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医书
祝妤君将好的方胜结一同放进张氏身边篾笼。
张氏夸道:“君儿手也巧,一会我在丝绦上坠几颗玉石,君儿用好看。”
“谢谢母亲,母亲完丝绦,还可以为父亲缝件新袍衫。”祝妤君提议道。
母亲身子恢复,常替她和八妹绣锦帕、衣、香囊,母亲会明暗双面绣,绣品格外精致漂亮。
“你父亲嫌我缝制的袍服太俗气,不肯穿。”张氏讪讪的。
祝妤君想了想,母亲大约是仿造成衣铺里的样式制袍服,与大街上公子哥儿穿得相似,父亲当然不愿意。
“母亲,父亲在读前贤的《枉思赋》,常感慨‘大袖遗风宽衫不在’,遗憾比之魏晋两朝,当下的世人皆被礼法约束,要不母亲替父亲缝一件竹纹的广袖衫,不定父亲会喜欢。”祝妤君希望爹娘纵然无法琴瑟合鸣,也能关系融洽,否则仍容易叫郭氏等人钻空子。
张氏一头雾水,“君儿的广袖衫是何模样,我没见过,怕是……”
“母亲不用担心,我在书上见过,待我画出,母亲照着制便好。”祝妤君自信地道。
张氏虽仍觉夫君会嫌弃,但她不想女儿失望,故点点头答应,“库房里正好有一匹精白色银竹纹夹缬,君儿若觉得可行,我用夹缬替你父亲制一身大袖衫。”
“自是行的。”祝妤君请白嬷嬷伺候笔墨,从正面、侧面、背面画出广袖衫,不忘标注大致尺寸。
大袖衫没有领襟没有袖扣,前古遗风里大袖衫好似放纵的礼法。
父亲不可能真的无拘无束纵情山水,但穿上大袖衫,斜倚竹亭饮一壶酒,静观曲水流觞,还是行的。
祝妤桐好奇,凑上前相看,母女三人又讨论了一会,定下大袖衫细节。
张氏命人去库房取布匹,又被祝妤君拦下。
“君儿有何事?”张氏问道。
“母亲,既然去库房,能否顺道带几本外祖家的医书出来,我想看。”祝妤君前世随李神医学了医术,生活中难免用到,读外祖父的医书,能成为她会医术的借口。
“医书?”张氏诧异道。
祝妤君声音清脆,“是啊,外祖父是医术高明的医官,我听周嬷嬷了,外祖父给生母和母亲您不少医典古籍当压箱底的嫁妆,女儿昨日看完《本草纲目》,意犹未尽,遂决定看外祖父的医书。”
张氏很激动,君儿年纪竟能看完《本草纲目》。
记得君儿落水清醒那日到她房里,话未几句,先砸了那碗被三房掺进乌扇的汤药……
还有祝妤君主动提起外祖家,亦令张氏心潮难平。
张家在京城曾是风光的,她父亲张平肃乃宫里备受推崇的老太医,大哥张宗简是詹事府左谕德,若非父亲、大哥皆有官身,祝家也不会在她长姐去世,又巴巴儿地上门求娶她。
她本可嫁得更好,只因心疼长姐幼女,亦倾慕祝祥渊风姿,服父母进了祝家门。
哪知父亲和大哥被太子中毒一案牵连,父亲请辞,大哥被贬为庶人,永不得入朝为官。
张家倒了,她在祝家地位一落千丈,婆婆、妯娌皆瞧不起她,她干脆躲进琉璃院不与他人接触。
忆及娘家,张氏眼中有几分潮湿,祝家东府人不屑提起任何与张家有关的人和事,祝妤桐亦对张家充满怨怒和不满,认为是张家拖累了五房。
张氏无论如何都想不到到头来唯有君儿不嫌弃,还夸外祖父医术高明。
张氏执帕子轻按眼角,颔首道:“足足有一箱医书,不少是你外祖父的手抄本。”
祝妤君开心地抚掌,“大舅舅不曾随外祖父学医,女儿想承外祖父医术,纵是不能将外祖父的医术发扬光大,也要替爹娘做些补身子的药膳。”
梁朝女子读书、学医都不稀奇,皇宫里就有几位颇负盛名的女医。
张氏声音哽咽,“若让你外祖父听见,定会笑得一整夜合不了眼,其实每每想起那些书卷被收在箱笼常年不见光亮,我就心疼……君儿肯学太好了。”
张氏令白嬷嬷多带几人去抬装书的箱笼与布匹。
春桃一听到有力气活干,立马将糕点一把塞进嘴里,站起身自告奋勇,“太太,不需要多人,嬷嬷带奴婢一人就行。”
祝妤君也想瞧瞧春桃力气究竟多大,嘱咐别逞强伤了自己,便让其跟白嬷嬷去了。
不到一刻钟,祝妤君听见屋外传来噔噔噔的脚步声,起身撩开新换的苏绣门帘往外看。
好家伙,春桃一人扛着足足两尺长宽的箱笼朝她跑来,箱笼上还放着一匹布。
春桃脸不红气不喘,脚步轻快的像只飞燕。
跟在春桃身后的白嬷嬷,纵然两手空空,也走不过春桃。
祝妤君笑道:“春桃的力气可以牛抵虎了,真是厉害。”
“姐是在夸奴婢吗?”春桃一双眼睛亮晶晶的,轻松地放下箱笼。
“是啊,在夸春桃,春桃想要什么奖励?”祝妤君让香巧替春桃盛杯茶,玩笑道。
春桃挠了挠头,“如果姐一定要给奴婢奖励,奴婢也盛……什么难却,不过奴婢不要珠钗镯子,只希望每顿饭能多两个白面馒头,好混个半饱。”
张氏和祝妤君正在开箱笼,听到春桃讨吃的哭笑不得。
祝妤君知道春桃饭量大,已经命厨房每顿给春桃备两份饭,她平日吃不完的饭菜,也全落入春桃肚子,没想到春桃连半饱都不够,不知道的还以为她苛待丫鬟。
“什么盛情难却,你是想却之不恭吧,以后每顿再给你加三份饭菜,吃不饱该早与我们,还真能饿着你。”祝妤君嗔怪地瞪春桃一眼,自箱笼心地抱出几本书卷,书卷保管很好,没有一点被虫蛀或是生霉。
春桃嘿嘿傻笑,一口气喝完茶,上前帮祝妤君理书。
祝妤君先挑几本带回碧云居,剩下的仍装箱笼,并请张氏放在她原先住的厢房里,她看完再来拿新的。
……
没有刻意隐瞒,仅两日功夫,祝妤君去琉璃院拿医书、看医书的消息便传开了。
祝老太太以为祝妤君是一时兴起,浑不在意,只命桂枝通知祝妤君,次日合寿堂摆席面请沈家女眷,让她早早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