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郑庄公运筹帷幄的和平攻势( 鲁隐公六年,公元前717年,春秋第六年)
政治斗争,历来是国家之间的主要斗争形式。
郑庄公知道光靠军事是不行的,还要靠政治,通过去年的军事斗争活动,郑庄公敏锐的发现了,宋国联盟集团之间存在的问题,争取敌对阵营中不坚定的分子,历来是革命中的重要内容,郑庄公理解了这个道理
鲁隐公六年,转年一开始,郑国就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而且为以后郑国分化瓦解宋国联盟取得了良好基础。
在去年(鲁隐公五年)发生在宋国阵营里的事情,有两十分的有意思:一个是陈国帮助卫国铲除了州吁,陈、卫两国关系出现不确定性;另一个是在郑国攻宋军事行动中,鲁国拒绝了宋国的救援请求,鲁、宋关系开始松动。
这就是敌人阵营中不牢固的信号。
于是,鲁隐公六年,春天,郑国主动派人前往鲁国要求抛弃旧怨,建立友好同盟关系,郑国的这个行为再那时叫做“更成”,就是修改旧怨建立友好关系的意思。
鲁国并不是郑国和宋国的敌对国家,而且始终没有参与两个集团的争斗,这就是可以利用和争取的对象,郑庄公敏锐的抓住了这个会,转年开春就主动到鲁国访问,寻求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这才是大国外交的思路。
鲁国暂时并没有明确表态,他向继续在郑国和宋国之间游离,不参与任何一方的阵营,以静制动。郑国并不期望和鲁国关系一蹴而就,凡事都有个过程,再次先表明态度就完全可以了。
春秋未记载当时鲁国的态度,但是总归两国有了一个友好互访的基础存在了。
然后——
郑庄公又派人前往陈国,即对陈国的抓捕卫国州吁的行为表示赞赏,又主动的提出建立友好关系的意思,看看陈国的态度和答复。
陈国国君有些犹豫,感到毕竟陈国和卫国是友好盟邦,即便是抓捕卫国州吁,也是应了卫国人民的要求,而办的好事,并不意味着两国关系就彻底破裂了。但是陈国的大臣五父,非常清楚当时的国际形势,认为既然郑国有这个表示,不如顺水推舟。
陈桓公考虑的很久,认为一旦答应郑国的要求,盟主大哥宋国和卫国,肯定会对陈国做出不利的行动,而此时郑国是否真的能为陈国出面,还很难。于是,陈君:
“现在我们是宋国和卫国阵营中的一员,本来就是一起对抗郑国,如果擅自的和郑国私下结盟,宋国和卫国肯定不会袖旁观的,这才是真正的祸害,现在郑国对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目前郑国要求和陈国建交,主要还是为了瓦解宋、陈、卫、蔡的四国联盟,在此时矛盾激烈尖锐的时刻,还不到和郑国建交的时。
陈国判断很准确。
虽然,陈国拒绝了郑国的友好要求,但是由此可以看出,陈国的陈桓公的担心不无道理,因此郑国和陈国双方而言,只要是有过了这次“友好”的表示,就已经建立了一定的基础,时不到,时若到,才能顺其自然,这才是国君所考虑的问题。
郑庄公也不是傻瓜,知道任何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尤其是与两个原来敌对国家的建交,需要时间和过程,有时甚至是再发生点碰撞,也未必不是件好事,郑国有的是时间,慢慢来。
鲁隐公六年,五月一日,郑国象征性的入侵陈国,大获全胜。这个军事行动实际上也是保护了陈国,遮盖了郑国主动要求于陈国求和的行为,给了陈国县宋国和卫国合理解释的理由。
君子为此赞扬了陈国的国君,他是合理的利用了善良的道德,制止了恶性的滋长,如果恶性的滋长不得到控制,就会蔓延而自取其祸的。商书中:恶之易不悛(qn),如星火燎原,不可乡迩,其犹可扑灭?意思就是:恶的蔓延,就像是火在原野上蔓延,人不可以靠拢,难道还能扑灭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道理和出处。
宋国恢复了一年的时间,当时被郑国联军打败的军事势力有所恢复。去年,宋国为了面子,在郑国联军打击下,曾包围过郑国的长葛城,装了一下样子,就撤兵了,这也是当时的战争急迫的无奈之举,今年宋国恢复了元气,还是要完成取长葛的任务,也算是完成自己的面子工程吧。
于是,秋天,宋国再次派兵攻占了郑国的长葛城。
不过人算不如天算,这年冬天发生的大饥荒。还是由于去年宋国、卫国、郑国战争,不能一心的搞农业,加上天气的原因,甚至连北方齐国在内,一起都遭受了饥荒,农民歉收,大家都吃不上饭了。幸亏鲁国出于责任心和良好的道德心态,向这几个国家赈灾,渡过了灾难。
这次农灾,让郑国和宋国知道,战争不能再打下去了,两个国家这样互掐,最后早晚弄的国破家亡,实力大损。
你看,出现灾荒后,人家鲁国就没有事,这就是立足于发展。而且郑国和周王室的关系,最近也越来越僵,需要时间进行修复,光打仗可不行。宋国经过战争发现,自己最得力的弟卫国已经不行了,陈国和蔡国本身就是跟着玩的,到后来都是凭宋国一国之力和郑国对抗,不能再打了,需要和平休整一下。
大家彼此的需求一拍即合。
鲁隐公七年,公元前6年月日,郑国和宋国在“宿地”讲和结盟了。从此郑、宋两国互掐争斗暂时告一段落。
两个你死我活的主力对,突然讲和平了。
这是个事情发生的太突然了,消息传到各国,让鲁国吃了一惊,鲁国隐公考虑在两国的战争中,虽然自己没有参与,但是郑国主动的向鲁国表示了友好,已经建立了基础。
可宋国在最困难的时候,曾求救于鲁国,被鲁国拒绝了,这个事情肯定会记在宋国的心中,既然不得罪两个国家,就都不得罪,为了表示对宋国的友好态度,鲁国趁此就象征性的替宋国惩罚一下,当年与郑国联盟并带路伐宋的邾国,算是给宋国一个面子。一则邾国本来就是自己的弟,责罚一下,彼此大家心中有数,面子上给宋国出气;二则这个责罚行动,也等于替邾国免去了,宋国可能腾出来对付邾国的借口,也是保护住自己这个弟;三则让大家都知道,鲁国也是重要国家之一,是积极参与国际维和行动的,也让邾国知道鲁国这个大哥的存在。
又是一个一箭三雕的行动,于是鲁国就征伐了邾国,象征性的出征,其实就是到邾国“武装大游行”一趟,大家彼此都心知肚明罢了。
你想想,当年冷战时期国际上中国、美国、苏联格局的时候,不也是打了一个自卫反击战吗,打的是越南,可打越南,并不是真正的目的,大国博弈,道道很多,自古有之。
借着这个良好的国际形势,郑庄公一鼓作气,继续完成自己的政治部局,再次派人到陈国要求建立外交关系。这次,形式不同了,郑国和宋国都和平了,陈国必须服从国际大局势,因此陈国自然顺水推舟、非常痛快的和郑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十二月,陈国的五父到郑国参与结盟活动,初二,五父代表陈君与郑庄公结盟,结盟的时候五父有些心不在焉,郑国的大臣洩伯:五父一定不会免于祸患,因为他不知道这次结盟是符合陈国的国家利益的。
十二月十一日,郑国的大臣良佐到陈国代表郑庄公参加与陈君的结盟,在和陈侯结盟的时候,他也发现了陈国国内的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估计陈国可能要发生祸乱了。
接着,为了表示郑国和陈国两国永远友好,为了表示陈国的诚意,陈国就通过周王做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郑国的太子忽。这一连串的外交行动,使陈国完全转化成为了郑国的弟,瓦解了原来宋国与陈国联盟的基础。
郑庄公太优秀了,谁寤生仅是个苦命的难产的孩子,他还是一个很难缠的国王。
郑国、宋国、陈国正式建交了,可是卫国仍没有和郑国建交。
这也是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双方阵营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卫国和郑国矛盾太深,这些年郑国的战争,均和卫国有直接的关系,恐怕仅凭两国国君之间很难沟通,需要中间人出面,这个中间人是谁?
首先,中间人应该是与郑国和卫国,都存有良好关系的国家,再就是从没有参加两个集团争斗的国家,当时能够满足这个条件的只有一个国家——齐国。
郑国和齐国,曾于隐公三年在“石门”(现济南南部)进行过会盟,重温以前的建立了外交友好关系,两国也是传统型的盟国。(见隐公三年的记载)。
卫国和齐国,是姻亲国家,卫桓公娶的美女庄姜就是齐国的公主。两国是传统的姻亲关系。
因此,齐国才是和好郑国与卫国的最好人选。
现在宋国已经和郑国讲和了,宋国也不愿意自己的铁哥们处在和平大门之外,万一郑国和卫国再搞个战争,你宋国参加那一帮?于是在宋国的斡旋下,与卫宣公一起非正式的出访了齐国国君,其实就是探讨这个问题。
齐国齐禧公何乐而不为,和平毕竟是大家的一件好事,而且大家都求助于齐国,这对齐国介入中原的国际事务,以及树立齐国的大国地位有很大的帮助。
鲁隐公八年,公元前5年月3日,在齐国的主持下:郑国、卫国、宋国重新会盟,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盟于“瓦屋”这个地方(现温县),双方歃血为盟,抛弃了三方因“东门之役”而造成的仇怨,誓言永不再战。
鲁国虽然对没有能够主持这次结盟,而感到酸溜溜的,但是也对齐国表示了赞扬,此时世界一片和平局面。这期间,由于蔡国国君死亡,没能参与这次会盟,很是可惜,但是蔡国毕竟是微不足道,也就失去了和大国会盟的会。
以宋国为首的联盟集团,和与郑国为首的联盟集团之间的,长达五年之久的战争暂时结束了,世界似乎就要进入和平时代了,但是历史远远不是你想想的那样简单,这也太瞧郑庄公的智力了,下面我们就看看郑庄公怎样利用并通过政治途径,获得的良好局面,继续对宋打压的过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