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郑庄的政治组合拳“遵王伐宋”( 鲁隐公九年,公元前714年,春秋第九年)
故事讲到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千万别忘了——
郑庄公一直是周王室重要的左卿士(周朝以左为尊),主要管理周王室的军队,连周王都对郑庄公把持朝政的势力有所忌惮,甚至发生了周天子太子和郑庄公王子互换为质的事情。
现在,这些斗的面红耳赤的诸侯国们和平了,能暂时的坐在一张桌子上喝酒了,看表面似乎是郑庄公和宋殇公平等了,但是郑庄公在周王室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反而通过郑庄公一番眼花缭乱的段,让周王室更加忌惮郑国这个强了。
郑庄公在获得了目前短暂和平局面后,直接引荐齐国重新进入周王室参与朝政,导致郑国和齐国更加巩固了良好关系。要知道,齐国在周王室东迁中并没有任何作为,也是逐渐被周王边缘化的一个诸侯国,现在由于郑国的积极斡旋,齐国又重新进入了中原地区的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了。
郑国和齐国成为了友好盟国,这都是郑庄公的努力结果。
当郑庄公先后和宋国、陈国、卫国、鲁国、齐国等建立良好后,郑国在诸侯中的国际形势就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陈国彻底和郑国交好,结成了姻亲同盟关系,陈国成为了郑国的弟,原来宋国阵营中缺少了一个帮;
2,卫国,因国内政变,实力大损,退出了与郑国对抗争霸的角逐行列,算是边缘化了一员了;
3,郑国和齐国建立良好关系,形成强强联合;
4,郑国与鲁国若即若离,友好的基础良好,只要郑国能够争取到鲁国,鲁国是会占到自己的阵营中;
5,宋国虽然实力强劲,但是却变成了孤家寡人,盟邦被拆散了,宋国被孤立了,郑国与宋国的结盟,可能宋国是真心的,但是郑庄公肯定是心怀鬼胎的。
分析了上述形式后,郑庄公决然出,再次谋划削弱宋国的计划,而且事情办的非常成功和漂亮。
春秋时期,各路诸侯按时觐见周天子,都是诸侯国们必尽的义务。
其实,在周王朝实力衰落的时代,这也许就是一种形式而已,之前郑庄公就曾经因为旷工而被周王批评,原因就是未能按时觐见和上班。现在,郑庄公是周王室的上卿,诸侯们也开始和平了,郑庄公要狠抓觐见“考勤率”,这也是无可厚非的事情。所以,如果真的把朝见当成一个大事儿,追究起来,就可大可了,这完全掌握在执政大臣的中。
陈国,表现良好,肯定是没有这个问题的,因为陈桓公也在周王室上班,最近又和同事郑庄公成为了亲家;
齐国,也是没有这个问题了,因为郑庄公在大家结盟的当年,就引荐齐国觐见了周天子,当年的“考勤率”是满分;
卫国,已经衰落,自己家里面的事都忙不过来,觐见不觐见,不重要了,大家都睁一眼闭一只眼,只要不追究,就是事;
鲁国,是周礼维护国家,肯定没有问题,虽然鲁国和宋国关系近一点,但是估计有违周礼的事情,鲁国还是会坚持原则的;
宋国,成为郑国下一步打击的目标,他觐见不觐见周天子,就非常重要了!
果然,
各位诸侯国们在结盟后的第二年,鲁隐公九年,郑庄公就抓住了宋公未觐见周王的事情,大肆炒作,况且宋国是周王朝建国的时候,分封的一等公爵国家,爵位仅次于周王,具有诸侯国的表率性。虽然卫国也是公爵,但那是因为周王东迁后赏赐的,和宋国建国就公爵国的性质完全不同。
因此,宋国的这个行为,成为郑国抓的“辫子”。
面临权利衰落状态的周王,当然是非常愿意维护王室尊严的。历史就是这样规律,往往越是王朝实力超凡的时候,国君越是平易近人和政策宽松。而往往越是王朝实力薄弱的时候,反而国君很是严厉和刻薄。
东周开始,周王室已经衰落,所以就更看重“面子上”的事情了,环顾中原周围重要的诸侯国们:郑、卫、齐、鲁、陈都很努力尊王觐见,就剩下宋国牛皮哄哄的,周王当然不愿意了。
郑庄公就是利用这个局面,获得了周王的同意,得到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宋国不合周礼的正义大旗,这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高超段。
此时,郑国以周王军队讨伐宋国,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这可不是单纯的郑国和宋国之间的矛盾,而是周天子和诸侯的矛盾。其他诸侯反对,就是反对天子,尤其是针对以维护“周礼”为己任的,在郑、宋之间摇摆不定的鲁国来,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
这就是郑庄公的谋划。
鲁隐公九年,公元前4年,秋。郑国带领周王军队,正式对宋国发动了“尊王伐宋”的讨伐战争。
此时的宋国,悲苦浇酸,叫郑国给活活玩死了。
鲁国的春秋此时记载:“宋以入郛之役怨公,不告命,公怒,绝宋使”?
因为,宋国在上次与郑国战争中,曾向鲁国求援被拒绝,所以这次就连求援不做了,鲁隐公发怒了,就断绝了与宋国使臣的往来。这个记载很有意思啊!
到底宋国有没有派使臣求救?如没有,为何绝宋使?有的理解为:从此以后,鲁国断绝的与宋国的往来,就是绝宋使。这个法,似乎与之后发生的鲁国参与宋国的事情不符。
既然在此处谈到了“宋使”得法,明当时还是有“宋使”的。但是真的如果有“宋使”,又怎么是宋国“不告”鲁国呢?扑朔迷离。这段文字后面,有更深的不可的意思,读春秋不是单纯的翻译字面的意思,还要读文字背后的故事。
比如:“公怒”的问题?
鲁公为何发怒?因为宋国没有告诉鲁国“自己被征伐了”,而对宋国被侵犯而发怒?还是因为对宋国不懂礼貌而发怒?还是对因为宋国不朝见周王,违反了礼治而发怒?按照春秋记载,应该是宋国“不告”,而导致的“公怒”。
实话:当时宋国“不告”鲁国,反而是件好事,毕竟宋国理亏,也给鲁国一个回旋的余地,你发什么怒。
我们分析是:鲁国也感觉到宋国被郑国玩了,那时宋国已经处在被孤立的境地,而且还处在了被周王征伐的不利角度,即便是鲁国站在宋国一边,也不好以明打明的态度支持宋国,这是直接对抗周王的行为,鲁国是周王礼治的“卫道士”,支持宋国等于放弃了周礼,维持周礼,必然要同意征伐宋国,这种局面让鲁国处在两难之地,发泄不出来,当然就发怒了。
你想,既然郑国能通过周王,找个宋国“不朝拜”的理由而征伐宋国,那鲁国当然也就可以找个宋国的毛病,发发怒吧!
其实,这个“发怒”是为了后续鲁国也出兵征伐宋国,打好埋伏。鲁国不发怒,怎么参与对宋国的征伐?有了发怒,就是造成“被发怒”方宋国的过错,因此征伐一下,也就顺理成章了。
反正春秋是鲁国记录的历史,总不能给自己国君脸上抹黑吧!
根据前后两次鲁国和宋国记录,前后连贯看,肯定是存在问题的。而且问题和理亏都应该是在鲁国这一边,但是历史是鲁国自己人写的,就采用“春秋笔法”吧!
其实,鲁国从心里是不愿意参与征伐宋国的,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就找个理由搪塞一下,看看局面再,以静制动——
秋天,郑国将周王讨伐宋国的命令,昭告天下诸侯,要求出兵勤王。卫国此时也知道被郑国彻底忽悠了,什么联盟?什么和平?其实都是为了拆散他们和宋国的联盟;陈国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原来陈国是我们阵营的铁杆,现在却成了郑国亲家。目前郑国借着周王的势力和名义搞宋国,看来下一个就是我们卫国了。
卫国当然在心里面暗骂:宋殇公这个大傻瓜,当时不听我国的建议,竟然搞了个“停战求和”,一下子让局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你们都搞和平了,我们卫国总不能不顺应当时的政治局势,单独对抗所有的国家吧。这回儿倒好,报应来了,所以卫国坚持抗战是对的,必须坚持原来的方针继续和郑国对抗下去。
于是,卫国带着自己的弟蔡国、郕国,假装耳朵聋了,眼睛瞎了,对郑国的昭告,不听、不动,不看。稳如泰山,先看看宋国怎么对付这个事情再吧。
其实,郑庄公也没指望卫国、蔡国、郕国能响应王命出兵,他们都是宋国的传统友好国家。
强令他们和郑国一起组成伐宋联军,恐怕联军的大军未行,军队的军事密早就泄露给宋国了。真的打起仗来,如果他们来个“临阵反水”,或者给郑国个鞋穿,可不是闹着玩的,他们不来,正好。而且这样也埋下了郑国可以后续运作这些国家的借口和段。
只要他们不参加,就是郑国开战前胜利的第一步。
但是鲁国和齐国必须参加,因为这次行动,就是为这两个国家设计的,也是为下一步以“郑、齐、鲁”为基础的联合国体系所准备的。
所以,在鲁国的首都曲阜,郑国的使臣带着周王室的讨伐命令来了。这是周王的命令,不参与这次军事行动,就是不听周王的调遣,鲁君前面有了“发怒”而断绝与宋国关系的铺垫,后面接到周王的命令而出兵,就顺理成章了。反正都是宋国的不对,鲁国已经有了出师有名的法。鲁国决定与郑国、齐国一起会盟,研究一下军事方案,好歹也要起个军事行动的名称,比如“霸王行动”、“春雷风暴”等等的,还要协调一下打仗的方案,于是就约定了开会的日期。
郑国,原本也要参加会议的,因为他才是这次军事行动的总指挥。但是不巧,郑国突然发生了北戎侵犯郑国的战争,郑庄公无法脱身,他正处于全力指挥对北戎的反击作战中。鲁国只好自己先前往齐国,与齐禧公单独的开会,主要是商量组织联合国军对宋作战问题,齐、鲁先商量沟通一下,总是件有备无患的好事。
鲁隐公九年,十一月份,郑庄公打败了北戎侵略军,腾出来了。
鲁隐公十年,公元前3年,2月,按照去年的计划,郑、齐、鲁三国国君,再次按照原先的约定在鲁国的“邓”地结盟,并制定了联军出兵的计划,正式揭开了如火如荼的讨伐宋国的军事行动。
这就是郑庄公的政治组合拳。
读者的支持,就是写作人的动力,跪求关注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