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朝堂论辩

A+A-

    严锡命见汪兆麟,被张献忠怒斥一通,不露声色在心里默默自语:“孺子还是嫩了点,竟然不懂得伴君如伴虎的道理。如果再这样鲁莽行事,不知哪天掉了脑袋,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

    严锡命本就是肚鸡肠的人,幸灾乐祸揣度眼前的情形,其实是嫉妒汪兆麟的学识和才能。

    此次之外,究竟还有什么原因,外人也就不得而知。

    以致后来,严锡命与汪兆麟,分道扬镳,就成为必然的事。

    “皇上,微臣知罪。”汪兆麟见张献忠,因无足轻重的一句话,刹那间大为光火,连忙“噗通”一声,跪在地上。

    文武百官见汪兆麟,竟然也跪在张献忠对面,心里顿时不觉一愣,低眉看着汪兆麟,究竟怎么收场。

    汪兆麟的这一番下跪,一半是真,一半是假。

    真的一半在于,刚才那句随口之言,倒有些稍欠斟酌。

    假的一半在于,让文武百官知道,对大西皇帝张献忠,必须有敬畏之心。

    否则,张献忠的皇帝威仪,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起来呢?

    张献忠见汪兆麟突然跪下认罪,连忙慢慢站起身来,走到汪兆麟身旁,虚抬一之后方才连声话:“汪爱卿何罪之有啊?朕的秉性,爱卿难道还不知道吗?爱卿肚里有什么话,尽管向朕讲来便是,何必在大堂之上,这么吞吞吐吐呢?”

    这么轻描淡写的话,由大西皇帝张献忠出,顿时让文武百官舒了一口气,连忙“嘻嘻哈哈”,笑了起来。

    方才十分严肃的朝堂气氛,不知不觉,又活跃了几分。

    张献忠看了看文武百官,连忙将右轻轻扬了扬,示意切勿大声喧哗。

    文武百官深知其意,连忙正襟危坐,鸦雀无声。

    汪兆麟慢慢站起身来,理了理长长的衣袖,环视了一眼身旁的文武百官,将目光转向身旁的张献忠:“微臣以为,李自成的百万大军,之所以不堪一击,是清廷的铁骑,必有过人之处。想当初,前朝崇祯的关宁铁骑,十分的厉害,不也败在清廷铁骑之下?依微臣之见,皇上对清军铁骑和吴三桂人马,万万不可粗心大意啊!”

    “汪大人身在千里之外的大西国,没有与清廷铁骑打过交道,怎么知道清廷铁骑厉害?大人何必在大堂上,长清廷志气,灭大西军威风?想必汪大人,还没有见清廷铁骑,不会已经吓得屁滚尿流了吧?”中军府都督王尚礼,抬眼看了看张献忠,诺诺出班接过汪兆麟话头。

    张献忠将目光投向王尚礼,脸上露出些许嗔怒的神情:“王爱卿难道对清廷铁骑,已经有所了解?即使是这样,也不必大声嚷嚷。有什么要紧的话,慢慢讲来便是,朕也想听听王爱卿的高见,让朕也长长见识吧!”

    张献忠对王尚礼,无端指责汪兆麟,大为不满,故而话中有话,怒斥王尚礼几句。

    王尚礼当年,与张献忠同举义旗,从米脂十八寨,跟着张献忠一路走来,至今已经有十多个年头。

    在大西国的诸多将领中,王尚礼无论是论战功,还是谋略诸方面,皆不在众多将领之下,是赫赫有名的骁勇之将!

    其实,王尚礼除了资格,比汪兆麟老以外,还在于王尚礼,看不惯汪兆麟,处处颐指气使的做派,故而借此会,发泄一番而已。

    见汪兆麟这样故作神秘,王尚礼心里积怨多时的愤懑,犹如火山似的喷薄而出,倒让张献忠心生反感。

    毕竟汪兆麟,是大西国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王尚礼虽然也是中军府都督,却没有将汪兆麟放在眼里。身为大西皇帝的张献忠,不得不呵斥王尚礼几句。

    王尚礼气咻咻看着张献忠,感觉这时再多言多语,会伤了与张献忠多年情义,连忙转怒微微笑了笑:“微臣素来心直口快,方才的话,多有不当之处,还望汪大人,多多海涵。”

    汪兆麟看了看王尚礼,满脸堆笑抱拳施礼:“王大人想必对清廷,已经有所了解吧!还望大人,先讲讲清廷铁骑,也让微臣,长长见识。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王尚礼原以为,汪兆麟会接着刚才话题。

    哪曾想,汪兆麟却将话题,突然扔了过来,顿时有些忙脚乱,连忙看着上首的张献忠:“皇上,既然汪大人有话要,那就请汪大人,一吐为快吧!以免汪大人怄在心里,感觉难受啊!”

    张献忠看了看期待不已的王尚礼,又看了看怒气未消的汪兆麟:“既然王爱卿,请汪爱卿先讲,爱卿何不快快将心里所想,畅所欲言,讲出来呢?”

    汪兆麟和王尚礼,是张献忠的股肱之臣,不想与王尚礼的关系闹僵,连忙当起和事佬。

    “既然皇上让微臣畅所欲言,微臣就借这个会,将心里所想,它个一清二楚,让皇上和各位大人,听得个明明白白。”汪兆麟看了看张献忠,又瞪了王尚礼一眼,脸上浮现出狡黠的笑容。

    其实,对汪兆麟大有成见的,何止王尚礼一人。

    朝中大臣只因对汪兆麟,任内阁大学士,兼左丞相之职,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越发盛气凌人,感到忧虑和不满,想发泄心里的愤懑,只因王尚礼资历最老,心直口快而已。

    此情此景,张献忠只能看在眼里,知道汪兆麟当年仅仅是谋士,这时比汪兆麟战功显赫的将领,却比比皆是。

    汪兆麟位列诸多大臣之上,必然引起朝中大臣不满,只得就这事,多几句罢了。

    承天殿外,春光明媚,艳阳高照。

    绿树成荫的楼宇殿堂,在春阳下褶褶生辉,呈现一派富丽盎然的景象。

    此时,偌大的承天殿,静悄悄的。

    只听得滴漏的声音,“滴答滴答”,从不远处传来。

    张献忠坐回龙椅上,看了看文武百官,又看着若有所思的汪兆麟,抬示意汪兆麟,将心里所想,悉数讲出。

    汪兆麟长长叹了一口气,讲起清廷铁骑骁勇善战,以及李自成的种种失利:“其实,李自成兵败山海关,是狂妄自大所致。当李自成进了北京城,逼死崇祯之后,以为没有任何人马,可以与之匹敌,听不进宋献策李岩谏言。宋献策和李岩,是李自成身旁屈指可数,颇有见解的谋士,对清廷铁骑的不同寻常,似有一些揣测和研究,曾经多次提醒李自成,须防范清廷铁骑的突然袭击。哪知道李自成,竟然置若罔闻,以致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

    “汪爱卿既然对清廷铁骑,有所了解,怎么不趁这个会,将状况,再讲得祥细一些,让诸位爱卿也听听,倒是无妨的。”张献忠拧眉看了看汪兆麟,不觉突然来了兴致。

    汪兆麟讲起李自成与清廷铁骑,让在沙场征战多年的张献忠,感觉这类话题十分新鲜,即使清军还在陕西山西和河南,与大西国的成都远隔千里,早晚都会到来的威胁,何不未雨绸缪呢?

    “皇上,清廷及其铁骑,起来倒是话长,微臣只是将其大概,寥寥数语,而已。”汪兆麟虽然学富五车,对清廷的状况,也只是略知一二,这时不得不实话实。

    张献忠轻轻叹了叹气,不无失望地点了点头:“爱卿不必过于谦逊,将所知清廷以及铁骑的情形,悉数讲来便是。”

    “微臣才疏学浅,且没有与清廷铁骑,打过交道,所的情形,均来自于街头巷尾的道听途,还望皇上不足为虑。既然皇上要微臣悉数讲来,微臣遵命便是。”汪兆麟回望了文武百官一眼,迎着张献忠期许的目光。

    严锡命和王尚礼,毕竟是朝中重臣,见汪兆麟所的话,倒是有一些的道理,且张献忠也饶有兴致,抬眼看了看汪兆麟,连忙轻轻点了点头。

    汪兆麟在心里理了理思绪,见严锡命和王尚礼,投来赞许的目光,看了一眼窗外如画的美景,又看了一眼焦急期待的张献忠,连忙将心里所想,慢慢讲了出来。

    前几天,汪兆麟在大街上匆忙行走,听从山海关逃回成都的人讲,早在山海关大战之前,吴三桂在山海关的关宁大军,大约有四万人之众。

    后来,副将高弟又带来一队人马,加入吴三桂队伍。在四万关宁军中,尚有最骁勇的数千蒙古弓骑。

    清廷在山海关,有约三万多精锐力量,此外还有孔友德耿精忠等部人马。故而,清廷与吴三桂,有约八万人马。

    清军和吴三桂的人马,在重甲骑兵、弓骑、重炮力量、重甲步兵方面,对李自成的大顺军,都有着数量上,质量上的绝对优势。

    加之清廷铁骑,与吴三桂关宁铁骑,均以骑兵为主,其动性更强。

    相对于李自成大军,以步兵为主,那种巨大的优势,则是大顺军,所不能比的。

    汪兆麟听罢那些话,连忙吩咐左右,将几位年轻人,带到大营审讯,得知前天话的人,是从千里之外的山海关,逃回成都的年轻人,且是大顺军的散兵游勇。

    几位年轻人,这时仍然囚禁在大营,听候汪兆麟处置。汪兆麟未曾想到,今天在朝堂上,张献忠与文武百官,竟然谈起清廷铁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