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英雄本色铸春秋( 鲁隐公十年,公元前713年,春秋第十年)
鲁隐公十年,郑国运作征伐宋国的军事计划展开了。
夏,五月份,鲁国先派重臣公子羽父带兵出发,与郑庄公带领的郑国军队和齐禧公带领的齐国的军队汇合后,形成巨大的重型攻击集团。
六月,鲁隐公亲自前往三军集结地“老桃”汇合(现山东济宁地区)。
鲁军,见大王亲临前线,士气大振,六月七日鲁隐公带领鲁国部队在宋国的菅地,一举打败了宋国军队的主力。
六月十五日,另一路分进合击的郑国军队,在郑庄公的带领下迅速攻占宋国的郜城。
六月二十五日,郑庄公发挥了穷追猛打的战术,日夜兼程,又占领了宋国的防城。
十天,郑国就连续攻占宋国的两个城池。
六月二十六日,郑庄公把郑军攻占的“郜城和防城”,交给了鲁国。这简直太出乎鲁国的意外了,按照正常的习惯,一般联军行动所得到的战利品,大致都是到战斗结束后再进行分配。可是,现在还在攻击宋国的战斗中,郑国就把自己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送给了鲁国,这是意外的惊喜。
其实,郑庄公这样处理是很有深意的。
一则:郑庄公此时是代表周王室出征的“三国联军总司令”,是正义的化身,也是周王室权利的代表,而不仅仅代表郑国。对于周王室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次出兵是惩罚宋国,而不是收回或占有宋国的领土,因此郑庄公要有高的格局,不能考虑为郑国谋取领土;
二则:郑庄公一直想谋取与鲁国建立稳固的同盟关系,但是鲁国的态度不温不火,游离于郑国和宋国之间。这次,借着三国一起出兵的会,郑国不会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好会,将战利品顺送给鲁国,加固了郑国和鲁国的关系。
果然,鲁国接受了这样的重礼后,连写春秋鲁史的官员都不好意思了,连连对郑庄公进行赞美性的表扬和歌颂,称赞郑国这样的符合礼治的。也就等于鲁国获得这两个城市,也是正当了,哈哈,历史真是任人打扮的姑娘。
你,郑庄公厉害吧!
要不主席就很佩服他。读春秋,在“隐公时代”就是一部郑庄公挥斥方遒的时代,是郑国在他的带领下,一步步,从一个国变成强国的时代,这里面有军事斗争,也有政治斗争。如果不把春秋片段式的记载,联系起来阅读,我们怎能得到郑国雄起的完整化印象。只看“郑伯克段于鄢”这一个片段的故事,无法印证郑国的发展历程。
别急,战斗还再继续,这一年是如火如荼的战争年。
宋国,在三国联军外科术式的打击下,崩溃了。
征伐的目的达到了,现在还不是灭宋国的时候。下一步就是整合宋国弟们的工作了,目前蔡国、卫国、郕国在接到郑国以天子名义的讨伐诏书以后,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并没有相应周天子的命令,前来会师讨伐宋国。而且根据郑国放出去的斥候侦查:卫国、蔡国已经开始集结部队蠢蠢欲动了,很显然他们也要动了,不过对象可不是宋国,而是郑庄公领导的郑国。
郑庄公明确的知道,获得战争的正义高地,是要取得合理理由的。此时,第一回合的伐宋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果,若紧接着再进攻蔡国和卫国,似乎仅以他们“不听王命”的理由还不够充分,郑国需要以一个被动的姿态,等候他们动后再反击,就比较容易获得充分的理由。
抵抗外来侵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都是一个永恒不变的最佳借口,至于这个“侵略”造成的原因,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个工作完全可以留给外交部长去处理,现在郑庄公是三军总司令,必须从政治和军事角度考虑问题了。再郑国的军队也需要修整,在那个玩体力,拼刀子的年代里,以逸待劳,才是下一步的胜利之本。
所以,郑庄公伐宋,迅速突击,取得战果,交好鲁国,达到以周王命来惩罚宋国的目的后,见好就收。迅速带领郑国军队从防城地区撤出宋国,返回郑国与宋国交界的本国郊区休整待命,安静的等待卫国和蔡国的出兵,以获得反击卫国的充足理由。
这不但是军事需要,也是做给鲁国和齐国看的政治需要。
郑庄公真是个老狐狸。
宋国,被三国联军暴揍一顿,心里很是郁闷,宋君知道不能对着鲁国和齐国下报复,那样就彻底的把鲁国和齐国推向郑国的阵营。到那时,郑国必然会出兵支持鲁国,这样一来,宋国是没有能力,直接对抗三国的军事力量的。再,人家鲁国和齐国也是奉周王室的命令出兵,算是出师有名。
万恶之首是——郑国。
这个寤生,真是个“社会柚子”,玩弄宋国于掌股之中,所谓那些和平,都是谎话,都是削弱宋国的段。反击吧!好在我们的宋国的传统友帮卫国和蔡国,此时体现出高度的“国际主义精神”,自愿出兵帮助宋国攻击郑国,这就是患难见真情啊。
宋国等不及了,郑国砍我一刀,宋国必须还他一剑,七月初五,宋国和卫国迅速做出反应,马上联军出兵报复郑国。
蔡国太远了,只能告诉他们部队出兵路线,因为根据当时的地理位置,在郑国的东边,自北而南,环行相邻郑国的是卫国、宋国、蔡国,呈半月形包围状态。其中卫国、宋国疆土大,蔡国弱。这三国与郑国东部中心交界处,有一个国叫:戴国,算是郑国不太忠诚的弟国家,在前期郑国和宋国的相互争斗中,戴国成了双方拉锯战的战斗区域,戴国不堪负重。
卫国和宋国先行出兵报复郑国,命令蔡国部队进军戴国,占据这个“进可攻、退可守”的战略要地,以保障卫国和宋国联军的后方安全。
这个计划十分周密,也符合逻辑,但是要知道在战争中,你认为要争取的军事要地,当然也是对方要争取的焦点地区,这就是为何,在之前郑国和宋国战争中,要在此地,进行双方拉锯战道理。
郑庄公既是政治家也是军事家,当然知道这个军事要点。
实话,戴国之所以是郑国不太靠谱的弟,还是因为郑国的实力要强于宋国,如果有一天宋国的实力超过郑国,戴国就是宋国的弟。因此,这个戴国是郑庄公最不放心的地方。
但是,现在戴国没有过错,没有参与任何一方的争斗,双方在没有获得正当理由的情况下,郑国就断然的灭掉戴国,当然是很容的,可是这必然给郑国造成欺凌霸弱的形象,不利于郑国在国际上的发展,而且郑庄王也是周王室的大臣,应该维护周王室的正统,灭掉戴国似乎于自己的地位也不符合,所以戴国一直是郑庄公的心头之患。
宋国和卫国联军开进了郑国的国土,准备找郑国血战一场,出口恶气,但是郑国的主力军消失了,失去了踪迹,只剩下一些郑国杂牌军和游击队,三天两头的对宋卫联军进行“袭扰战”和“麻雀战”。一直没有找到郑军的主力部队,反而跟着郑国游击队跑了很久,这才发现问题有些不对。
但是,已经晚了。
此时,郑庄公带领部队,已经避开了卫国和宋国的联军,穿插直奔戴国而去,这是准备截断宋国和卫国军队后路的节奏,无论是否有蔡国军队的增援,都是非常致命的一招。而恰恰蔡国的军队正按照宋国和卫国的指示,“傻乎乎”的刚进军到戴国地盘,戴国自然谁也不敢得罪。如果是开城迎接先到的蔡国部队,就意味着戴国站在了郑国敌对方面,之后无论双方谁输谁赢,郑国用脚指头也能把戴国灭了,郑国正愁着没有消灭戴国的理由呢。
但是,如果拒绝蔡国的军队,戴国也没有这个实力。
戴国国君思来想去,便派人带着酒肉出城,找蔡国军队司令:
“我们戴国,就是个屁,很,你们都是大哥级别的人物,相互之间闹意见,我不发表任何意见,也不站在任何一方,我们是城市,接待不了这么多军队,只好准备一点酒肉,来犒劳一下你们,请你们谅解。”
按理,蔡军司令员,借坡下驴,达到驻军要地的目的就行了。或者,你搞不明白国际关系复杂性,就派个人回去请示一下国君,或者派个通讯员和宋、卫联军,沟通一下行动方案,都可以的。
可是,蔡军总司令是个愣头青,一点政治头脑都没有,全凭拳头讲话,认为这个世界,谁拳头大,谁就牛逼。二话不就包围了戴国的首都。
“借道或驻军”与“包围人家的首都”是两个概念。
用“春秋笔法”来:借道或驻军,可以用“入”、“过”、“进”、“次”、“驻”等字眼表述,有回旋余地;但是如果包围人家的首都,就是“伐”“侵”字,这就是正式宣战的战争行为。
戴国并没有过错和罪责,你凭什么入侵和征伐人家,这场原本是为报复郑国的战斗,突然因为蔡国的这个愚蠢的行为,变成了局部的蔡国征伐戴国的战争。性质发生变化了,蔡国的错误行动,导致蔡国成了侵略军,是非正义的军事行动了。这个锅,本来应该宋国、卫国、蔡国三家背,可是成了蔡国一家背,背锅,尤其是背黑锅,可不是个好事情,何况是:被动的背黑锅。
郑庄公等的就是这个会。
于是,避开卫国和宋国锋芒郑军大兵团,一举穿插到了戴国,并打着“正义”的旗号,以及喊着声讨蔡国“无端侵略弱国”的口号,一副正义的形象,全力对付蔡国,一箭双雕。
郑国的实力,对抗宋国和卫国联军,也是能够打个平的,现在主力军全部集中对抗二流的跟着打铛铛的戴国,就是“铁锤砸鸡蛋”,没有任何的悬念。
此时,蔡国的“侵略军”发现不好,知道自己做错了事情,连忙不停的派人向卫国和宋国求救。此时卫国和宋国正跟着郑国的“游击队”转的头晕脑胀,突然反应过来,也发现不好,赶快甩开郑国游击队,长途再次返回戴国,长途跋涉,远征疲军,终于气喘吁吁的在戴国城下,与蔡军汇合了。
估计宋、卫军队的士兵体力再好,经过长达一个月的来回奔波,也基本损失一半的战斗力了,当年那个时代,战斗胜负是要靠双方将士们的拼杀,是要玩刀子和长矛的,完全靠体力决定战斗结果。
郑军休息了一个多月时间,是以逸待劳,精力充沛。
宋国和卫国的部队,长途跋涉,体力损耗,士兵厌战。
宋、卫、蔡三军总司令,见面就是一通相互大骂,蔡国司令员也知道闯祸了,但是心里对这个事情的演变,非常的生气。他心里暗骂:这不是你们在忽悠我们蔡国吗,三军开始闹意见了,形成一盘散沙的局面。
郑庄公早就带兵穿插到了戴国周围,但并没有急于开战,因为单纯郑军对付蔡军,还是绰绰有余的。在郑庄公眼里盯着的是卫国和宋国军队,通过“运动战”的调动,让卫国和宋国军队疲于奔命,然后聚而歼之,这才是郑庄公的本意,怎么样,是不是看到了中国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影子了。
等到卫国、宋国两国远征劳师到位后——
鲁隐公十年,公元前3年,七月八日,郑国那些休息的都痒痒的猛士们,在郑庄公的指挥下一举将蔡国、卫国、宋国军队包围起来;
七月九日,郑军对三国被围重兵集团发动总攻,吃柿子从软的吃,郑军主力就从蔡国开始,三下五除二,蔡国已经没有斗志了,很快崩溃,然后吃掉蔡军的郑军与其他队伍汇合,一鼓作气,喊声震天,一仗下来,竟然全部俘虏了三国的部队,因为宋、卫部队连跑的力气都没有了,好歹到了俘虏营里面能睡上一觉,吃顿饱饭。
郑国,又一次的取得了一个“正义战争”的胜利。
之后,郑庄公名义上为了保护弱的国家,不再受其他国家的压迫,应戴国人民的“强烈要求”,决定长期驻兵戴国,并成立“春秋维和部队”,实际上已经将戴国这个心头的隐患解决掉了,这就是郑庄公再次展现其超强的能力表现。
这么多的部队被俘虏,是一件巨大的胜利。
郑军士兵付出了艰辛的努力,战斗结束,安排休整,处理俘虏,建立维和部队司令部等等工作,一番忙活,时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天气开始凉爽,此时宋国国内的军力,已经成为空架子了,一时半刻恢复不了。
郑庄公就发布命令:搞个军事演习吧,名义上就是报复一下,借口就是对上个月宋国和卫国侵入郑国的反报复,让诸侯各国都知道,我们郑国是有仇必报的主。卫国太远,现在已经彻底被打垮了,就不去了。正好戴国在郑、宋交界,就锻炼一下新组建的郑国东部边防军的部队吧,演习地域为:突入宋国境内五十公里,名字叫“眼镜蛇行动”。
鲁隐公十年,九月,郑军开始军事演习,郑庄公兴趣勃发,亲自带领御林军进入宋国境地,进行武装游行,可能回来的时候,还打了几只宋国的野鸡,此时宋国连个屁都没放。
鲁国春秋无法详细记载宋国的态度,只好敷衍了事的写了一句:“九月戊寅,郑伯入宋”便没有下文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