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拷问灵魂的“雍姬问亲”(鲁桓公十五年,前697年,春秋第二十六年)
我们知道有一个民间传统的疑难问答游戏,经常被用来拷问我们的灵魂:
“如果你的妈妈和你的媳妇,同时掉到同一条河里,在两人都不会游泳的情况下,你先救谁?”
很多人答完了,尤其是那些救妈妈的,就回家被老婆一顿笤箸疙瘩痛扁了,哈哈,开句玩笑。
同时,我们还知道一个骂妇人不守妇道的脏话,叫:人尽可夫。
这可不是什么好话,但是这个成语,出现的时候,真的就那么恶毒吗?还是带着以上的问题,让我们看看后面的这个故事吧,因为答案全在里面。
在郑国后面发生的事情,也许能解开这些疑问——
此时,郑国的内乱还没有结束。
郑庄公死了,太子忽继位,然后又被二儿子公子突夺位,接着就是引来了战争,先是郑国打宋国,然后又是宋国报复打郑国,而且还发生了骇人听闻的从祖庙“抢杠”事件,这都是郑国几十年来没有的事情,老百姓们怨声载道,纷纷埋怨刚上位的郑厉公。
其实,郑厉公也很冤枉,自己确实在妈妈和祭足的帮助下赶跑了哥哥,继承了大统,但是自己也就是个傀儡。
想当年,他还是公子突的时候,也算是军事上的杰出人才,跟着爸爸东征西杀。他娘的,这一上位倒好,就出现了这个窝囊的“抢杠”事件,究其原因,都是因为把持朝政的权臣祭足不好,他一遮天,两面三刀,三心二意,架空我国君权利,此人必须除之而后快。
郑厉公思来想去,并结合自己上位的过程来看,得到一个结论:看来打击敌人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敌人的身边找朋友,让敌人不防备,一举取得成功。
所以,我们身边最亲近的人,也往往也可能是你最大的敌人。我这样,你可能认为太片面了,认为就朋友层面可以这样,但是如果是亲戚层面呢,难道自己的亲戚也会给自己下绊子?那肯定会坚如磐石的。
现在,我就告诉你:也不一定。
因为郑厉公思来想去,决定从祭足的女婿雍纠下,经过多次观察,这个雍纠对祭足也有些意见,他这个做女婿的想批个地,办个执照、搞搞房地产,顺便要个官职之类的等等,做岳父的祭足都不给正常办理,推三阻四。
所以,翁婿两人的关系很不好。
于是,郑厉公就找了雍纠,长时间谈心,策反雍纠,并许诺事情成功后,让他接替岳父的官职等等。雍纠红眼了,我靠!大王找我这个草民办事,还许诺重谢,以后跟着大王玩,才是硬道理,什么父子纲常,什么婆婆妈妈,干就干,头脑一热就答应了大王的要求。
可是,这毕竟是杀人,而且是杀自己的岳父。
雍纠的心理素质不行,回家就失眠了,辗转反侧,脑子极度的运转,坐卧不宁。
雍纠的老婆雍姬看着非常奇怪。平常自己的老公,虽然有些好高骛远,还有一群狐朋酒友,在外面鬼混一天回家后,基本就是呼呼大睡,要不就是折腾我。这两天怎么了,思想极度的压抑,总是有些不对头,看来要套出他的实情,还要花点功夫。
雍姬就爬上床,娇声浪语的趴在丈夫的身边,摇着雍纠的肩膀询问原因。
雍纠正烦恼无比,看着老婆这个样子,一点心情也没有,还问三问四的,真烦人,就一把将雍姬推下床榻,雍姬讨了个没趣,很是生气,站起身来就要往房门外走——
看着老婆娇滴滴的样子,真的生气了,要离开房间,雍纠就一把又把老婆拉进被窝,连声赔礼,自己心里很烦,雍姬更是要一探究竟,轻声曼语的:
“死鬼,你到底有什么事瞒着我,我和你是夫妻,有什么不能的,你不,肯定是外面有了新的女人,不敢,看我不打死你,我找爸爸去评理”。
着,就用拳头轻捶雍纠的胸膛,一幅又要离开的样子。
雍纠被老婆缠的实在是没有办法了,就悄悄的:“我的祖宗,姑奶奶,你别闹了,让岳父大人听见,我就没命了——”
“没命了?”
雍姬对丈夫这句唐突的话有些疑问,两口就是打架,或者丈夫就是真的在外面搞了女人,也不至于没命了。
雍纠一看藏不住了,就搂着老婆轻轻的:
“我和你了这个事儿,是天大的事儿,是性命攸关的事儿,大王找我谈话,他对你爸爸把持朝政很有意见,想让我借着在郊外祭祀请他吃饭时,让我杀死他——”
“啊——”
雍姬脸色大变,看着丈夫:
“你怎么能杀死我的爸爸,我们以后怎么办?”
雍纠得意的:
“大王了,如果我能办成这件事情,就把你爸爸的官职给我做,而且还给重金礼谢,到那时,你就是宰相夫人了,我们富贵无边啊。”
雍姬有些动心了,但还神色不定,心里面不知道该怎么办。
雍纠一看,恶狠狠的:
“娘子,你可不能乱,也不能心软,我和你是恩爱夫妻,才和你这个事情,你要是乱,我就没命了,以后谁和你一起生活,如果你丈夫死了,你就是个烂货,没人要你。”
事情来的太突然,雍姞一时儿拿不定主意,呆在那里了,看着老婆犹豫不定的样子,另有一番风情,雍纠叫了一声“心肝”就拉着老婆并吹灭了蜡烛。
第二天,雍姬心神不宁。
想到昨晚上丈夫的事儿,就有不寒而栗的感觉,于是就跑到爸爸家里看看情况,可是爸爸已经上朝去了,她转到后房,到妈妈房里去问安,还是一副六神无主的样子。
雍姬的妈妈看女儿的神情不对,就慈祥的询问原因,是不是两口又打仗了,是不是那个混子女婿,又欺负女儿了,是不是身体不舒服了等等。
看着妈妈关心的样子,雍姬心里一热,下定决心,就向妈妈:“妈妈,我有个很难解决的疑问——”
妈妈一看:“傻孩子,有什么疑问,你看?”
“妈妈,你,对于我来,爸爸和丈夫相比较,那个更亲一些?”雍姬很认真的问道。
要命啊——
此时的雍姬的妈妈,并不知道女儿心中的激烈斗争,如果按照现代老人的心理来,老人都是痛爱孩子的,很愿意让孩子过得幸福,就是老人吃点苦,受点委屈,也没有什么。既然孩子这样问,肯定是两口打仗了,很容易会:爸爸妈妈都老了,无所谓了,你们还年轻,要好好的过,只要你们过得好,爸爸妈妈就没问题,既然你嫁给了丈夫,就跟丈夫更亲近一点吧!这就真的要命了。
所以,有时候话要慎重,尤其是在严肃的谈一个问题的时候,要讲理,而不是讲爱。
雍姬的妈妈,自然不同于一般的脚老太太,是宰相的夫人,见多识广,尤其是在那个崇尚礼治、道德、人伦的时代,孩子提出了一个学术命题,老太太自然要很认真的按照礼治的规矩回答了,这就救了老公的一命。
妈妈:“孩子,我不知道今天你为什么会问这个问题,既然你有疑问,我就认真的告诉你:人尽夫也,父一而已,胡可比也?(春秋载)”
什么意思,就是:天下任何的男子,都可以成为一个女人的丈夫,但是父亲,却只有一个,这两个是不能放在一起相比较的!
厉害吧!
这就是雍姬妈妈的一番高论。她也不知道自己已经稀里糊涂的救了丈夫的性命。“人尽可夫”的典故也出自这里,这个成语起始,并没有半点贬低女人的意思,而是讲一个道理。可是,不知道后来,怎么就稀里糊涂的变成了谩骂妇女的恶语。
现在,你也知道开篇的那个民间难题怎么解答了:妈妈只有一个,媳妇可以换很多,这两个是不能放到一起比较的,你到底想救谁?你自己决定吧。
人家雍姬不是糊涂人,当然听妈妈的话,就立刻作出了决定,等着爸爸回家后就对爸爸:
“亲爱的爸爸,我的爹地——
听你女婿要在郊外请你野炊,按照常理,雍纠宴请老丈人,完全可以在家里进行,为什么非要安排在郊外举行?你好好想想,我很怀疑和担心爸爸的安全啊!
雍纠是我的丈夫,我又能什么呢?可,你是我最亲爱的爹地啊!”
祭足是什么人?
政治风浪中的超级冲浪者,腥风血雨经历了多少,谈话的艺术完全掌握,女儿直呼自己丈夫的大名,明女儿已经把他看成了外人;告诉自己宴席的不正常,等于明里面暗藏杀和阴谋;担心爸爸的安全,就是明了她已经掌握了什么事情。
结合最近雍纠不正常的表现,和现在他和国君之间的矛盾,一下子就明白了。
祭足,摸着女儿的头,连连感叹:“好孩子,好孩子——”
雍姬顿时两行热泪默默地流淌下来,更是坚定了爸爸祭足对这个事情的判断。
祭足要想杀死雍纠,就像是捏死一只蚂蚱一样的简单,私下一侦查,就知道了阴谋的存在,所以就安排几个家臣杀死雍纠,并把他的尸体,公开的扔在了紧邻王宫的一个周氏住宅门前的水洼里。很快,消息就传到郑厉公那里。
郑厉公一看:不好,事迹败露,三十六计跑为上,于是郑厉公驾着自己的马车,逃跑路过“周氏之洼”的时候,载上雍纠的尸体,边跑边骂:
“你这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傻瓜,成大事的人,怎么能和妇女商量,死的活该,活该——”
郑厉公可不是歧视妇女昂,这也是那个年代里面,生产力主导是男子的时代背景所导致的。
郑厉公跑了,自然太子忽,就可以回来了。
鲁桓公十五年,公元前69年,六月二十二日,之前那个被赶跑的郑太子忽(原郑昭公),又冠冕堂皇的返回了郑国,再次上位担任国君,虽然是再次的上位,但不能有两个谥号,所以还是称为:郑昭公。
郑国的内乱再次开始了。
当年在鲁隐公十一年期间,被郑国灭掉的许国,也在许叔返回许都的情况下,在齐国和鲁国的支持下复国了,重新脱离了郑国的控制。这真是应验了郑庄公当年的预言。(见鲁隐公十一年传记记载)
鲁桓公十五年,秋天,原郑厉公跑到了郑国的边境大城市栎邑,并且利用当地的人杀死了镇守栎邑的檀伯,占领了这个地方,暂时作为栖身之地。
宋国宋庄公也没想到事情会发生这个变化,原来两方闹矛盾,只是因为索要拥立之功的报酬,可是竟然导致郑国出现了再次的政变,发生了被宋国拥立的郑厉公逃跑局面。这样一来,刚上位的郑昭公,肯定会更仇恨宋国的,宋国忙活一顿,变成竹篮子打水,岂不是人、财两空。
不行,怎么郑厉公也是现任的国君,这个借口是非常正当的,于是宋国再次会集鲁国、卫国、陈国一起伐郑,企图帮助郑厉公复辟。
鲁国也晕了!
开始帮着上位的郑厉公,不惜冒着与宋国、齐国、卫国翻脸的风险,当了一会儿卫道士。他娘的,刚忙活完,屁股连板凳都没坐热,这个不争气的郑厉公竟然被逼下王位了。
看来真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啊。
既然这样,我们鲁国肯定要站在宋国一边了,讨伐你郑国。此时的鲁国两头忙,一会儿是郑国的盟友,一会儿又是郑国的敌人,忙的不亦乐乎。
不过,这次联军还是被打败了,郑国的军事实力,确实不容觑。
联军部队收拾收拾,还是回家喝酒吧!
宋国临撤退的时候,就分给占据栎邑的郑厉公一些部队,让他继续镇守栎邑,以抵抗郑昭公的进攻。
郑昭公打退了宋国带领的诸侯国后,因为刚复辟成功,也需要整顿军队,重新洗牌,加上知道宋国留给了弟弟很多部队,也就暂时停止了对栎邑的征伐。
之后,郑国就形成一个很有意思的局面:一个中央政府,一个地方军阀,相互对峙。最终成为巨大的隐患,也为郑厉公的复辟创造了会,除恶务尽,这是铁的历史教训,我们自己回味一下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