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郑国反击战 (鲁隐公五年,公元前718年,春秋第五年)
卫国州吁被杀的第二年,隐公五年,公元前年,郑庄公开始反击了。
之前,是四个打一个,宋国玩的是打群架的群殴战术,这会儿是郑国采取“柿子专挑软的捏”,郑庄公玩的是各个击破的战术。
既然卫国内乱了,刀,就先从卫国开始。
本身这场乱局一开始就是卫国惹的祸,而且叛徒弟弟一家也是受到卫国的庇护,郑庄公恨的卫国牙根痒痒。四月份,郑国出兵入侵了卫国的首都郊外,就是为了报复之前的“东门之役”。去年年底卫国内乱,州吁被杀,卫国国君卫宣公刚上任不久,还来不及与宋殇公见面沟通,宋殇公铁哥们州吁被杀,卫国总是要给宋殇公一个解释的,以便重新确定两国的后续发展关系,这些工作都还没来得及开展。
郑国军队就杀过来了。
卫国部队因为国内发生动乱,尚没有完成权利交接和转换,军队无法自如的使用和指挥,于是只好带领自己最近的弟南燕国部队,一起抵挡郑国。所以,郑国的这次进攻,选的时间太巧妙了,一下子就给了卫国一个措不及,卫国的弟南燕部队既然来了,就要打上一仗,打趴下弟,哥就好处理了。
郑国,将部队分为五个师,用祭足、原繁、泄驾各带领三个支队,在正面于燕军作战负责拖住南燕军队,吸引其注意力。另外,秘密的派曼伯和子元带领两个支队,于夜晚悄悄穿插到虎牢关,从燕军背后发动进攻,这是俨然就是一副大兵团作战的样子,动穿插,分割包围,前后夹击,郑庄公一出,就是三招。
南燕,开始并没有发现郑国的作战意图,没有防备郑国在背后的穿插,只是集中精力和卫国一起与郑国面前的三个师进行对峙。
到了六月份,郑国穿插部队到位,虎牢关对于郑国来太熟悉了,这本身曾经就是自己的地盘,哪里有路,哪里有险隘,哪里有泉水,都在郑国的地图之上,所以才有了背后穿插的战术,等郑国的穿插部队到位后,就做好准备发起总攻围歼燕军。
三颗信号弹后。
燕军终于发现自己是处在腹背受敌的状态,如果再打下去,燕国部队恐怕就全部完蛋了,快跑吧,这个仗打不下去了,包住性命要紧。郑国取得大胜。这是郑国缓过气后的第一场胜利,直接把卫国的一个弟给打趴下了。
对此,君子讥讽燕国的军队:不备不虞,不可以师。也就是军队不防备意外的事件,就不可以带兵打仗。
郑国和卫国及南燕的战斗,爆发的很突然。
消息到宋国的时候,基本上大势已去了,你一定要用历史的观点,去看待那时候的战争。那个时候,没有电话,没有电报,没有纸张,没有信鸽,消息的传送很落后;两国开战,战线漫长,交通是处于被封锁的状态,其实就是战斗的节奏,也进行的很慢,部队一天也就是十几里的行进,你看看郑国对抗卫国带领南燕的这场战斗,从四月份打到了六月份。
宋国如果在得知消息后,从集合军队开始,出征,行军,到达,开战,这个程序下来,估计黄花菜都凉了,所以“春秋时期”的战争特点就体现在:盟国之间,就近开战;你打我的盟国,我揍你的弟;你揍我的弟,我打你的国家。来来回回很热闹。
宋国,一看到出兵到卫国救援肯定来不及了,就也学习了郑国走弟的方式,就近揍郑国的弟吧!也算是对卫国这个盟友的支援。
宋国选择对郑国的弟邾国进攻。
邾国,原来是鲁国的铁杆弟,郑国当年发生郑庄公与太叔段的内乱的时候,应郑庄公的邀请,曾参与帮助征伐逃亡共国太叔的军事行动,为此与郑国结下盟约,成为了郑国和鲁国的共同弟国家。
此时,宋国选择邾国攻击,就是冲着郑国来的。
邾国国君当然知道,于是就向郑国求救,要求郑国出兵。
郑国刚打了胜仗,军队士气正旺,正愁何时进攻宋国,就接到了邾国的告急,郑庄公充分利用邾国无端受侵的合法理由,得以带着周王室的国家军队以及郑国自己的部队和邾国汇合到一起,征伐宋国。
这会儿,也是打群架,不过反过来了。
郑庄公也玩了一次“打群架”的游戏,可是郑庄公所组织的联军的档次却高多了。当年宋国组织的是诸侯国之间的联盟,而这次郑庄公的联军,却是周王室的王师。王师出征,代表着征伐和正义,是高规格的。实话,如果王师有难,振臂一呼,还不知道有多少诸侯国,会参加到郑国联军这支部队中。
所以,别看都是联军,价值可不同。
很快,宋国就扛不住郑国联军的攻击,连宋国首都的外城都被攻破了,郑庄公报了当年的“东门之役”之仇,当年宋国联军共计郑国只是包围都城嬉笑谩骂,这次郑国联军攻击宋国却是直接的破城战。
宋国紧急派人到鲁国求救。
按照当时的理念,即便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相互征伐,抢点东西,占点地盘,羞辱对方一下,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要是攻破对方首都的城墙,就是要灭掉敌人的国家,这个权利,在春秋初期周王室苟延残喘的时候,也只有周王所有。
因此,郑国联军的破城战,下很狠有点过分了,违反周朝的礼治了,鲁国可是最遵守周礼的国家。于是鲁隐公动了支援宋国的心,但是在询问宋国使臣的战况时,却得到了完全违背鲁隐公所掌握的军事情报状况的反馈。
鲁公问宋国的使臣:“郑国联军攻击宋国,已经到达什么位置了?”
宋使臣不知道为什么,还是哪根神经搭错了,却回答:“郑军还没到我们的国都!”
鲁隐公非常生气,既然郑国军队还没到攻击到宋国国都,就不能明,郑国对宋国有灭国的想法。以前宋国也进攻过郑国,这次郑国攻击宋国,无非是诸侯之间的相互报复,鲁国没有参与你们两国的恩怨,这次就不再掺和了,因此也就拒绝了出兵。
这个事,有些让人不理解,宋国使臣既然是求救,为何不把情况的严重一些?但是这部春秋是鲁国写的,结果也是鲁国没出兵,如何写历史,是很有学问的,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是需要一些叙述技巧的。
这里面两种可能性:
,宋国求救,不会等到敌人攻破城墙的时候,才派人求救,这在那个基本靠马车交通的年代里,恐怕使臣还没出国,城就破了。因此,很可能宋国的使臣出国求救的时候,郑国的军队还没有到达宋国的国都,使臣的是真话。
可是按照春秋记载,“公闻其入郛(f)也”,郛,就是古代城墙外围的大城。所以似乎当时鲁君知道已经宋国已被破城了,所以对宋使不提供真情况很生气,而不发兵的。那么在当时的科学技术下,鲁国是怎么知道破城的消息的?这显然有很大的疑问。
这样一来,等于把鲁国不出兵的责任,推到了宋国使臣的身上了,而春秋就是这样记载的。
2,接到宋使得求救后,鲁国本身就不想派兵救援,不愿意掺和这个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比如当年郑国内乱的时候,求鲁国出兵,被拒绝了(隐公元年)。之后宋国联军征伐郑国的时候,求鲁国出兵,也被拒绝了(隐公四年)。因此鲁国不想参与郑、宋之间的纠纷。
可是,拒绝总要有个理由吧,因此就推到使臣的身上。更何况之后,关于这个使臣的情况再也没有消息了,在那个年代里,如果宋君知道使臣错误,杀他,是在普通不过的事情了。
读春秋的魅力就在这里,要破开表面看实质。
宋国被郑国联军攻破城墙,是件很丢脸的事情,传出去,好不好听,以后大哥还怎么当,无论如何要有点行动。于是当年的年底,宋国派兵就包围了郑国的长葛,包围战相对简单一些,宋国也算是挽回自己的一点面子。
这一轮,郑国在与宋国对抗中,又胜利的扳回了一局。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