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狭路相逢
南阳城楼,魅影重重。
“将军,张献忠想溜了吧?”马士秀站在城楼上,看着开始拔营,准备撤退的义军人马,转头看了看左良玉。
“马将军不要着急,良玉自有安排,一定叫张献忠,插翅难逃。”左良玉看着撤退的义军,不禁夸起了海口仿佛张献忠,已经是左良玉宰杀的羔羊。
左良玉邀请张献忠进城叙旧,是左良玉的缓兵之计。
左良玉的目的,是试探张献忠的虚实,确认张长贵马士秀,所探情报是否属实,给张献忠造成心理压力,让张献忠不得轻举妄动。
与此同时,左良玉在城东城南,暗暗埋下数千伏兵,待张献忠撤退之时,与城里的官军里应外合,围剿张献忠于撤退途中。
马士秀见左良玉志在必得,知道左良玉必定早有安排,心里不禁惊喜万分,连忙不惜辞令,恭维左良玉几句:“将军是当年诸葛孔明在世,真是神妙算,出奇制胜也!料流寇张献忠,纵有再大能耐,也是虎落平阳,难逃一劫呢!”
左良玉没有理会马士秀,依然看着南关方向,注视着张献忠的一举一动,等待官军出击的最佳时。
马士秀见左良玉没有话,连忙悻悻然退到一旁,看着城外撤退的义军人马,竟然呆呆地默不作声。
天空的云层,越来越厚。
淅淅沥沥的菲菲细雨,已经越下越大。阴霾的天空,仿佛更暗了一些。
马士秀已经离开义军大营,张献忠却在营帐内,焦急不安地踱来踱去。张献忠心里清楚,左良玉是生死冤家。
多年来,左良玉对张献忠,恨之入骨。今天早晨,左良玉派副将马士秀,前来邀请张献忠,显然是来探听虚实的。
既然左良玉已经知道,南关的官军,是张献忠人马所扮,左良玉一定有所准备,绝不会轻易放过眼前会的。
至于左良玉有何诡计,张献忠依然没有的头绪,只得走一步看一步,看看左良玉下一步如何应对。
预定的撤退时辰已到,义军开始向南阳城东撤退。
张献忠跃上枣红马,在李继伟袁明清护卫下,浩浩荡荡撤退而去。义军数以万计的队伍,急匆匆走在城东的驿道上,卷起的尘土,铺天盖地。
张献忠环视着向东而去的将士,心里依然忐忑不安。张献忠知道,也许腥风血雨的厮杀场面,不久就会不可避免地到来。
在张献忠撤退的同时,左良玉站在南门城楼上,将城外义军的一举一动,看得清清楚楚。
果然不出左良玉之所料,马士秀回城不久,张献忠的义军,开始蠢蠢欲动,左良玉在城楼,看得真真切切。
“好一个张献忠,居然对良玉食言在先。良玉倒要看看,食言的张献忠,究竟有多大能耐,能够逃出良玉布下的天罗地!”左良玉看了看渐渐远处去的张献忠,心里的郁闷之气,突然不打一处来。
“左将军快看,张献忠已经开始撤退。将军切不可放虎归山啊!末将愿带领弟兄们,即刻追上去,杀他个片甲不留!”马士秀看着远去的义军人马,气咻咻地嚷了起来。
左良玉看着马士秀,不觉连忙微笑不已:“马将军不要着急,随良玉前去缉拿张献忠便可。”
马士秀一边点头,一边随左良玉来到南门城下,但见城门口,官军整装待发,乐得笑逐颜开:“如此看来,张献忠真是插翅难逃啊!”
漆黑厚重的城门,“吱吱呀呀”打开。一队队官军快马,风驰电击,冲出城门。
领头的快马之上,左良玉身披战袍,跃马横枪,冲在头里,身旁是副将马士秀张长贵。
沿途乡民见左良玉的人马,从身旁向张献忠的义军尾追而去,纷纷躲在驿道两旁驻足观望。
“哎!天下纷争,何时才是个头啊?可苦了咱穷苦百姓了。”看着从身旁匆匆而过的官军人马,一位长者站在驿路旁,摇头抚须,叹息不止。
张献忠领兵撤退,左良玉的官军,已经尾追而来。
“大王,左良玉的追兵,已经跟了上来。究竟该如何办啊?”李继伟回头见城门方向,腾起的漫天尘土,听着隐约传来的喊杀声,看了看焦急万分的张献忠。
李继伟也是身经百战的老将,见左良玉的追兵越来越近,竟然也有些忐忑不安,进而显得惊慌失措。
张献忠没有心思看左良玉的追兵,依然抬眼看着城东方向:“李将军不管左良玉追兵,快快继续向东撤退吧!”
此时的张献忠,已经顾不得那么多,只得带领义军将士,继续向东方急急而去,意图脱离官军的追兵。
张献忠知道,出现眼前不可收拾的场面,要怪自己当初异想天开,让义军将士假扮官军,千里迢迢从光州来图南阳,方才酿成眼前的大错。如今的当务之急,是尽快离开南阳城,躲过左良玉官军的追击。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张献忠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的谋略,这时居然也派上了用场。只是此时不是有序的撤退,而是慌不择路的逃亡罢了。
以致多年以后,每当张献忠,想起南阳之战,依然泪眼婆娑,心有余悸。不可否认,南阳之战的失败,是张献忠戎马一生中,教训及其深刻,屈指可数的败绩之一。
刘威带领的五百精兵,已经与左良玉的官军,混战在了一起。
左良玉的追兵,约有两千人马,骑兵有八百人马。刘威带领的区区五百精兵,哪里是官军骑兵的对,不一会儿就败下阵来。
刘威不得不带领余下的精兵,挺枪杀出一条血路,向张献忠的中军追去,保护张献忠和中军人马,继续向东撤退。
“大王,末将带领五百精兵,没有打退左良玉追兵,左良玉已经从后面跟了上来。”刘威策马追上张献忠,忧忧地将战况,悉数告诉张献忠。
张献忠看了看刘威,禁不住连连叹息:“左良玉的官军,以逸待劳,又以骑兵为先锋,两军交战,更胜一筹。刘将军区区五百精兵,何以挡得住左良玉的追兵?”
张献忠已经气喘吁吁,起话来有气无力,懊丧的情绪写在脸上,却是刘威多年来,从来没有见过的。
刘威担任义军后卫,没能打退左良玉追兵,心里已经内疚不已,此时听罢张献忠宽慰的话,心里顿时轻松了许多。
刘威在无意之间,见远方树林里,隐约有人影在晃动,连忙大声惊呼:“大王快看,前面树林里,好像也有左良玉的人马!”
刘威那一声惊呼,让身旁的张献忠,不禁大吃一惊,头脑猛然“嗡”地一声,一股热血涌向头部。
张献忠猛然感觉,眼前突然一黑,险些从马背上跌下马去。
张献忠吃力地勒住马缰,看着远处树林方向,但见数不清的官军人马,呐喊着向义军围了上来,顿时连声惊呼:“前面那些人马,是左良玉的官军无疑。看来,献忠是看左良玉,竟然没有防犯左良玉的伏兵!”
刘威看了看懊丧的张献忠,心里顿时也沉重了几分。尽管如此,身经百战的刘威,依然精神抖擞,护在张献忠左右。
眼看官军人马越来越近,已经方寸大乱的张献忠,竟然渐渐冷静了下来,回头看着前有阻击,后有追兵的局面,思索着如此摆脱困境。
顷刻之间,义军面临官军的两面夹击,战场形势出现不利于义军的局面。此时,原本有序撤退的义军人马,已经越来越混乱,没有了刚才有序撤退的阵型。
后面的官军追了上来,前面的官军截住义军撤退的路。
不一会儿,两军将士大规模的厮杀,在空旷的树林前开始。须臾之间,两军将士的喊杀声,冷兵器的撞击声,响彻在空旷的原野,席卷吞噬着无数鲜活的生命。
张献忠环视着战场,内心的无助,又一次流露了出来,呈现一种难以描述的痛苦表情,铁青着原本刚毅的脸庞,默默看着眼前的一切,仿佛此时血腥的厮杀,已经与张献忠无关似的。
此时此刻,天地之间,仿佛日月无光,有的只是两军将士的喊杀声哀嚎声和战马的嘶鸣声,以及空气中弥漫的,令人窒息的血腥味。
满身血迹的李继伟,呼啸着奔到张献忠身旁,见张献忠六神无主,知道此时的张献忠,已经后悔莫及,默默护卫在张献忠身旁。
刘威艰难地护卫着义军后卫,阻滞着左良玉的追兵,让张献忠和义军的中军,得以继续向东移动。
袁明清斩杀了官军的几位将士,也向张献忠的身旁靠拢,与李继伟等将领一道,护在张献忠的左右前后,以此阻断官军人马,对张献忠的伤害。张献忠默默看着身旁的将领,眼里充满了惆怅和无奈。
左良玉见一位义军老将,与几位官军将士,杀得难解难分,顿时脸露愠色,拍马挺枪抢上前:“各位将军快快退后,让良玉与流寇,过上几招试试吧!”
左良玉对刘威早有耳闻,没想到今天竟然在此相见,方才知道眼前的义军老将,是令官军闻风丧胆的刘威,顿觉此人好生了得,一时性起,意欲与刘威一较高下。
刘威抬眼一看,知道跃马前来挑战之人,是大名鼎鼎的左良玉,不待与左良玉理会一句,转身挺枪力战左良玉。左良玉也只得跃马提枪,与刘威捉对鏖战起来。
刹那间,战马嘶鸣,双枪来往,寒光闪闪的枪影,两位将领的人影,不断变换着,晃动着,似风如电,看得两军将士,眼花缭乱。
两军将士早已经分立两旁,注视着刘威与左良玉的殊死搏斗。十分蹊跷的是,刘威与左良玉,都是使用长枪。
如流星闪电般的你来我往,均以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看得两军将士目瞪口呆,竟然忘了眼前,是血腥厮杀的战场。
与左良玉连续厮杀五十多个回合,刘威渐渐感觉体力不支,抬眼看了看气喘吁吁的左良玉,连忙施展一个拖刀之计,边打边撤,趁左良玉不备,杀了左良玉一个回马枪。
左良玉没有想到,此时的刘威,居然来了这一着,顿时大吃一惊,连忙退去十数丈之遥。
“大王,刘将军打退了后面的追兵,带着弟兄们跟了上来。”李继伟看了看追上来的刘威,转头看着茫然无措的张献忠。
张献忠连忙拨转马头,看着从后面跟上来的刘威:“刘将军果然身不凡,左良玉也不是将军的对啊!看来,眼前的局面,已经有所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