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入团不够格

A+A-

    奇怪的是,当晚在上自习的时候,虽然黄未一直提高了警惕,却没受到来自杜风等人的威胁,甚至连正眼都没看他。

    他不得其解,也顾不着多想,毕竟自己的事情还挺多。

    一连几天过去,当这件事已经被他忘记的时候,蜂窝煤制造成功,厂房已经开始平场放线。

    黄未和刘启东,以及新任的蜂窝煤厂厂长胡吉全都去了农厂,在车间外的坝子上看到了两米多高的钢铁器,以及长长的传送带和横着旋转的拌料斗。

    工人把散煤和黄泥粉碎后加水按比列倒进拌料斗,随着电闸一合上,整个器就开始轰隆隆转动起来。

    ‘哐当’

    一声巨响,冲头狠狠砸下去,冲针随即提起,顶盘又向下推,一排五个坚硬而标准的蜂窝煤整整齐齐出现在众人眼前,两个工人飞快地把蜂窝煤搬到传送带上,咕噜噜滑到十米开外,又是两个工人在蜂窝煤即将滚出皮带的时候,就一个个拿下来码在地上。

    然后第二排五个,第三排

    黄未看了看时间,平均一分钟出煤一百二十个左右,这只是理论上,真正实际操作起来,每天启动器,拌煤等工序要花费一半的时间,所以每天的产量也不会有多高。

    但在工人眼里,能冲出蜂窝煤就算成功,就是他们几个月的辛勤劳动成果。

    在刘启东和胡吉全的眼中,这是县里的改革创新,是能让他们更上一层楼的印戳子。

    只有黄未觉得这是一张张钞票,只不过不属于他。

    不过在场每个人的脸上都露着成功的笑容。

    黄未拿起一个蜂窝煤在鼻子下闻了闻,然后划根火柴点一张纸壳,放在煤下开始引火。

    只见纸壳将要燃尽的时候,蜂窝煤浑身裹了一层蓝幽幽的火焰,离开引火纸又燃了几秒才熄灭,不过煤球的表面已经有烧结出的细微颗粒。

    记得最初的蜂窝煤是不加什么东西的,后来市面上出现了只用一根火柴就可以引燃的蜂窝煤,但没多久也消失,估计是里面的添加剂有毒,或者燃烧后的气体比一氧化碳更有害。

    黄未没做过实验,不敢胡乱添加,只要求

    用焦油含量稍高的散煤,大不了多添加点黄泥就是,所以也能达到易燃的效果。

    同样,由农厂制造并推广的节能蜂窝煤炉的销量也开始攀升。

    虽然刚开始买的人不是很多,但听县里在筹建蜂窝煤厂,而且厂子一旦建成,政府就会禁止大街上的踩煤晒煤行为,清洁卫生又节能的蜂窝煤便成了唯一选择,不然就只有无烟煤,或者买天然的块煤,俗称‘大炭’。

    但那种块煤或无烟煤价格奇贵,跟蜂窝煤比起来的天壤之别。

    而一个蜂窝煤就可以烧开一壶水,煮一罐饭,还把菜炒好,不用的时候关掉风门,炉子不会熄灭,也不会快速燃烧。

    再提前买了炉子的人就算烧普通的块煤也同样节约,引火时也不会弄得满屋子乌烟瘴气,火力比老式的立灶或地炉子提高了数倍不止,煤块烧得渣都不剩。

    别的炉子能行?

    这其实也涉及到黄未的专利费,但刘启东不要脸,买一送一。

    否则他也能挣个几百上千块。

    他没打算把持打煤器搞出来,不是担心弄出来后就没人去买蜂窝煤,主要是城里禁止踩煤后,想打都没地方。

    看到哐当哐当不断出煤的器,黄未的笑容十分灿烂。

    接下来的日子里,黄未基本上没什么重要的事情,按月领着令人眼红的工资,隔天采摘一回蔬菜,收入几十上百块,再偶尔陪成季洋去一趟牛家山掰点嫩笋子炒腊肉,星期天帮姐看一天店子等。

    家里的事情很顺,学校也没起什么大的波澜。

    期中考试他为了给廖老师一个交代,成绩猛地提高到全班第三,年级第六。让严谨的廖老师看他的眼神和蔼了不少。

    到青年节前夕,他收到了参加全校团员大会的通知。

    但同时他也听项雪娅了个坏消息,因为他在校门口动扇别人耳光,结果不知怎么被团委的一个干部给看见了,所以他能不能成为正式团员还有待斡旋。

    看见他打入的干部也是个高二的女生,叫云莎莎,她在校团委有很大的话语权,很多时候团委书记都会听她的。

    校团委支部书记是个高三男生,据成绩相当不错,今年有很大把握考起大学。

    因为个子很高

    ,在高一就成了校篮球队的主力队员,经常做好事不留名,算起来是一个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但他却有一个十分女性的名字,间从艳。

    当黄未看到一个熟悉而高大帅气的男生,坐到团支书的位置上去,他的嘴巴顿时张得老大。

    就是这个男生把项雪娅迷得神魂颠倒,害得他一点会都没有。

    而简从艳马上参加高考,就把心思全放在复习上,别耍朋友,就连团委的很多工作都委派给了云莎莎在负责,打算把这次大会开了之后再。

    这次团会两个议题,一是在当前资产阶级自由化非常严重的严峻形势下,团员应该起到先锋带头作用,引导全校学生积极乐观向上的学习态度,坚决抵制这股自由化思潮的泛滥,并决不允许蔓延到学校来。

    其二就是表决预备团员的考察结论和入团资格,最后还有入团宣誓程序。

    作为预备团员,黄未必须参加这次全校性的团会,除了全校一百多名团员外,还有几个辅导老师在旁听。

    书记先讲,然后云莎莎也发了言。

    在外人看来黄未的态度很端正,目光很认真的看着两位领导,但他的脑子里却想着家里的事。

    李红已经来了大半年,黄瑾她现在学藤编很认真,虽然不能话,但脚非常勤快,是个藤编的好苗子,目前已经在负责一些品种的毛坯和前期,不是特别精细的活也能独立完成,估计再有一两个月就能出师。

    但就在黄瑾觉得自己越来越轻松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件令她非常郁闷,却也无可奈何的事情。

    她每个月给了李红五块零花钱,虽然没地方用,但可以让她有个盼头,还不落人口实。

    但不知李老二是怎么晓得了,最近经常来喊她回去,李红就有些犹豫,看样子还有点那个意思。

    黄瑾就有种养了条白眼狼的感觉。

    李老二突然转变态度叫李红回去,具体是啥意思是个明眼人就能看出来,只凭他妹妹的打杂钱每个月就有五块,未必他还不动心?

    恰巧这时台上的讲话已经结束,回过神的黄未就准备离开,却听到喇叭里传出预备团员全部留下的声音,便只得继续坐着。

    接下来就由预备团

    员阐述自己在考察期间做出的成绩,即使啥也没有,也会在认真学习,努力向组织靠拢等等。

    每一个预备团员发了言,他的介绍人都会适当加以补充。

    黄未排在最后一个,发言之前项雪娅来到他身边,教他什么,应该怎么。

    但黄未却一句都没有听进去,毕竟难得离这么近,靡靡香气中他的一门心思已经全都扑在她身上去了,哪儿有精力去记住那些套话。

    气得她骂黄未是朽木不可雕。

    听到点自己的名,黄未赶紧上台。

    台下虽然只有包括老师在内的二三十人,但他在前世都没做过类似的演讲,里捏着项雪娅提前写好的稿子,刚念了两句就念不下去了,觉得她写得太啰嗦,便干脆即兴道:“人活着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我才十几岁,在这个和平年代里,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不管我是不是共青团员,不管我有没有资格加入共青团,我都会在有人落水时奋不顾身地去救他,会在老奶奶过马路时不惧风言风语地搀扶,会在跟犯罪分子作斗争时率先挺身而出

    当然,我也会努力考上大学。

    这是不是一名共青团员应该具备的品格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肯定没有违背做人的基本准则。

    或许一个共青团员也应该同时具备这些品质。

    除了这些方面,如果当一名合格的团员还有别的要求,那么我肯定会尽全力做到,今后请老师和同学们监督,我的发言结束了。”

    黄未讲完一鞠躬就下了台。

    有掌声,似乎比前几位预备团员演讲的时候还热烈些。

    但是,眼睛闪亮的项雪娅认为他今天肯定通过的时候,得知他的资格不够,理由是态度不严谨,还需再观察一学期。

    没有气馁,开完会他就毫无沮丧之意地来到了藤艺坊。

    黄瑾一见到他就露出愁眉苦脸的面容,原本的青春靓丽也变得有些市井婆妈。

    藤编生意的规模虽然,按兄弟的思路发展到现在,已经渐渐形成了一环扣一环的产业链,本以为李红出师后,最关键的一环就有了固定人,但她如果回去就回到了原点,几个月的努力教导一下子就付之东流。

    而再找个学徒直到教会起码

    也要几个月时间,怎么不令黄瑾感到惆怅?

    黄未冷笑着:“他已经摸清了藤编是怎么挣钱的窍门,就想自己做这个生意,还能有啥想法?”

    “真是可恶。但她自己被家里嫌弃得那样,未必都忘了?”

    “呵呵,姐呀。血浓于水的道理你未必不懂?不管怎样她们都是亲生的母亲和兄妹,而且她才多大点岁数,怎么能想到那么多?”

    “我真的觉得好可惜啊,教了这么久,浪费了不少藤条,眼看技术学得差不多了突然就走,还真朝着妈当时的话上去了。”

    黄瑾闷闷不乐,黄未只得宽慰道:“你未必害怕他们也开家藤艺店?”

    “哼,这我倒不怕,凭李红的技术编出来有人买才怪呢!”

    “那你还担心什么,大不了再辛苦点,重新找一个徒弟就是,比如渡口舅舅家周围,那么多隔房亲戚家辍学的表弟表妹,想学艺的多了去。”

    “对呀,我等哈就给舅母带信,喊她在附近访一下。”

    “这就对啰。”

    老姐虽然放下了包袱,但黄未还是打算晚上找李红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