第三章广宁会战 第十四节 序幕
抵达镇武堡的时候是中午时分,太阳依然躲了起来,天空灰暗,暗得让人透不过气来。
参谋队的士官与镇武堡守军取得联系,右卫营被安置在西门外挖掘有壕沟并设置了木栅的营垒里。
王俭跟随一名援辽军的军官前去拜见援辽军总兵官刘渠。临时的总兵府设在镇武堡的游击将军府里,辽阳失陷前,镇武堡设游击将军驻守,为的是防备西北边的蒙古人。王化贞上任辽东巡抚后,挂援辽前将军印的援辽总兵官刘渠移镇镇武堡,将游击将军府作为临时驻地。
总兵府里挂有字画,武举出身的保定人刘渠,上马舞刀下马吟诗的传闻看起来却有其事。正看着字画发怔,有脚步声和甲叶的叮当声响起,王俭见一群将领来到,慌忙跪下施礼。
“卑职大同守备王俭参见大帅。”
“起来吧,不必多礼。”
王俭爬起来,惊奇的发现援辽军总兵官刘渠并没有落座,而是笑呵呵的站在自己面前。
身材魁梧,然而却有着温和的目光,儒雅之色扑面而来,王俭心中一声赞,刚想再次施礼,那刘帅笑呵呵的拉住王俭的一只,向堂中走去,边走边,“王将军不必多礼,坐吧。”
将王俭送至座椅前,刘帅这才松了,走到自己的座椅前落了座。“王将军的事情本帅都听了,两次圣旨的嘉奖。真是少年出英雄啊!”
“大帅谬赞。卑职此次北上,是想跟随大帅出征。”
“出征?”刘渠一愣。
“听闻奴酋八旗云集海州,牛庄驿也出现八旗的旗号。既然已经动员,本月必会军而至。”
“恩。”刘渠恩了一声,将头扭向了四周的将领们。
莫非言语唐突,见到刘帅并不想听下去,王俭略有犹豫,想到此战关乎广宁之存亡,还是将心一横,接着了下去。
“敌军一至,西平堡首当其冲。我想西平遇敌,大帅一定会增援西平堡。”
刘渠没有言语,他接到的军令是镇守镇武堡、祁秉忠镇守闾阳堡、罗一贯镇守西平堡,各坚壁勿战,有急相互应援。
有急?何为有急?应援?如何应援?军令中没有明确的指令。这些文官只要下达战略命令就可以了,如何杀敌,那将是武将的事情。建州人军而至,至少有二万以上的披甲,自己的二万军队,披甲不足一万,是无法救下西平堡的。虽然挂了前将军印,但是各路兵马,还是要等巡抚和经略的命令,才能由自己节制。
最令刘渠担心的是,如果接到巡抚和经略完不同的命令时,那该怎么办?兵部有明确的行文,要求援辽军听从辽东巡抚的号令,只是这巡抚和经略意见不一,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了。不仅满朝甚至可以是军皆知。
相而行,后续的行动只能根据军情的变化,相而行。这等军之事自然是没有必要和这个外军的守备探讨的。
见到刘帅依然没有话,无法讨论军情,王俭便行了个礼,道:“末将此次奉军令西出侦查,带有百二骑兵,愿为大帅效犬马之劳。”
“恩,既然王将军愿意留在镇武堡,那么本帅会给王将军提供粮草便利。”
“多谢大帅。”
离开了镇武堡的总兵府,返回驻地,王俭告诉裴俊,右卫营的骑兵队暂住镇武堡,裴俊返回右屯卫指挥留守步兵,等待下一步的行动指令。
“我想留下来,不想错过这次会战。留守的步兵只需要听从命令就可以了,不会遇到特别的事情,让李云璐回去吧。”
裴俊咬了咬牙,语气十分坚定。
让裴俊离开,是因为担心他的骑术和枪术,王俭略一迟疑。裴俊又道:“如果我死在这里,请你将我带回到忠烈祠,如果带不回去,在忠烈祠列个牌位也是可以的。”
既然裴俊执意随军,王俭便不再坚持,改由李云璐返回右屯卫指挥留守的步兵。
听到返回右屯卫,指挥留守部队的命令,李云璐眯了眯眼睛问道:“如果属下未接到守备大人的军令,而经略大人给右卫营下达了命令,属下该如何行事?”
“那就听从经略大人的命令。”
王俭很清楚,作为军法队官的李云璐没有指挥军队、临决断的经验,但是只要交代清楚,执行命令绝不会有什么差错。
“属下明白。”
告别王俭,李云璐带了两名参谋队的士官离开镇武堡,连夜向右屯卫右卫营本队驻地进发。
连续两天,刘渠没有召见王俭,右卫营的骑兵队却受到了镇武堡援辽军的优待,粮草自然是少不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竟然送来了一些木炭。
裴俊烤着炭盆,呵呵的笑着,嘴角一趔。
“这建州兵到底还来不来了,再不来,河上的冰一化掉,就别想再来了。”
围着炭盆的张世义将在炭盆上翻来覆去的翻烤着,也跟着裴俊起俏皮话。
“听这河防军就有三万人,每人抱一个炭盆,放到河面上去,一会功夫,冰就化了,建州兵也只能游泳过河了。你这该多好啊!”
这两个人一唱一和的,最后将一脸严肃的王俭也逗乐了。
“那里会有那么多的炭盆,这是刘帅亲自调拨的。”
这一天是天启二年的正月十一,八旗军队云集海州和甚至是牛庄驿的消息已经漫天飞舞,这一天冰冻的辽河之上,巡逻的大明河防军发现对面的建州巡逻骑兵明显的增多。战斗也许很快就要打响。
就在这一天,在大明帝国的京师,内部的一场战斗早已打响,并且愈演愈烈。
经抚不合。一个是主守的熊廷弼、一个是主攻的王化贞。朝廷的官员纷纷选边站队,组成两支不同的阵营,奏章就是他们战斗的工具。如同雪片一般的奏章将他们的少年天子搞得头昏脑涨。
无奈之下,天启皇帝决定让持不同意见的官员们来一次公开的、面对面的辩论,以便做出正确的决断。
于是,这一天,朝堂之上,由兵部尚书张鹤鸣主持了这场辩论。命题是事权统一,留下熊廷弼,还是留下王化贞?
在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会者依然无法取得统一的意见,最后体投票表决。
没有任何悬念,主张速胜伦的辽东巡抚王化贞胜出,主张持久战的辽东经略熊廷弼完败。
兵部联合吏部做出王化贞留用辽东,熊廷弼斟酌推用的意见,上报内阁及皇帝等待批复。
只是这个批复永远也无法下达了。
天启二年正月十八日,清晨,后金骑兵踏上冰冻的辽河,怀揣着发财致富、或者是解决温饱的梦想,跨着战马、披着甲胄、带着所属的包衣、辅兵,满心喜悦的后金披甲们扑向了河的对岸,大明广宁卫的防地。
河水冻的很结实,包了布的马蹄踏在冰面上,丝毫没有空洞的回音,即使是做好的楯车吱吱呀呀的行走在河面上也是毫无压力。
对面的河堤明显的加高,易于攀登的河堤处还设置有木栅。战马是冲不上去的。
无奈之下,后金的披甲先锋们纷纷下了战马。
“呯呯”河堤栅栏后面响起铳炮的声音,一些稀疏的箭矢从栅栏后飞了出来。
河面上的后金披甲并没有倒下几个人。他们举起盾牌,继续前行。
“快点烽火。”一名大明河防军的守备大声呼喊着。
“点多少,大人。”
“都丢进去点了,快点,点完了我们就走,再晚就走不掉了。”
盾阵抵近木栅下面,再也没有听到铳炮声响起。盾阵解除,披甲们爬上河堤,原野里散乱着向后方奔跑的大明官兵。
一名爬上堤坝的后金军官整理好有背负的箭囊,望着四散逃跑的大明官兵,撇了撇嘴,道:“除了骑着马的,一个也跑不掉。”
完,他并没有下令追赶,而是转身,指挥那些正在往上爬的包衣、厮卒们。
“尽快拆掉这些木栅,清理出一条道路来。”
爬上河堤的后金士兵越来越多,河堤后的烽火台的狼烟也越来越浓烈,直冲云霄。
十七岁的披甲色勒跟着他的叔父阿尔赛爬上了堤坝,头上的铁盔有点大,出发前,色勒将铁盔里套了两层棉布。
爬上堤坝,铁盔还是不争气的向一侧歪了过去。他用将铁盔扶正,又使劲的系紧下面的盔绳。十七岁就当上披甲,是因为粘了他叔父的光,叔父阿尔赛是正蓝旗的巴图鲁,是整个牛录里少年们崇拜的偶像。
铁甲、盾牌、箭囊这些装备对于还有些瘦弱的色勒来是重了一些,他喘了两口粗气,臂抬起,指着前方。
“叔父,他们都跑了。”
原野上,散乱的明军丢掉了中的武器,没命的向后方奔跑,远处一座烽火台冒出了滚滚的浓烟。
阿尔塞用搭了个凉棚,向远处眺望了一会。
“远处那座烽火台的后面有一个城堡,听有一个参将在那里驻守,也许我们会在那里打一仗。去吧,色勒,让包衣们把马都牵上来。”
色勒答应着,然后转身向正在拆除木栅的辅兵走去。
这次是他的第一次出征,他期盼了很久。在村子里,他的刀法和箭术并不算出众,能当上披甲当然是托了叔父的福,听广宁的城堡里堆满了粮食和布帛,那么等打了胜仗,作为披甲就能分到这些粮食和布帛,去年大涝,家里快断了粮,那些粮食可以让今年过个好年。最好还能再分到个奴隶,明年多收获些粮食,也许就能向村里那个白净的妞提亲了。
色勒心里想着美事,一不留神,脚一滑,从河堤上溜了下去。
一座座烽火台接连升腾起了狼烟。斥候兵催动战马,五里一个接力,快速的向后方传递军情。
“敌袭!敌袭!敌人过河了!”
西平堡平辽军动员起来。
距离六十里驻扎在镇武堡的援辽军动员起来。
距离九十里驻扎在闾阳堡的征辽军动员起来。
距离两百里驻扎在广宁城的辽东巡抚王化贞接到军情塘报。
距离两百里驻扎在广宁右屯卫的辽东经略熊廷弼接到军情塘报。
免费,无弹窗,tt下载,请记住蚂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