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第 115 章
“学宫还在统筹阶段,秦始皇从赵国回秦国不久,和秦始皇不过一面之缘的卫国大商人吕不韦就携家带口的追随秦始皇来到了秦国。
他们在赵国一见如故,吕不韦视秦始皇为知己伯乐,秦始皇离开赵国之后他就自绝退路的追随而来;秦始皇也非常欣赏吕不韦,不仅安置好了他的家人,甚至担心吕不韦商人的身份会遭人轻视,还将初次从政的他带在身边。
后来吕不韦接任了秦始皇的学宫副祭一职,从一介白身到管理学宫,可以是一步登天了。吕不韦也不枉秦始皇的看重,不仅能将学宫管理的井井有条,学风蔚然。后来更是随军出征,封侯拜相,成为秦始皇后来进行各种改革的重要帮。
秦始皇与文信侯吕不韦和秦二世与留侯张良成了君臣相得的典范,被后人多次称颂。”
“哈?秦始皇,和吕不韦?”谢羽还是没忍住,他自觉他历史学的还不错,但是把秦始皇和吕不韦用君臣相得来形容,还是荒谬的让他忍不住吐槽出来了。这两个人在他原来世界里可以是势不两立了。
“秦二世和张良?”庄悠悠觉得自己没记错的话,张良不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吗?而且好像还有组织过刺杀秦王的记录,这都能被秦二世收为臣子,还能留下君臣相得的美名?把胡亥和张良放在一起,用君臣相得形容,未免太搞笑了吧。哦,不对,这边的秦二世是嬴政,感觉好不习惯啊。
对于谢羽和她们惊讶的点不一样,阮娴在路上也逐渐发现了问题。而这次关于君臣相得惊讶对象的不同更加佐证了她的想法。想起最开始他们相遇的时候,谢羽坦诚的表现,她还是拉了拉其余两个人的袖子,关掉解后声问谢羽:
“你那边的秦二世是谁?秦国绵延了多久、名声怎么样?”
根据他之前表现出诧异的部分,应该是这几点开始就存在差异了。毕竟谢羽很多时候对这边秦朝科技点都表现的很平常,不像她们一样那么意外。或者他意外的是这些是秦始皇嬴异人提出的,不是这个时代会出现这些东西。
“秦二世不是胡亥/扶苏吗?”
话才出口,庄悠悠和谢羽就发现了问题。最开始他们都表现出了对于这个世界的陌生,又对秦始皇是嬴政这一点达成共识,所以下意识的还以为对方和自己来自同一个世界,现在想想,哪有这么巧的几率呢。而且就算是这么巧,又怎么会分开呢?
谢羽也发现了不对劲,事情好像和他以为的有点不一样。胡亥是什么鬼,他不是只被祖龙短暂的宠爱了一下吗?甚至因为后来惹怒了祖龙,加上公子扶苏的嫡长子出生,祖龙宠爱的对象换了,就彻底失了名姓吗?
他是因为他们那边野史传有过这种情况,镜面显露出另一个世界啊、有人梦见仙民啊什么的,虽然真身穿越是第一次听。但是有一本流传甚广的野史传中,还有提到过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得仙人神授,闭关数天后,一改之前残暴的举措,开始改善民生,行事也大有转变这种事情呢,现在穿越了好像也并不是特别值得惊讶。
虽然他最开始觉得这种野史应该是那时候看不惯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六国遗民传出来的,就为了抹黑祖龙。考虑到这不过是败者的无能吠吠,他对此还是看的很开的,毕竟不遭人妒是庸才,而祖龙这样的天才被人怎么妒忌都不为过。
如今看来,这些野史传里不定还真藏着其对应的故事呢。
谢羽和庄悠悠面面相觑,还好博物馆里看不到别人,要不然他们站在路中间不动的样子可太傻了。阮娴倒是早有预料,这个时候态度最平和的就是她了。听到谢羽的回答,她算是知道了,原来是从秦二世开始就有这么大的分歧了吗。
“我们还是继续参观吧,等出去之后,我们找个公园什么的再聊吧,这里也不是聊天的地方。”
庄悠悠虽然对于谢羽那边的情况非常好奇,但还是点点头表示支持自己的闺蜜。谢羽的好奇一点都不比庄悠悠少,甚至因为那些野史传闻什么的比她们还要好奇。不过他还是知道博物馆这种地方不适合这种事情的,所以也投了赞成票。
达成共识后,他们打开了器,继续了被打断的解。不过比起之前,他们之间的交谈变得更多了。
“秦始皇陵博物馆的人声解为您继续服务,刚刚我们介绍到了秦始皇和文信侯吕不韦君臣相得,对此后世常有文人写诗作赋纪念。”
这个时候解声已经不甘于只展示这些名家帖了,甚至还负责为他们念出来的。听了几篇花样彩虹屁,他们才成功找到解跳过的选项,总算是拜托了这份错位的尴尬感。
真的,想到这些都是在夸吕不韦和秦始皇君臣相得的内容,真是要多出戏有多出戏。还是跳过去吧,太尴尬了,太尴尬了。
“在学宫的建筑还在修建时,秦始皇有了新的目标。他开始在征集民间名医,并且开放了宫中有关的医学典籍,并且组织御医和民间医生进行技术交流。并且在咸阳城外固定时间开放义诊、整理药材名称效用、绘制药材模样、收集验证确实有效的药方
这些举措不仅让秦国在数年后,面对楚越相交之地的血吸虫病时,能处理的相当圆满。还让秦国在数十年后诞生了第一部由国家整理的医药学巨著百草百方,规整了当时因为地域不同导致的相同草药名称各异的情况,还收集有不少方子,会根据当时情况标注有已验或者未验。大大推动了当时的医学进展,还为后世的医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秦朝开了一个好头,所以后来的朝代都相当重视医学,每隔个几朝,盛世太平的时候,就会开始整理医方,去芜存菁,改正谬误。当然,这也是因为秦朝皇帝有一整套根据医术而来的保养方式,寿数基本都不错,后世皇帝想活的久一点自然乐意学一学。”
着,解就展示给他们看了一下那一本百草百方,真的非常厚,里面的草药也画的非常细致,是那种写实画风。他们感觉对着找的话,他们都可以采的那种详细。
顺带他们还看到了秦朝皇帝的年级,好家伙,除了少数几个出意外死的,没几个皇帝低于六十,难怪后世皇帝眼红呢。顺带算了一下他们相差的年龄,发现他们长寿带来的好像还有晚婚晚育,就算是长子继位的和他爹的年龄相差也不啊。如果不是生不出来,大概就是心里有底吧。
“就算不论那么之后的事情,当时的秦始皇让御医和民间医生们相互交流,还专门派了官学弟子跟前跟后,也允许一些人报名学习。后来这些人有不少都分到各地郡县去办郡县医馆了。
所以秦朝的时候,对于疫病的反应非常快速,这些郡县医院和郡县医院门每隔一段时间的义诊,不止一次的将大疫在大规模蔓延前就封锁解决了。”
解向游客展示了有史书记载的几个例子,从举例开始能看的出这几次疫病表现出的传染性都比较强,一个不好就容易发散出去。但是秦朝的反应也非常快,反正这种时候,医院的汇报甚至都不需要经过当地郡守县令,直传天听。郡县医院之间的人员药材调动也方便,规模一点都不需要中央调派,大规模也能争取时间。
“秦始皇在等待学宫建设的时候,除了组织官方与民间的医学交流,还开始收集书籍。这次收集书籍的时间跨度,达到了几十年,史书上认为‘数月不得见未抄录之书,世几无遗漏之册’,由此可见收来的藏书之丰富了。甚至这个举动,还让之前很多地方原本没有著书打算的人都写书参与进来了,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齐地海生所著的一本奇海。
这本书开头就写明了,这位书生是因为当时他为秦国抄书养家,有了余钱并且看秦国愿意给捐书之人刻碑之后,才兴起的写书打算。这本书,有名就有名在它里面写的好几个岛屿都是切实存在的,后来根据故事里的线索,秦国还派了人上去,还挖出金银了。上面写的奇物有些也是存在的,后来秦始皇在近海游玩的时候还看到过,还夸过这位海生写的栩栩如生。
不过这位海生应该只是个化名,因为我们在咸阳的捐书碑林中并没有找到这个名字,他又提到自己的名字确实留在碑林了。像是这种纯粹的故事,既不为劝诫君王,也不为告诫世人,在当时不太上档次,可能真是哪位学者化名写的吧。
后来秦国最大的国立图书馆就坐落在咸阳学宫之中,它里面的藏书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个方式收集而来的。咸阳城内其实有它的分馆,会有学子带着书出来,大概一月一换,负责管理分馆的学子还会在分馆内部面向所有愿意进来的人教学。自认能力不足的会教识字,自觉能力可以的会教文章句读、讲解内容。”
解给他们展示的是一副流传到后世的咸阳学馆教学图,能看出里面正在教学的学子尚且青涩,但是看向下首的目光却相当平和,甚至已经带上了些为人师长的宽和。下面的学生既有身着朴素、关节粗大,看得出来努力打理过自己,但还是显得有些局促的老农;也有穿着富贵,窗外有仆从看着的孩儿;更多是穿着一般的普通平民;甚至角落里还有一位高鼻深目、奇装异服的异邦人。
但是无论他们身份如何,都非常认真的看着为他们授业的老师。求学之心,一眼可见。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