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尚书提议
张献忠听汪兆麟,讲得头头是道,从龙椅上站起身来,看了看不远处的汪兆麟,抬示意汪兆麟,继续沿着这个思路讲下去。
汪兆麟顿时心领神会,连忙继续刚才的话题:“清军在一片石之战中,其重甲骑兵的一次连续冲锋,彻底击垮唐通的数千精锐。大王可是知道,唐通的数千人马,是李自成的精锐力量,在清廷铁骑的连续攻击下,竟然不堪一击。随后,清军与吴三桂合力,对李自成大军穷追猛打,取得九战皆捷的战绩,一路攻击李自成大军,到风陵渡和潼关附近。”
“想当初,曾经与清军铁骑,厮杀多年的前朝关宁铁骑,也没有逃脱在辽东,被清廷铁骑歼灭的命运。何况李自成那些由前朝人马,拼凑起来乌合之众,与清廷铁骑一经接战,顿时溃不成军。况且,清军里,掌握着野战重炮。当清军向大顺军发起攻击时,先用重炮大肆轰击。待轰垮大顺军防御体系,再转为以骑兵为先导的集团式冲锋。大顺军哪里见过这么强大攻势,岂有不败之理?”汪兆麟述着清军,与大顺军交战的情形,不觉含着晶莹的泪花。
汪兆麟对清廷铁骑的种种认知,虽然来自于那些逃回成都大顺军年轻人,却由此可以联想到,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数十万大西军,也会面临清军铁骑围攻的局面,竟然一时不知怎么办好。
李自成纵然有百万大军,依然未能挡住清军铁骑。如果大西军与之交锋,不知又会是什么的局面。汪兆麟心里的担忧和无奈,看来,是无处寄托了。
“汪大人仅仅依据坊间传闻,就将清廷铁骑,得活灵活现,仿佛那些清廷铁骑,已经是无人能降得了的妖魔鬼怪。如果这样抬举清廷铁骑,汪大人究竟是什么用意?难道想动摇大西**心不成?”皇城都指挥使窦名望出班,看着不远处的汪兆麟,黑着老脸,怒气冲冲。
“朕以为,汪爱卿的话,不无道理。如果清廷铁骑,不是如汪爱卿所的,那李自成的百万大军,怎么会一触即溃,从山海关兵败之后,撤离北京城,退到陕西境内,方才得以站稳脚跟呢?虽然几位年轻人的话,也许有些夸大其词,李自成兵败如山倒的情形,实实在在摆在眼前。清廷和吴三桂的人马,已经到了风陵渡和潼关,虽然离成都尚有千里之遥,也是不可掉以轻心,需要做好防范才是。”张献忠没有理会窦名望,接过话头侃侃而谈,表明对汪兆麟那些话的认可。
张献忠毕竟久经沙场,虽然知道清廷铁骑的威胁,还远在千里之外的山西河南,仍然不得不有所防范。
李自成的人马,比张献忠多四十万,却敌不过清廷与吴三桂大军,更何况张献忠那些没有与清廷铁骑,交过战的大西军呢!
想着朝中大臣,有人无视清廷铁骑威胁,也有人被清廷铁骑的骁勇善战所吓倒,张献忠的心里,有种隐隐的焦急和不安,思索着怎么应对变换莫测的局面,以迎接即刻到来的暴风骤雨。
“皇上,李自成素来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想着与前朝大军周旋多年,打进紫禁城,夺了崇祯的皇位,以为已经天下无双,哪里听得见谋士谏言,哪里还把白山黑水的搭子,放在眼里。俗话得好,骄兵必败。大凡打了胜仗,就沾沾自喜,不知天高地厚的人,历来都是以失败而告终的。”
“汪大人刚才那些话,是有感而发,不无道理!微臣以为,纵然清廷铁骑十分厉害,也是有法子对付的。虽然清廷铁骑,还在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不失为立于不败之地的良策。”平东王兼平东将军孙可望出班,看着若有所思张献忠,连忙微笑着侃侃而谈。
“孙爱卿与汪爱卿,都得有理。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未雨绸缪,方能立于不败之地。据朕所知,清廷铁骑与前朝关宁铁骑,多年来在关外交战颇多,胜多败少。前些年的松锦大战,前朝精锐一败涂地,即使是久经沙场的洪承畴,不也是成了清廷的阶下囚了吗?”
“至于李自成,另当别论,朕也不在这里多。从眼前的情形来看,清廷既然进了中原,就不会再退回关外去,向西与向南侵犯,是不可避免的。有鉴于此,众爱卿,要有所准备才是。”张献忠表情严峻,看着文武百官,忧心忡忡,谈着清廷铁骑,及清廷的战略意图。
大西国地处西南成都,素来对外界消息闭塞。清廷进了山海关,李自成败退陕西境内,已经过了三四个月,张献忠方才得知一二。
对于清廷铁骑的骁勇善战,张献忠更是无从谈起。即使是汪兆麟提起这事,张献忠方才知道,局面开始严峻,不得不引起足够重视。由此,大西国及其朝廷,开始注视清廷及吴三桂动向。
窗外明媚的阳光,洒在承天殿窗户上,显得分外夺目耀眼。虽然暖暖的春风,将殿外浓密的树枝,吹得“沙沙”作响,承天殿里,却死一般宁静。原本对清廷铁骑忌颤的文武百官,见张献忠神情严峻,更是默不作声。
张献忠怀着忐忑的心思,将目光投向文武百官:“虽然,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但是清廷铁骑,一定有过人之处,众爱卿万万不可粗心大意,要尽快摸清清廷铁骑底细,防患于未然,方为上上之策。”
转眼之间,已经是清明时节。
广阔无垠的成都平原,一片生盎然的景象。
田地里,麦苗儿青青,油菜花儿黄。
田埂上,豌豆花,胡豆花,竞相开放,争奇斗艳。
盛花过后的桃树上,满是一片片翠绿。
白如瑞雪的梨花,簇拥着挂满枝头,迎着春天的暖阳,随着风儿,轻轻摇曳。
满目金黄的油菜花丛,飞舞于花田的黄色蜜蜂,在花间,不知疲倦,飞来飞去。
迎面而来的春风里,飘着浓郁的油菜花儿的芳香。
前几天,朝中谈及清廷铁骑的事,张献忠的郁闷不已。
户部尚书王国宁,提议张献忠,于清明时节,前往百里之外的灌县都江堰,祭祀李冰父子的丰功伟绩。
张献忠对李冰父子十分崇拜,决定前往灌县都江堰,举行清明节放水仪式,借这个会,带着皇后刘燕皇妃婉儿,以及太子健生公主婉婧,看看颇具特色的川西风土人情。
都江堰,是秦昭王末年,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在前人鳖灵开凿的基础上,组织川民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组成。
一千多年来,工程发挥防洪灌溉作用,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原本人烟稀少,荒芜凋零的成都平原,从此成为首屈一指的天下粮仓,物产丰富,人杰地灵的富庶之地。
自北宋太平兴国三年以来,都江堰迎来一年一度的清明放水节,以纪念率众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造福成都平原的李冰父子。
每年冬令时节,成都等地的蜀民,用杩槎等简陋材料,在岷江上筑成临时围堰,使岷江之水,或入内江,或入外江,淘修河床,加固河堤。
到了清明节时,举行既隆重,又热烈的放水仪式,除祭祀兴修都江堰的李冰父子外,也祈求五谷丰登,国泰民安。
仪式之后,拆除江中杩槎,滚滚岷江之水,直入内江,灌溉成都平原千里阔野,表达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清晨的薄雾,像妙曼的轻纱,飘飘渺渺。当离开成都时,满天朝霞的天空,白云朵朵,阳光灿烂。
远眺远方的岷山,高耸入云的山巅,云遮雾罩,一片朦胧。几座巍峨的雪峰,皑皑的白雪,在金色的阳光下,泛着银银的亮光。
张献忠掀起銮舆围帘,看了看策马而行的汪兆麟:“汪爱卿,这里去灌县都江堰,究竟还有多少路程?”
“回秉皇上,成都至灌县都江堰,约有一百里地呢!微臣以为,这里离灌县都江堰,尚有二十里地,还需要一个时辰,才能到都江堰!”汪兆麟见张献忠焦急,连忙指了指灌县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