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第 114 章

A+A-

    ‘赵雾?竟然是历史上有名有姓的皇后吗?要知道古时候女子的名字想要流传下来可是太难了啊。’庄悠悠下意识的问起了这位皇后的情况。

    然后她知道了,世界上第一本幼儿启蒙书籍就是由这位赵雾带头编撰的,虽然里面一如既往的夹带私活很严重,在普通的神话故事里掺杂了一些常用秦律、对秦国先人的赞扬等等。

    不过这也算是秦始皇的传统艺能了,毕竟那些流传下来的歌谣故事里同样夹带有不少这样的私活,虽然历史学家们更愿意称其为简单的思想品德教育。最起码听着这些故事成长起来的孩子,是明白最基础的善恶和律法的。

    而且因为方式多种多样,从简单的童谣诗歌到复杂的戏剧表演,使得能惠及到的地区和人群非常广泛。那个时候,就算是和中央联系并不紧密的边陲地区,也能听到这样的调。

    而且对于这位女士的教育家称号也不仅仅是因为这一本书,她虽然当时身在后宫,但是却也一直致力于教育的普及,无论男女。也是因为她的努力,在数十年后,秦朝是真的开始有女子站在了朝堂之中。

    有些资料是后来才发掘出来的,从那些后来位居高位的女子的随葬品中才得知。皇后赵雾和秦始皇嬴异人不愧是夫妻,她同样是在生前就为后来的女子搭好了一条参与朝政的路,只要有女子愿意踏上去,并为之努力,就可以堂堂正正的走到高位上。

    毕竟秦始皇在朝廷收纳人才的时候从没有设下过限制,而赵雾女士通过她建立的人才流通渠道,为那些有志于此的女子牵线搭桥。再加上后来继位的秦二世同样是个不在意性别之分的皇帝,他还能允许自己的妻子上战场,对于女子成为高官当然更不会介意了。

    这份介绍看的两个女孩子双眼放光,谁会不喜欢这样漂亮又聪明的大姐姐呢。

    解对于两个女孩子的声讨论应对的也非常平和,可能是对这种情况早有准备吧。

    “如果您对于赵皇后的记录感兴趣的话,不远处就是她的博物馆,的要比我们这边详细的。现在让我们继续介绍秦始皇。”

    “刚才我们到了在秦国内部因为昭襄王一直不表态,竞争太子之事,参与的人越来越多。这种时候作为孝文王竞争太子之位的最有力支持者,秦始皇的出使赵国就非常微妙了。这件事情的起因在史书上的记载相当模糊不清,但是经过和结果却相当详细。”

    详细到了解能给他们展示出这只使臣队伍的人员、经过路径、经过时间,甚至还有遇上的比较有名的人物和他们在赵国重要宴会上的话。这和之前秦史的记载方式不一样,根据史学家们的推测,要不是中途换人写了,就是打算掩盖一些什么消息。

    根据后来秦史编写情况来看,可能是两者皆有。根据研究,这段时间秦国应该是重置了王家史官,因此后来的消息更详细了。另一方面,他们怀疑后来秦国公子叛乱之事有猫腻。

    经过多次打压和权利稀释之后,楚系势力大幅度削弱,虽然有动,但是怎么看那位在史书上没能留下姓名的秦国公子也根本没有叛乱的能力。更何况牵扯出来的人太多了,而且太单一了。这场叛乱一结束,原本在秦国根深蒂固的楚系势力差点被连根拔起,要秦昭襄王不是早有准备,谁都不信。

    “根据历史学家推断:在出使这段时间,秦国完成了剿灭叛乱和立太子两件大事,因为孝文王的能力不算出众,所以秦始皇被急招回去,帮助他父亲稳定太子之位。不然很难解释清楚,为什么出使的过程中他们动作都不急,而消息一传到赵国之后,这支队伍就急冲冲的回秦国了。

    之后秦始皇虽然没有太子之名,却有了太子之实。反倒是真的太子,在去过章台宫随昭襄王批改过几次奏折之后,就被取消了这个活动,由他儿子来代替。那个时候恰好秦史的第一出来了,太子就接了秦史的审核和写序。”

    虽然秦孝文王亲写序的那本秦史已经不可考了,部分历史学家猜测可能在秦始皇陵里面,但毕竟不可能去挖,猜测就只能停留在猜测阶段了。但是博物馆还是保存有那篇序的拓本的,展示给他们看的就是这个拓本。

    “在秦始皇回国的路上,因为路线靠近上郡,所以当时上郡的将领苦恼于国内新多出了不少劳改的职位,让流放边境的奴隶变少,干脆一封信直接送到了与国内改革息息相关的秦始皇上。”

    解一边着,博物馆一边非常硬核的展示了这封书信。这都过去两千多年了,竟然还保存的不错,他们都还能认出来一些字。

    “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执政期间的展品是保存的最好的,我们秦始皇博物馆虽然用的是秦始皇的名字,可是展品却能横跨千年。一是因为这两位在民间的名声太高,无论新朝怎么建立的,想要有个好名声,安抚百姓,那肯定不能亏待了这边,所以论起保存,每朝每代都在努力;二是为了向先贤展现他们科技发展,每朝每代都在往这边加展品,而这绵延两千年的展品,现在都归我们博物馆啦!

    这封信其实就是后来汉朝这个秦国将领的家族送来的,那个时候这封信已经成为了他们先祖出身高贵,曾经和秦始皇有过友好交流的证据了。要不然这种私密性较高的信件是很难留存下来的。”

    实际上考古学家们也很痛惜,纸张的保存难度可比竹简要高,而秦国文书因为纸张成本的下降,在秦始皇时期就已经大量改为使用纸张记录事情了,想要考古那时候的东西太难了,也太少了。好在那个时候归档还有部分使用的是竹简,后来还挖出来了一部分石碑。

    “孝文王被立为太子后,作为最被当时秦王看好的孙辈,就差一句‘好圣孙’的秦始皇,顺理成章的开始正式参与朝政。这段时间的历练,让秦始皇从一位需要经营名声、作为贤臣的公子,初步转变成了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一位合格的秦王。”

    到这里,博物馆展现给他们看得是秦始皇这段时期前后的命令,怕游客们没看明白,还专门在边上配备了专家大拿对这些命令的解释和分析,从命令和安排中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段逐渐强硬。除了这些命令中透露出来的改变外,博物馆还将部分当时公卿回忆录中写的关于秦始皇的内容展示了出来。

    “这段时间,秦始皇在朝廷中跟着各位大臣学习,算是开创了太子入朝,跟随三公学习的先例。得益于当时著书之风很浓,当时三公有退休后写书提到了这段时间的秦始皇。让我们得以发现,秦始皇并不是一开始就对朝政非常了解的,而是在这样的旁观学习中不断进步的。”

    “之前我们提到了秦始皇在出使赵国时,在路上遇见了荀子,当时他邀请了荀子来秦。秦始皇在三公身边学习的时候,昭襄王得知秦始皇邀请了荀子之后,直接发诏令要荀子来见他。

    后来荀子和昭襄王有一场争辩,关于‘以法治国’和‘以儒治国’,结果是不欢而散。如果不是秦始皇但是在边上圆场的话,荀子可能在这场争论之后就会离开秦国吧。这场争论在语文教科书上就有,这篇文章充分展现了秦始皇从不囿于门户之见的胸怀。

    后来荀子作为咸阳学宫的学宫祭酒,也的确是践行了一视同仁的原则,广纳四方,和咸阳学宫相互成就。”

    这时候先放出来的是三人辩论的场景,后来就是咸阳学宫的复原图。

    俯瞰咸阳学宫,不得不为它的庞大而感叹。从上方看去,底下学子往来如织,时有学子登台,或讲述理论、或互相辩驳,一片生勃勃。拉近视角,靠近学堂,能看见来求学的有垂髫儿,也有耄耋老者,传承在此交汇相融。

    “咸阳学宫基本可以算是秦始皇一建立起来的,从最开始的选人到后来的规章制度。鼎盛时期,咸阳学宫有超过三万学子,四千以上的有名有姓的学者,只有秦一代,走出去的公卿超过六百名。

    后来在学宫任职‘副祭’这个秦始皇曾经担任过的职位的人,基本上都走到了朝堂的高位。至于学宫祭酒,那个是纯学术职位,基本上领这个职位的不在朝堂上任实职。

    这也是学宫虽然走出去的高官非常多,却并不是特别招人眼的原因了。不过后来某任学宫祭酒意图插朝政,被当时皇帝撤职之后,就有感于学宫地位过高,后来又分立了国子学。

    后来国子学一般负责勋贵子弟和科举举子的再深造;学宫及各地私塾学院一般负责启蒙和启蒙之后愿意学习的学子;而官学负责吏以及学子到官员的培养。这就是后来三学。

    三学其中两学其实都是秦始皇所建立的,而国子学不过是分割了一部分原来学宫的责任而已。秦始皇时期,地方学宫及地方官学的普及率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每个郡县基本上都有,还组织地方官员下到乡镇去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渠道,如果成绩好能全免学费的那种,争取让所有有意学习的秦人都能上学。

    那个时候的地方学宫和官学还兼任着汇报人才的任务,后来的韩信、萧何等人,都是被地方官学推荐上去的。这种措施避免了咸阳城中的世家固化,不断的让新血补充进来。再加上秦国对于爵位等方面的限制,让秦国很长时间内都没有出现阶级固化的现象,平稳的传承到了秦末帝退位。”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