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齐襄公的浪漫生活 (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春秋第三十年)
鲁桓公死在齐国。
鲁桓公夫人文姜,算是解除了一个和哥哥幽会的羁绊,情欲冲毁了一切。
但是,对于文姜在自己丈夫死后的去向,却有个历史的迷雾。
先第一种:文姜的丈夫死在齐国,按照常理自然要跟着一起扶陵回鲁国送葬。回国后,还要安排一系列的儿子继位的事情。
在公元前694年4月0日,鲁桓公被齐君杀死,到当年5月朔日鲁桓公灵柩返回鲁国,2月2日安葬了鲁桓公为止。
第二年,公元前693年的3月左传记载:夫人又奔回齐国了。夫人文姜奔齐国干什么?当然肯定不会是旅游,丈夫刚死,儿子刚继位,有很多的大事要办,此时出奔肯定是不正常的,所以文姜而是再次的找齐襄公去私会了。
可是,有个问题,在左传中并没有关于文姜开始扶鲁桓公灵回鲁国的记载,只是简单的提了一句:三月,夫人孙于齐。孙,同逊,出奔的意思,如果没有回来鲁国,就何谈出奔,所以这就是一种观点了。
第二种法:夫人文姜根本就没有回过鲁国。
因为,文姜参与害死自己的丈夫活动,不敢回国,春秋之所以用“三月,夫人孙于齐”的这样方式记载,是因为爸爸死了后,跟着继位的鲁庄公思念母亲的意思。根据当时丧葬制度,在国君死亡后的第十一个月告祭于家庙的活动中,需要母亲主持为父亲举行练祭大典,如果母亲没有回来,这就是对母亲的羞辱。因此,就只能在鲁国国史中这样记载这个事情了,这也算是替母亲遮羞吧。
之所以称为:夫人,就是贬称的意思。因为文姜有杀夫的罪过,鲁庄公伤心父亲被杀而与母亲断绝了母子关系的意思,这个观点是在公羊传和毂梁传中体现的主流观点。
我们认为,既然左传在后续中,多次记载文姜出奔到齐国的事情,那就还是按照左传的理解来进行吧。
无论如何,这段期间,文姜和哥哥都处在火热之中,回不回来,都是礼法的问题,实质上妹妹和哥哥的私会并没有停止下来。
文姜和死鬼丈夫鲁桓公的儿子“同”,于十五岁时继承爸爸的鲁国大统,史称:鲁庄公。
但是,由于妈妈并没有等到自己的儿子正式举行登基大礼,就忍不住对哥哥的爱恋,自己私下偷跑到了齐国,儿子鲁庄公也只将错就错的稀里糊涂当上鲁君了。鲁庄公的爸爸是非正常死亡,在左传里面也不称他继位。不过,形式问题在目前已经并不重要了,我们只要知道,这就是开启了新的鲁庄公时代就完全可以了。
鲁庄公元年,公元前693年,齐国齐襄公的浪漫生活继续进行,他和妹妹的桃花事件,并没有影响到其正常的迎娶周王室公主的行动,齐襄公要做周王的妹夫了,又要当新郎官了。
根据当时的诸侯和王室的婚嫁规矩。
周王室下嫁公主,不能自己搞,按照“周朝礼治”,是可以安排同姓的诸侯大国帮助送亲和办理的,鲁国是绝对的周王室嫡亲诸侯,身份高贵,出嫁方向和合适,于是周王室就安排鲁国代表周王室,办理公主婚嫁迎送的续和事情,这也是给鲁国极大的荣誉。
周王室的公主必须先到了鲁国,然后再从鲁国吹吹打打的坐着花轿前往齐国,可是公主是王室的人,总不能随便的找个宾馆或招待所居住,这就是不礼貌了,公主如果住在鲁君王宫也算是可以的,但是此时鲁国的上任国君刚死,新任的鲁君身上还有父亲的孝丧在身,俗话:丧事和婚事不能冲突,这样就不能安排公主到王宫居住了。
实话,鲁国现在正在国丧期间,并且和齐国还因为鲁桓公的死亡产生了龌龊,一心一意的处理丧事中,不太适合办理婚礼的事情,但这又是周王安排的必须干的活动,所以如何处理好丧事和婚事的关系,也是摆在鲁国面前的一个纠结的事情。
好在,都是国君之间的婚事,大户人家唯一的条件就是有钱,既然不能安排周王室公主进入王宫暂住,又不好随便找个宾馆安置。干脆,就直接在鲁国国都的郊外,为公主特意修建了一个别墅用于休息算了,这也算是一种折中的办法,可见周王嫁女的场面也是很宏大的,诗经是这样记载的:
诗经,国风召南,何彼襛矣
何彼穠矣,唐棣之华!曷不肃雝?王姬之车。
何彼穠矣,华如桃李!平王之孙,齐侯之子。
其钓维何?维丝伊缗。齐侯之子,平王之孙。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花坛锦簇多漂亮,犹如棠棣花盛开。
为何没有肃雍象,王姬嫁车真雍容。
花坛锦簇多华丽,桃李花开散芬芳。
平王孙女貌姣好,齐侯公子赛倜傥。
渔人钓竿用何线,柔丝红线两人牵。
齐侯公子风度翩,平王孙女容娇艳。
当时老百姓看到了一个送亲的队伍,就这样的规模和气概,都傻眼了,从娘胎里面出来也没见过这种美好的景象,所以,就通过诗歌来表达对王姬和齐侯的赞叹。
谁想到好景不长,这个王姬原本嫁给齐侯也算是门当户对,一个王室美女,一个是诸侯大国,豺狼虎豹,比翼双飞。
齐襄公是“豺狼”一点也没问题,而且还是“豺狼中的战狼”,可是周王室的公主却不是“虎豹”,轰轰烈烈的嫁给齐侯的第二年,就死了,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估计可能是周王室的公主冰晶玉洁,高贵气质,温文尔雅,等到了齐国后,才知道了齐侯和妹妹的的那些淫乱事。而且,这个妹妹竟然三番两头的来找哥哥幽会,这就是什么事儿,明明自己一个王室公主,竟然嫁入了魔窟,思来想去,郁郁寡欢,终于给活活的气死了吧!
你想想,这时候的齐襄公正玩的热闹和高兴:又是杀国君,又是迎娶公主,还和妹妹私会,期间顺便还搞了一次违法拆迁的活动,将纪国的郱(png,山东安丘)、鄑(z,山东昌邑)、郚(w,山东安丘西)地的老百姓强行迁走,霸占了人家的土地。
妹妹文姜也没闲着,现在已经没有阻挡她的障碍了,丈夫死了,文姜就是寡妇了,似乎就更放肆了一些,周王公主刚嫁到齐国于第二年的七月死了后,于当年的十二月,文姜又跑到了禚(z)地,大约在现在济南长清县境内,和齐襄公哥哥相会,巫山云雨,兄妹情长,一片乱云飞渡,偷情的滋味就像是一坛美酒,让他们兄妹欲罢不能,欲火焚身。
从此之后,两人基本上都每年搞一次兄妹相会的快乐活动,乐此不疲,当儿子的鲁庄公哪能管教妈妈这些事儿,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毕竟的妈妈和舅舅的事,自己真的不太好插嘴。
齐襄公,真是一个快乐而又幸福的人。
鲁庄公二年,十二月初四,宋国的宋庄公去世了,但是齐国的齐襄公却很活跃。
齐襄公对纪国的拆迁行动还没有结束,继续努力,压迫纪国,明摆着要吞并人家的意思。
为什么齐国这样的对付身边的这个纪国?其实两家还是有仇恨的根源的:国君也是姜姓国家,至于和齐国的姜子牙有没有关系,也不知道,但是都姓姜,估计应该有点关系吧。纪国的国都“纪”,位于现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的今寿光市。周夷王(西周年代,周王朝第九代周王,继位年限已不可考)年间,周夷王曾听信纪国国君纪炀侯(公元前0年-前65年)的谗言,将齐国国君齐哀公烹杀(公元前9年-公元前6年),并改立其弟齐胡公为君,从此齐国和纪国两国结仇。
史记,周本纪记载:哀公时,纪侯譖之周,周烹哀公。古本竹书记年记载:夷王,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这样就知道了吧,当年纪国国君向周王进谗言把人家齐国国君给用大鼎煮了。所以这就是世仇,齐国慢慢的强大了,就一直伺吞并纪国,报仇是一个原因,其实灭纪是齐国扩张的必由之路。
鲁隐公二年,公元前2年,纪国的纪裂繻从鲁国代表纪君迎娶了鲁国之女,纪国和鲁国建立了姻亲关系。鲁庄公四年,公元前690年,纪伯姬死了。
俗话:风水轮流转。
现在,纪国国君纪哀侯姜叔姬的弟弟姜季,一看大势已去,原本都是一家人,现在是人家齐国姜老大的算,自己的国家紧靠着齐国的国都,也就是以后的齐国经济开发区的地盘,挡是挡不住了。思来想去,为了保命,就带着自己驻扎的酅(),现在的临淄东,直接“强烈的要求”加入齐国的行列了,纪国本来就是衰落的诸侯国家,也就从此分裂了。
鲁国真是看不下眼了,齐国的这个舅舅也太无敌了,弄死自己的爸爸,霸占自己的妈妈,现在还要非法拆迁自己姐夫的国家,齐国转了一圈,都和鲁国有关系。
纪国是鲁庄公姐姐出嫁的国家,现在姐夫家被舅舅家强行拆迁了,当然纪国姐夫就多次的找鲁国求援,这怎么也要管管,否则被齐国骑在头上拉屎,还不知道到什么时候呢。
但是,鲁国自己单独是对付不了齐国的,此时鲁国和齐国的军事实力相比较,顶多也是半斤八两,谁想直接灭掉谁,想打垮谁,都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鲁国需要找朋友,找盟邦,联合一起征伐齐国才有战胜了可能性。鲁庄公看了一圈,此时最适合的联盟国家确实有一个,那就是郑国,而且郑国和齐国也有杀君之仇,这就是有利益的共同点。
于是,鲁庄公亲自行军九十里到滑地,与郑国的刚上位三年的郑国国君子仪会见,提出了三年前,你大哥子亹被齐襄公会盟而杀掉的事情,希望两国一起对抗齐国,以目前齐国非法拆迁纪国为借口,新仇旧恨一起解决齐国。
按照鲁庄公的逻辑,鲁国的理由应该很充分,齐国君与自己有杀父之仇,郑国与齐国君有杀兄之恨,两国应该一拍即合,快乐的合并一起,杀向万恶的齐国舅舅。
令鲁庄公大跌眼镜的是,自己的一番热情。竟然在郑国碰了个一鼻子灰,人家郑君一点也不接这个茬儿,鲁君傻眼了,自己的脑子也糊涂了,其实鲁君只是考虑自己的仇恨了,没有考虑人家郑国的实际情况,没有真正的站在郑国的角度上考虑问题。
首先,鲁桓公死的是爸爸,郑子死的是哥哥,这两个有根本的不同。爸爸死了可是杀父之仇,因为爸爸的王位总是会落在太子的中的,早死晚死这个结局不会变化;但是如果是哥哥死了,就完全不一样了,虽然对弟弟来是杀兄之恨,但是兄长的王位却不一定会必然的落入弟弟的中,如果天上掉了这个馅饼,弟弟继承了哥哥的王位,这也算是意外之喜,和杀父之仇,有根本的区别。
其次,郑国早已经没有了当年郑庄公的那个雄风了,国内连年的内乱,老大老二轮流争位复辟,二哥武装割据,三哥被齐国杀死,郑国此时的国力大降。
郑君子仪虽然被祭仲从陈国迎回并稀里糊涂的当上了郑国国君,但是此时的郑国还没有真正的安定下来,朝政继续把持在权臣祭足中,这是内忧。在栎地,还有三哥,即当年的郑厉公在虎视眈眈地盯着郑国的王位,这是外患。
有了这样的“内忧和外患”,如果自己一冲动,再和齐国结下仇,这不就是“天要亡我”了吗?谁会知道,在自己和鲁国一起出兵齐国的时候,三哥郑厉公会不会在背后插上一刀,再来个政变什么的,那样一来就真的得不偿失了。
所以,郑君子仪十分礼貌地以这些理由为借口,推辞了鲁国的共同伐齐的盛情邀请。
鲁庄公在郑君面前碰了个“烧鸡大窝脖”,灰溜溜的有些不知所措了,原本满怀的希望,顿时被泼上了一瓢冷水,心灰意冷,无可奈何了,想来想去也没有解决的方案,鲁庄公只好权当是自费出外旅游了一番罢了。
鲁国实力不行,还的好好的跟着齐国干革命。
火烧眉毛的纪君纪侯一看,估计基本是复国无望了,弟弟都带着自己的城邑加入了齐国,象纪国这样的国,就是纪侯拼了老命守着,大概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不过让纪侯心甘情愿的投降,也不是他能够接受的。
纪侯整整一夜未睡,思考这个难题。
最后终于下了决心:不如,隐逸山野,做一个逍遥的山人!第二天一早,纪国国君把纪国的政权交给了纪季后,竟然飘然离开国家,不知所终,做起了闲云野鹤般的野人。
你,这个齐襄公把人家纪国给逼成什么样子了。
鲁庄公四年,六月,二十三日,齐侯把死去的纪伯姬给安葬了,因为此时的纪伯已经逃亡,齐国成了纪国的宗主国家,这样的丧事需要帮助办理,也算是略尽宗主之意了吧。
鲁庄公五年,夏天,鲁国夫人文姜再次前往齐国与哥哥相会,继续哥哥妹妹的快乐生活。
这年的冬天,齐侯搞完了纪国,齐襄公还没玩够,因为他有很多亲爱的妹妹,其中除了已经搞到的文姜妹妹之外,还有远嫁到卫国的宣姜妹妹,这次他要替自己宣姜妹妹的儿子出气。
出什么气?
齐襄公的宣姜妹妹,你还记得吗,就是那个大美女,被卫宣公给霸占的儿媳妇,她生了两个儿子,老大是替同父异母的太子求死于“二子争杀”中的主人公,老二是后续继位的卫惠公。鲁桓公十六年的时候,因为卫惠公的阴谋夺位,导致两个公子的无端死亡,引起了卫国满朝大臣的愤恨,于是被叔叔辈上的左、右公子驱逐逃亡了齐国。
春风得意的齐襄公要为外甥做主,支持他继续回国执政,所以齐国召集了鲁国、宋国、陈国、蔡国一起征伐卫国,就是为了这个卫惠公复国。
宣姜是文姜的妹妹,也等于是鲁庄公的姨表兄弟,都是近亲,自然要帮忙的。
宋国、陈国、蔡国是卫国的传统友好盟国,也要帮着助阵。
卫惠公的名声实在是不好,因为他参与了谋害太子的阴谋,不但导致的太子的死亡,也导致了自己亲哥哥的死亡。卫国大臣也好,还是卫国的人民也好,都不太喜欢他。他被驱逐出卫国后,到现在已经八年了,目前是左公子洩和右公子职所拥立的公子黔牟,在卫国里当国君执政,这情况也是得到了周王的认可的事实了。
鲁庄公六年,春天,齐国纠集了诸位诸侯国,想再次把卫惠公送回卫国当国君,这是并没有得到周王室认可的行动。于是,周王室也派兵前来救援卫国,可是周王的部队非常的弱,只能是杯水车薪,周王就算是一只虎,也当不了众多的狼,周王室的救援行动还是没有得逞。
实力决定一切。
逃亡的卫惠公终于在齐国舅舅的帮助下,返回了卫国,继续当上了自己的国君。好在,这次卫惠公没有再拿起屠刀砍向被赶下台的公子黔牟,而给他留了一条活路。公子黔牟逃跑了,因为当时的周庄王还是认可他的,所以周王也就派人救援了,公子黔牟就跑到了周王室避难。
但是,对于当年把卫惠公给赶跑的左、右公子,就没有那么幸运了,自然是“咔嚓,咔嚓”,两个人头落了地,成了卫惠公的刀下之鬼,这真是一场杀戮的风波。后人评这两个人:左右公子拥立公子黔牟为国君,是缺乏深刻考虑的,凡是能够被拥立为国君的人,必须要考虑和权衡各个方面,然后再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办理。否则,不了解他的根本,就不要去考虑拥立他,这就好像是一个植物一样,既要有根,还要有叶。
诗:有本有枝,才能繁衍百世,就是这个道理。
卫惠公顺利复国,自然要报答舅舅,对舅舅这次带领征伐卫国时所获得的一些战利品,就睁一眼闭一眼,也算是报答齐国吧。齐国要给跟着自己征伐的卫国的诸侯国们分赃,文姜就想给自己的儿子鲁庄公多争一些战利品,温柔的摇着哥哥的:
“我们鲁国在这次的战斗中,不计前嫌,努力奋斗,你要多犒劳一下我的儿子,也好缓解因为他爸爸死而带来的仇恨”。
于是,齐襄公就给了鲁国很多的战利品,鲁庄公胜利的回国后向祖庙敬献了这些战利品,其实也算告诉了爸爸:
你虽然无端的牺牲在齐国,可是我给你老人家争回来很多的战利品,你就安息吧。
鲁庄公七年,春天,文姜与齐襄公再次在“防”地幽会。到了冬天,文姜妹妹和哥哥,又在“谷”地相会。所以,齐襄公这一阵子的快活日子,过的即风流,也很舒畅。
两个人火一般的情欲,已经挡不住了。
鲁庄公八年,齐国和鲁国再次合作,征伐了郕国。
关于齐襄公的所作所为,齐国国内也有很多不同的意见,看着齐国在齐襄公的带领下,又是搞淫乱,又是吞并亲戚,又是和周王室搞对抗。其他的齐国公子们都是惊得一身冷汗,人人自危,这样的国君太不靠谱了,现在他的精力放在欲望和征服上,如果哪一天,他心血来潮,再坐下来想整顿一下齐国国内的秩序,谁敢,灾难不会降临到公子们的头上,大伙还是各自打算自己的前程吧。
其中,齐国的世卿大夫鲍叔牙非常担心,就给齐襄公弟弟公子白:
“现在你大哥这种做法有点违背常规的样子,老百姓也非常惶恐,变化太快了,估计要出乱子,不如我们跑出这个是非之地吧。”
公子白,可是个了不得的人物,非常有主张,一听鲍叔牙的非常对,大哥的这个情况,早晚是要出乱子的,到那时,齐国肯定是一场混乱,谁也不敢担保会出什么事情,君子不在险地居住,所以就找了一个理由,带着鲍叔牙一起跑到了莒国。当然,这要是个很好的借口,否则大哥齐襄公是不会轻易放他出国的,因此,公子白就提出想找个地方安静的读读书,写写字,他已经看破红尘,不再参与政治之类的活动了,这很符合齐襄公的胃口。
就很痛快的答应了公子白的要求。
公子白跑了,他的二哥公子纠,开始也搞不明白怎么回事?怎么三弟不好好的待在齐国,非要跑到远方的莒国去读书写字,这是要干什么?就问身边的大臣管仲:
我弟公子白,从来就不愿意读书写字,怎么突然跑到莒国去搞文化产业了?白弟弟要干什么,是什么意思?
聪明的管仲哈哈大笑:
“这都是鲍叔牙玩的计策,什么读书写字,是为了避乱啊,我看不如我们也跑吧,要不国内真出个什么问题,你们这些公子首当其冲,因为对王位威胁最大的就是你们这些王子们,你大哥连杀了两个国君,又驱逐了一个国君,这是玩心跳的节奏。”
公子纠问:我们往那里跑?
管仲:
你有大树做依靠,自然不能去什么国了,公子是鲁国的夫人生的儿子,你就去你母亲家鲁国,大树底下好乘凉吗。
公子纠一听连好,就带着管仲、召忽等人跑到了鲁国,理由自然是:想回家探探亲,看看姥爷、姥姥什么之类的,也很的正常。
这两个人的出奔,给齐国之后的历史,带来的辉煌的一页。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