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郑庄公死后的遗憾 (鲁桓公十一年,公元前701年,春秋第二十二年)
时光荏苒,郑国在郑庄公寤生的带领下,成为霸,登上了诸侯争霸的高峰。
郑国的一切,似乎都在康庄大道上顺利前进着。
公元前0年(春秋桓公十一年),五月的夏天,一代雄主郑庄公寤生,终于抵挡不住自然的规律,死亡了。
我们不妨在郑庄公的追悼会上,给他一个人生的总结:
伟大的郑国国君寤生,是郑国人民的好领导,在他革命的生涯中,先后担任了伟大的周王朝中各重要职位。
他继承了爷爷郑桓公、爸爸郑武公的革命遗志,发扬光大郑国疆土,尤其在残酷的诸侯国国际斗争形势中,处惊不变,运筹帷幄,采用军事段和政治策略,抵抗了以宋国为首的敌对势力集团的反攻倒算,并取得伟大的胜利,沉重的打击了敌人,先后与鲁国、齐国、陈国、蔡国等各大诸侯国,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使我们郑国昂然矗立在各国之首,成为了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的一流强国。
不仅如此,寤生同志,还发扬国际主义精神,反对世界上邪恶势力和恐怖主义,派兵多次支援友好国家的安危,并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在此,我们决定,为纪念寤生同志的革命历程和精神,纪念他稳如泰山的政治定力,授予寤生同志为“庄公”的谥号,从此以后,我们尊称其为——郑庄公。
郑庄公,永垂不朽,永远活在历史中。
二千多年后,后人对郑庄公同样给予很高的评价。
()兄弟争位
寤生死了,追悼会也开完了,但是郑国内乱了。
因为郑庄公有八个公子(史记),留下名字的四个儿子中,公子忽、公子突、公子亹、公子仪,老大和老二两个都很能干,不相上下——
一个是,庄公通过大臣祭足介绍并操办的邓曼(邓国之女)夫人,所生的儿子太子忽;另一个是宋国大臣的美女雍姞所生的公子突。
这两个人都很能干。
一个是当年跟着爸爸并出谋划策的儿子,一个是打败北戎军队的大儿子。两个有才能的儿子凑到一起,未必就一定的好事,一山不容二虎。
论地位,太子忽是嫡出的老大,正当的君位继承者,又有顾命大臣祭足的支持,应该没有问题。但是论实力,老大就不如老二了,老二的妈妈雍姞是宋国雍氏家族的女儿,左传十一年记载:宋雍氏女于郑庄公,曰雍姞,生厉公。雍氏宗有宠于宋庄公。所以雍姞背后有宋国的支持,这是实力靠山,在政治角逐场上,往往靠的就是势力,而不一定是地位。
新君继位,即要有顾命大臣照顾,也要有当朝实力派的青睐的支持,才能坐稳江山。比如:当年清朝咸丰皇帝就为继位者同治,安排了八个顾命大臣,不是也没有斗过实力派慈禧吗?这一点,英雄一世的郑庄公可能没有想到,又没安排和处理好身后的王位继位问题,这就是郑国的悲剧,也是历史的教训。
受托孤重命的祭足,也是太子妈妈婚姻的介绍人,又是太子的支持者,首先辅佐立了公子忽继位,史称:郑昭公。
可是,雍姞也是郑庄公非常宠爱的美人,当然想立自己的儿子当君王,所以就对太子忽的上位,心里非常不平衡。
看到祭足立了公子忽,雍姞就开始秘密的展开了活动,经过一番的铺垫后,雍姞便忽悠祭足到宋国去通报郑国丧事及新君继位的事情,因为按照当时的规矩,这都是很正常的诸侯国家之间的交往。
此时的宋国和郑国,已经因为郑国拥立了当年流亡到郑国的宋国公子冯继位,从而与宋国处于关系良好的阶段。
宋国的公子冯,就是现在的宋庄公。
宋庄公是在郑国的强力支持下上位的,已经与郑国有了一层的亲密关系,现在郑国又要面临新君上位的情况,当然希望是宋国女人生的二公子公子忽继位,从政治上来,郑国拥立具有宋国血统的公子突继位,必然会对宋国更为有利,这样两家岂不亲上加亲了,凭什么非要立公子忽。
所以,阴谋就在这个时候产生了。
雍姞安排祭足到宋国报丧,其实也是雍姞的策略,其实雍姞早早就将信息和打算传到了宋国。
既然来软的不行,就动粗的,反正祭足只是个大臣而已。
祭足当然不知道这是已经设好的陷阱,非常快乐的承担了这次的外交使命,来到了宋国。
于是,就在祭足到宋国的时候,便被扣留起来了,宋国威胁祭足:如果你不拥立公子突,就杀死你,杀你,跟杀个臭虫一样,然后再杀太子,最后还是让公子突上位,你同不同意?
祭足一看,完了,人家公子突的背后是宋国支持,势力大,而太子忽背后是陈国,一个三流的国,当年我劝阻太子要娶齐国的公主,找个势力大的靠山,他不听,导致出现现在这个局面。你,这样一来,郑国岂不陷入战乱了。
罢,罢,罢!
保命要紧,保郑国的安定团结要紧,委曲求全吧,大王轮流转,我是吃粮当兵的,跟着谁都行。
老奸巨猾的祭足,在宋国的威逼下,还没有来得及坐老虎凳,就叛变了,私下与宋国结了盟。
在宋国的二公子突非常的兴奋,看来还是妈妈痛爱自己,郑国的江山就要到自己的里了,眼泪都激动的差点掉了下来。公子突正准备给宋庄公表决心的时候,却得到另外一番的答复。
宋国一看计谋达到了,就反头对在宋国的公子突:
“我们已经安排好拥立你担任郑国的国君,不过你回国后怎么感谢我们宋国?是不是要出点费用?与人消灾,拿人钱财,也是符合情理的事情。”
公子突也不是个傻瓜,一听就明白了,心里暗骂:
“我靠!这都是套路,你们宋国也太狠了,本来拥立我,是个好事,可是一谈钱,肯定伤感情,虽然我妈不是公主,但也是你们宋国的人啊!我上位自然会感谢你们宋国的,现在味道变了。”
不过俗话;在人屋檐下,不得不低头。
什么也别了,先搞到这个王位再,此时不是讲理的时候,公子突也就口是心非的答应了:
“只要你们宋国能拥立我上位,金票,肯定大大的有。”
宋国放心了,于是派人护送公子突和祭足回国,拥立了公子突回国继位了。
公子忽失去了重要大臣的帮助,还有妈对弟弟的内应,大势已去,跑吧,要不连命都要搭进去,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于是,公子忽就跑到了卫国,所以:三十六计中“跑”为上,不是无缘无故造出来的,是由历史渊源的。
公子突上位后,史称:郑厉公。
(2)宋国“索贿”动菜刀
弟弟赶跑了哥哥,郑厉公赶跑了郑昭公。
宋国当然要派人前来祝贺,这可是宋国女人血脉的君王。不过,宋国前来祝贺的背后,还有一层意思,这就是:要金票、要报酬。
刚登上基的郑厉公心想:你们宋国也太着急了,我的屁股还没有坐热王位,就是要报酬,也要等等,何必这样的逼迫我。
以前我没当国君的时候,为了上位,任何要求都是会答应的,现在我已经升为国君了,郑国也是一大家子人马,都要吃饭,要生产,搞军备、抓经济,哪里不需要钱?给钱,也不能这样着急,这岂不成为“买卖”了吗,所以就很委婉的回绝了。
宋国可能是因为让郑国痛扁了十几年,连年征战,遭遇饥荒,国库里面缺银子,穷的叮当响,也就很把要钱这个事,当成一次巨大的政治投买卖了。
好子!
宋庄公心里也想,当年你爸爸扶持我当了宋国国君,也收了我们宋国很多的银子(见桓公二年,华督迎公子冯继位时,给郑国送了很多的钱记载),现在我又扶持你上位了,给点补偿,要点银子,也算是你来我往正常的交易。怎么?你想反悔,你公子突可不是你爸爸寤生,我们怕他,可是不怕你。
翻脸吧——
所以,郑国和宋国又翻脸了,都是钱惹的事。
本来拥立是好事,可是要钱,就变成坏事了。宋国和郑国真是一对儿欢喜冤家。
这也真是:人在江湖飘,谁知那天不挨刀!所以,朋友之间干什么都行,你支持我,我支持你,但是千万别搀和钱的事,一搀和,非翻脸不可。
郑、宋两国,原来良好的和平的局面,因为钱的事发生争执了,关系破裂了。这让鲁国很着急,鲁桓公和郑庄公很好,看着自己老朋友的儿子,因继位问题与宋国发生争执,也感到自己负有合的责任,于是在郑厉公继位的第二年,鲁国频繁的来往于两国之间,企图合两家,鲁国对宋国:
“宋君老弟,你就别急着要敲钱了,人家郑厉公也是刚上位,等郑国安定下来,再让他给点报酬,也算是放人家一马,胜造三级浮屠啊!看在我鲁国的面子上,缓一下,行不行。”
谁知道宋庄公是个死脑筋,掉钱缸里面了,认为自己拥立了郑厉公,什么好处也没有得到,凭什么,他爸爸拥立我就能要钱,而我拥立他儿子,就不能要钱?怎么要点钱,也成了我不对,当时公子突也是明确答应了的,你鲁国也要主持公平啊!别在这里充老大,论辈分,郑国国君也得叫我宋庄公为舅舅吧,外甥欺负舅舅,就是不行,坚决不答应。
鲁国好心,碰了一鼻子的灰。
鲁君也火了,你当舅舅的向人家刚上位的国君外甥要钱,而且这个钱,是不干净的政治交易的“黑心钱”。我们鲁国好心合,你不听,我就和郑国一起征伐你这个老流氓。鲁桓公和郑厉公马上在“五父”结盟,一起征伐宋国。
鲁国可能此时也忘了,当年他支持宋庄公上位时,也收了人家宋国华父督送的郜国大鼎的事了。
鲁桓公十二年,公元前00年,十二月,郑国和鲁国出兵伐宋,两国平息了十几年的战争硝烟又开始了。
这段来源如果不明白了,光看春秋记载:十有二月,及郑师伐宋。丁未,战于宋。是不会明白,为什么郑国原本和宋国和平了,怎么突然又要伐宋了。也不会明白鲁国为什么也掺和进来了,所以要通过左传来分析和了解这段恩怨的来历。
宋国也不是省油的灯,一看,你们鲁国和郑国联合揍我,二打一,好,你们等着。
宋国立刻派人,前往自己传统盟国卫国和齐国联络。
卫国自然没得,只要是宋国出事,卫国必然支持,传统盟邦,一脉相承,多少有点美国和英国的意思昂。
齐国,估计还是记挂着太子忽的帮助,当年是郑国太子忽帮助齐国渡过了北戎的入侵灾难,现在郑太子跑到了卫国,里有了一张潜在的王牌。卫国既然提出帮助郑国太子的要求,再加上宋国这个大哥的要求,自然要帮忙了,搞不好,将原郑太子拥立上位,齐国和郑国再连个姻什么的,也不定。
好嘛——,这样一来,战争扩大了,这一边的宋国、卫国、齐国、加上弟南燕,一起组成了联合国军,准备与郑国和鲁国开战。
鲁国一看,这是要打群架的态势,要玩真的了!你们有弟,我鲁国就没有弟了,那就白刀子进,红刀子出吧。
鲁国马上带着弟纪国一起,与郑国会见,对阵敌国联军。
硝烟再起——
乱了,真是乱了。
想当年——
鲁隐公开始年代,是郑国与宋国、卫国、蔡国、陈国开战,一对四;这是卫国挑事,忽悠宋国一起参战,带着弟们与郑国开战。
之后,郑庄公利用政治局面,改变成:郑国、齐国、鲁国、陈国对抗宋国、卫国,变成了四对二;这是郑庄公利用政治段,整合国际上强国资源,一起痛扁宋、卫。
好歹双方最后和平了,可是郑庄公死了。
现在又因为了郑国继位的事件,又演变成了:郑国、鲁国、纪国对宋国、卫国、齐国、南燕,三对四;
一团乱麻,春秋乱象开始了。
这就是:计划跟不上变化快啊!但是以上的变化中,我们抛开现象看本质,在这团乱麻中,其实主要的还是:郑国和宋国对抗的斗争主线。
所以这两个国家的争斗,从“隐公时代”一直打到“桓公时代了”。
(3)宋庄公“抢杠”
鲁桓公十三年,公元前699年,郑国、鲁国、纪国联合国军战胜了宋国、齐国、卫国、南燕联合国军。
到底是怎么战胜的,采取了怎样的战术?历史没有记载,只是告诉了我们这个结果,主要原因是鲁国的鲁桓公迟到了,后来才到的战场,鲁国的春秋历史也就没有这段记载了。
这也可以看出,郑国虽然内乱,但是郑霸的军事强国实力还没有完全衰退。
这一仗。
郑国和鲁国,成了铁哥们。
这里我们也可见到,当时齐国战斗力并不十分强大,宋国是被郑庄公打的实力大损,还没有恢复的国家。卫国已经下降到二流水准,当年跟着周王都没有讨到郑国的便宜。南燕是弟,当年被郑国打得闻风丧胆,就更不用了。
因此宋国、卫国、齐国、南燕虽然是四国联军,但是实力还是大打折扣的。
仗,还没有打完,宋国咽不下这口气。
第二年
鲁桓公十四年,公元前69年,宋国不顾齐僖公于这一年十二月初二去世的情况,再次纠集齐国、蔡国、卫国、陈国伐郑。
这个阵营中的陈国,是郑国太子忽陈国美女老婆的娘家,本来就应该自己女婿继位,现在给捣鼓下来了,自然也要加入伐郑的行列。郕国和蔡国是苦难兄弟,蔡国还是宋国和卫国的弟,从革命开始,就跟着这两个大哥走。因此蔡国也就继续跟着弟兄们走吧。
这次又是偷袭。
宋国知道,郑国的重装甲车战,太厉害了,不能进行阵战,还是采取当年偷袭的战术。
宋国带领着联合国军,一路突袭,直奔郑国首都。还真打了郑国一个措不及,郑国的首都竟然被攻破了。联军的突击部队直接攻破城门,并攻到了郑国首都中心十字大街,要不是郑国派出“敢死队”拼命抵抗,真就麻大烦了。
宋国联军一鼓作气,从郑国首都撤出后,继续转兵攻打郑国首都的东郊,占领了叫“牛首”的地方,这里有郑国太庙,打人家的太庙,在那个年代里这可不是事儿,这就好像挖人家的祖坟一样可恶。
宋国部队将郑国太庙的大门上的椽子,就是大门关闭后的横门梁给抢走了,然后拿回去做了宋国首都“卢门”的椽子。
侮辱,这绝对是侮辱。
哈哈,过去的战争也是很文明的,忙活了半天,你不去抢人家财物,牲口,人员,毁灭敌人的城墙等,你去抢一根大木头杠子回来,可见当时的战争和生产力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估计这个大木头杠子是稀有木料做的吧!
其实,抢人家祖庙里面的杠子,也是一种象征意义,并不单纯是为了一根木头。这会不会是中国麻将里面“抢杠”的来源,还需要麻将界的专家进行考证。
不过,这一次,宋国终于“抢杠”成功,“胡了”郑国一局。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