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玩鸟丧国的“卫鹤乘軒”(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春秋第六十三年)

A+A-

    诗经,鹑之奔奔

    鹑之奔奔,鹊之强强。人之无良,我以为兄?

    鹊之强强,鹑之奔奔。人之无良,我以为君?

    鹌鹑,据被古人比喻为淫鸟,可能是鹌鹑总是成双成对的活动,很少分离,所以有此比喻,是“淫鸟”,总不是什么好鸟吧,明白了这个意思,我们再回头看看这首诗经的意思。

    鹌鹑双双共栖止,喜鹊对对齐飞翔。那人不是好东西,我竟尊他作兄长。

    喜鹊双双齐歌唱,鹌鹑对对共跳奔。那人不是好玩意,我竟尊他为君王。

    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这首诗是讽刺谁的?讽刺的是宣姜。

    宣姜,就是那个美丽的齐国公主,他的姐姐是文姜嫁给了鲁桓公,然后又兄妹偷情,宣姜原本就要准备嫁给卫国的太子伋的,但是被公公看好了,就筑了“新台”,将宣姜变成了自己的老婆,然后宣姜与自己的儿子合谋,将太子伋以及自己的大儿子寿害死(此章节故事非常精彩,但被和谐掉了,很遗憾),等到卫宣公死后,宣姜的儿子公子朔成为卫君卫惠公,此时卫惠公也就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而已。

    但是宣姜的故事并没有结束,经过一番的谋划,卫国的二位“公子争死”的故事,深深感动了卫国的老百姓(见桓公时代),尤其是辅佐太子急子和教育公子寿的左、右公子(叔叔)发动的叛乱,直接将卫惠公赶跑。

    卫惠公和宣姜带着一班人马跑到了姥姥家齐国,那时候,齐国还是齐僖公在位的时候,齐僖公看着自己的女儿和外孙的尴尬状况,也很无奈。原本这个婚姻就是要维持齐国和卫国的联姻联盟,才将宣姜嫁到了卫国。最开始宣姜是准备要嫁给卫国的太子急子的,这才是年龄般配,郎才女貌。

    没想到宣姜被卫宣公给霸占了,齐国此时也不好什么了,至于是公公,还是太子娶了她,在那个时代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因此而建立了两国的友好关系,这才是政治上的大局。

    现在倒好,苦命的女儿宣姜和外孙被卫国人赶了回来,而且还形成了双方死敌的状态,这是违背了齐僖公初衷的结果。

    他觉着,欠这个女儿的很多,不能让她的青春,为了一个死去的卫宣公这个老头子殉葬,宣姜本身就应该是年轻人序列里面的媳妇,一定要纠正这个错误。

    齐僖公就让卫宣公的儿子,当时可能是跟着一起跑到齐国的原卫国太子伋子的弟弟昭伯,把宣姜娶了。

    当时,宣姜也就是三十岁左右,因为当时宣姜是准备嫁给卫国太子伋子的,出嫁的年龄估计也就十六七岁,她和公公卫宣公生的儿子卫惠公,一起跑到齐国的时候,卫惠公也就十五、六岁,推算一下,大概也就是正当虎狼之年。

    宣姜原本就是要嫁给卫国太子的,被公公给淫了,现在公公死了,总不能让女儿守活寡吧,“春秋时代”的人的思想十分的奔放,便让太子的弟弟昭伯娶她,等于是恢复原状了。

    真是乱套了。

    宣姜已经是昭伯的父亲卫宣公的老婆了,按照辈分就是自己的母亲,因此春秋就用了“烝”的法,这个宣姜被先后被“淫和烝”了两次,可见宣姜的漂亮,真是绝世无双。你此时卫惠公哥哥的昭伯,又“烝”了他的母亲,这兄弟两人怎么称呼,很是麻烦,卫惠公也总是在这个烦恼中挣扎,当年见了太子哥哥,太子开玩笑让他叫爸爸,因为他妈妈宣姜原来应该是太子的老婆,现在大哥昭伯如果让卫惠公叫爸爸,应该是一点也没有问题吧,这都是因为妈妈太漂亮,太美丽惹的祸。

    宣姜可能是也觉着这个事情不太好,开始就不是很愿意,总是要有些态度吧,扭扭捏捏的一点也不大方,不好意思答应爸爸的这番好意,干脆,齐僖公就直接安排昭伯,把自己的女儿宣姜给强行的处理了,用今天的话,就是“生米做成熟饭了”。

    诗经,墙有茨

    墙有茨,不可扫也。中冓之言,不可道也。

    所可道也,言之丑也。

    墙有茨,不可襄也。中冓之言,不可详也。

    所可详也,言之长也。

    墙有茨,不可束也。中冓之言,不可读也。

    所可读也,言之辱也。

    用今天的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墙上长蒺藜,无法扫干净。

    宫中淫乱事,不能道分明。

    若要道分明,污秽不可听。

    墙上长蒺藜,无法除干净。

    宫中淫乱事,无法细细讲。

    若要细细讲,来话可长。

    墙上长蒺藜,无法来约束。

    宫中淫乱事,不能乱开口。

    若要出去,言语使人羞。

    这首诗,讽刺的是公子顽(昭伯)与宣姜的“烝战”之丑事。

    这下子倒好,宣姜也不用扭捏了,一看这个昭伯,比自己的公公那个糟老头子强多了,青春年少,体格健壮,风流倜傥,在被昭伯生米做成熟饭后,一连串的为昭伯生了几个孩子,老大是个女儿,史称:齐子,就是卫姬。

    谁的卫姬?看名字称呼就知道是齐人的姬妾了,齐人是谁?就是齐桓公,也就是宣姜的亲哥哥,晕了吧!辈分也乱了。

    史记记载:“齐桓公好内,多内宠”。

    这个齐桓公虽然雄才大略,春秋五霸之首,但是有个总是改不掉的毛病,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毛病,如果这个毛病用在种地上,一点也没有问题,我们还要表扬他。但是齐桓公用在了爱美人身上,他的周围的七大姑、八大姨很难逃脱他的魔掌,这不,连自己妹妹宣姜生的外甥女,也给幸福了,真是无语了,这个卫姬给舅舅齐桓公生了公子无诡,也称作:武孟,不过还是叫无诡吧,发音比较好听“乌龟”。这样一来,妹妹宣姜,又成了哥哥齐桓公的丈母娘了。

    宣姜之后还生了: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

    你这个宣姜不但长得漂亮,肯定是遗传基因很好,后代也很厉害,三个国君:惠公、戴公、文公,二个国君夫人,宋桓夫人和许穆夫人,一个国君姬妾卫姬。

    尤其是宋桓夫人,更是厉害,嫁给宋国后生了宋襄公,也是春秋的响当当的人物之一。

    好了,回头卫国的故事吧。

    前面了,卫国在当年周王室东迁的时候,卫武公时代,真是个响当当的诸侯大国,卫武公老头子很是厉害,帮助周王室东迁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周平王一激动,将卫国的爵位由原来的二等侯爵,提升为一等公爵国,这个荣誉很高,环顾诸侯周围,公爵国也就是宋国和卫国了,当时周王也想封郑国为公爵,但是郑武公知道自己的分量,连忙拒绝了,当时的齐、鲁也顶多就是个伯爵国罢了。

    所以卫国的春秋开始的老祖宗很厉害。

    之后,到了卫武公儿子卫庄公的时候,就给埋下了祸乱的隐患,卫庄公十分宠爱一个连姬妾地位都不如的璧人,生了公子州吁,州吁好武,好勇逞强。

    卫庄公死后,太子完,卫桓公继位,很快就完了,被州吁给杀死了,当了卫国国君,史称:前卫废公。此时,卫国又出了一个大臣石碏,利用计谋将州吁和辅佐州吁的儿子石厚,骗到陈国,给杀死了,这就是大义灭亲的故事。

    石碏扶持了卫宣公这个“大流氓”上位了。

    卫宣公淫人也,继位后,上烝妈,生了太子伋,这也是春秋中第一次记载“烝”的法。不但如此,卫宣公还抢了自己儿子的媳妇宣姜,生了公子寿和公子朔,这就是下淫儿媳。

    这时候,卫国终于因为淫乱而走上了灭亡之路,所以在春秋的法中,提到卫人,都是用“卫人淫”的法。

    宣姜与儿子公子朔密谋要杀死太子伋,但是宣姜的亲生的大儿子公子寿,给太子透漏消息,并亲自代替哥哥赴死,太子知道后也亲自赴死,以完全弟弟的情义,卫国的忠义之人从此被杀光了,卫国老百姓对这个事情一直堵在心中,忿忿不平。

    卫惠公,宣姜的儿子终于如愿以偿的当了卫君。

    但是三年后,被怀着刻骨仇恨的太子和公子朔的老师们,左右公子给赶跑了,跑到了齐国姥姥家避难。

    卫国在左、右公子扶持下,立了太子伋的弟弟公子黔牟为国君。

    黔牟当了八年卫君后,在姥姥家里避难十三年的卫惠公,在齐襄公的帮助下,回国复辟成功,虽然卫惠公在齐国的强权下支持复辟成功,但是他陷害自己两个哥哥的事情,卫国的老百姓念念不忘,并不得人心,大臣们也经常在茶余饭后谈起二位公子的惨案,所以就对卫惠公这一枝子非常的不满,常想树立太子伋这一枝子,仇恨在暗中慢慢的积蓄。

    卫惠公好在是自然死亡了,自己的儿子卫懿公继承的王位。

    我们这次的故事就从卫懿公开始起了。

    这个卫懿公也是个好色之徒,和他爷爷卫宣公一个样子,整天在王宫里面到处抓“花姑娘”,荒淫无度,卫国的大臣们非常反感这个色情大王。

    卫懿公还有个特殊的嗜好,喜欢养宠物,这个宠物可不是猫狗之类的,而是鹤,如果现在让卫懿公去东北管理“扎龙鹤乡自然保护区”,他肯定会是个好领导的,因为他太喜欢鹤了,鹤长的太漂亮了,其实不光是卫懿公,你看后人有多少文人墨客都喜欢鹤,穿着鹤氅,拿着鹤扇,画着仙鹤,一幅很有文化的样子,飘飘欲仙,估计当时卫懿公也有这个文化的情怀吧。

    喜欢宠物,对于一个君王来,原本没有什么,但是千万别过度。

    鹤这个宠物,太费地方了,你可不能把他们装在笼子里面,那就变成长着长腿的鸡了,而不是鹤,鹤需要很大的地方,有山,有水,有飞翔的空间,这样才会嘎,嘎,嘎,嘎的长鸣,才有味道,才有仙气。

    于是,卫懿公的宫廷广场,后花园,甚至于朝堂上,都养着鹤,当时卫国的官员上朝也很危险,不注意,让长着大长嘴的鹤,“噹——”,叨上一嘴,肯定就是一块青紫,大臣都很反感,就劝阻大王,谁知道,不劝还好,一劝,卫懿公性格逆反了,你们不让我养鹤,明你们没有素质,没有文化,没有高雅,瞎叨叨,我不但要继续养鹤,还要给鹤官职和爵位,要给鹤发工资,为把卫国建成“世界级别的仙鹤之国”而奋斗。

    于是,卫懿公将几只长得漂亮的,羽毛色彩明亮的,长啸声音优美的仙鹤,全部都封为一定的官职:有将军,有大夫之类的,而且还专门给这些鹤,准备了当时大夫级别才能乘坐的轩车,让这些有官职的鹤乘坐,拉着遛马路,卫懿公这样做真是似乎有些精神病一样。

    关于“卫鹤乘軒”的法,现在有一些不同的观点和异议,有些文章:当时的卫懿公喜欢鹤是没有问题的,给鹤一定的级别,或者俸禄,以便养活鹤们,也可能是存在的,但是让鹤坐在车上有些玄乎,坐在车上的鹤应该是残废鹤,而不应该是健康鹤,健康鹤最大的快乐就是飞翔,而不是坐车,因此“卫鹤乘轩”的意思,应该是:在当时大夫级别的轩车上,描画出各种仙鹤的样子,以表示对鹤的喜爱,这才是符合情况的。

    这样,也有道理,不管怎样,都是表现了卫懿公病态的喜好吧。

    鲁闵公二年,公元前660年,冬天,翟狄伐卫。

    春秋时期,我们要有这样的地理观念,也就是周王朝统一天下分封的诸侯国,并不是现在这样的政权可以伸展到乡、镇、村一级的范围。诸侯国就是一个个的城邑,或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地区。有很多诸侯国之间的地带,生活着还没有归化或者是没有得到分封的政权组织,这就是戎狄、南蛮、东夷等。

    翟狄,出自隗姓,也是活跃在中原地带的赤狄人的姓氏,主要是在晋国、卫国、齐国、鲁国、宋国周围地区生活,他们需要扩大自己的生存范围,需要发展,于是就和周边的诸侯国之间,形成了常年的战争状态。

    谁弱,就打谁,他们就像是一块试金石,成为中国历史中发展过程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金子,还是石头,都要过他们这一关。

    现在卫国乱了,翟狄就有会了,他们的征伐是不需要理由和借口的,唯一根本的口号就是:抢粮,抢地,抢女人。

    根据当时的情况,诸侯国面临狄人的进攻,国家准备举行兵戎之事的时候,都要在祖庙进行祭祀,杀牲祭旗,分发兵器和铠甲,准备战斗。当时能够参加战斗的战士,一般都是居住在城市内部的国人,而城邑外部的乡村野人,没有资格,只能种庄稼,所以饱受仙鹤之害的卫国国人们,这次都纷纷的开始起了风凉话。

    “怎么回事儿,要打仗了,让我们这些老百姓去拼命了?大王不是有鹤吗?而且还是大将军级别的鹤,让大王派鹤去抵挡入侵的敌军,用鹤的大长嘴,叨死敌人多好,省的刀兵相见,我们老百姓那能比鹤会打仗啊!”

    哈哈,军心严重不稳定了。

    卫懿公哭笑不得,知道都是自己惹的祸,怎么办,目前要依靠老百姓啊。鹤,不能依靠,只能玩,没办法,为了表示决心,马上命令抓鹤,请全体士兵一起吃红烧鹤肉,然后再声泪俱下的向士兵们进行鼓动,自己的做了错事,但是已经悔改了,还请大家吃了红烧鹤肉,今后一定改正,这样总算是慢慢的压服下了士兵愤怒的心情。

    卫懿公精神大振。

    卫懿公当众发给当年石碏的后人石祁子一块玉玦,卫国还得利用一下人家石碏的威名啊,发给了宁庄子弓箭,让他们两个人负责守城,意思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让他们帮助卫国守城,并根据情况决定决策。

    卫懿公把自己穿的绣衣,送给了也不知道应该怎么称呼的宣姜夫人,让夫人听命于二位大人。

    然后就亲自带着渠孔驾驶的,子伯为右戎保镖的战车,开城出战。并让大将黄夷为前锋,让孔婴齐为殿后,卫军与翟狄的军队于黄河之北的荧泽地区进行决战。

    卫国的声势搞的很大,但是你想想,人家翟狄整天玩的是战马,而卫国整天玩的是仙鹤,而且翟狄是有备而来,卫国是无备而战,自然卫国就打了败仗。

    不过这次战斗中,卫懿公倒是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仗虽然打败了,卫懿公自己战车上的大旗,却始终不倒,坚持战斗,最后变成了被集中攻击的目标,卫懿公终于也在这次的战斗中,驾鹤西行了,战死了。卫懿公和那些在出征前被红烧的仙鹤们,一起重新汇合,驾鹤西行了。所以,对这样爱好仙鹤的人士,应该在动物园的鹤园内建造一个卫懿公的塑像。

    翟狄抓住了卫国的记录历史的史官“华龙滑和礼空”二人,人家华龙滑很聪明,确实滑得很,就和没有文化的翟狄人:

    “我是卫国的太史官员,主掌卫国的祭祀等重要礼节的大官,如果不让我回卫国首都城市里面劝告卫国人,我们卫国必然会拼死决斗的,你们肯定得不到卫国。”

    翟狄人的军队都是轻骑兵,在那个没有马镫的年代里,已经很不容易了,更没有攻城的重武器,既然人家太史都这么了,肯定不攻而占其城市,是最好的结果了,减少伤亡,于是就放了太史回城了,剩下礼空瞪着空洞的双眼,傻看着滑大哥走了,摇摇头。

    华龙滑根本就不想投降,跑回城里后,就和守城的二位大人了情况,了卫懿公驾着仙鹤飞走的情况,卫国一听,国君死了,生力军也被歼灭了,快跑吧,于是二位大人就根据卫懿公当初的指示,决定全城逃跑,这才是最有力的方法。

    半夜,卫国人逃跑了。

    翟狄人兵不血刃的进入了卫国首都,本来准备搞个受降仪式,抓几个卫国的美女,谁知道人家跑了,马上追击,追到了黄河北岸地区,又打了一仗,基本没有什么悬念,卫国又败了。

    翟狄的空前大胜,让周围的诸侯国很是害怕,其中与翟狄隔开黄河而对峙的就是郑国,郑国非常的担心狄人的入侵,就派遣了军队驻扎在清地,防守对岸的狄人。

    春秋记载:十有二月,狄入卫,郑弃其师。

    怎么回事儿?郑国为了防备狄人过河入侵郑国,派了郑国的大将高克据河防守,但是郑国的军队却私下解散了跑了,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厌战的情绪所导致。

    左转记载:郑人恶高克,使帅师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师溃而归,高克奔陈,郑人为之赋“清人”。

    诗经,郑风,清人

    清人在彭,驷介旁旁。二矛重英,河上乎翱翔。

    清人在消,驷介镳镳。二矛重乔,河上乎逍遥。

    清人在轴,驷介陶陶。左旋右抽,中军作好。

    翻译过来的大白话意思就是: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彭地,披甲的驷马驰骤真强壮。两支矛装饰重重红缨络,在河边来去翱翔多欢畅。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消地,披甲的驷马威武地奔跑。两支矛装饰重重野雉毛,在河边来回闲逛真逍遥。

    清邑的军队驻守在轴地,披甲的驷马驰驱乐陶陶。士兵们左转身子右抽刀,领兵的主将练武姿态好。

    了解了这段历史,就明白这个诗经的来源和寓意了,所以诗经就是历史,历史离不开诗经,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一个国家很是担心翟狄伐卫的成果,这就是卫国旁边的宋国,宋国和卫国本身就是殷商的后裔,同仇敌忾,加上翟狄如果在卫国站住了脚,宋国就很危险,这不用动员,必须要帮助的。

    卫国这次可是惨败啊,幸亏在黄河南边的宋国及时出,卫国毕竟是被诸侯们的共同敌人狄人所打败,这个忙必须帮。

    于是趁着夜色,宋桓公派人迎接了卫国的这些遗民们,偷渡过黄河,把他们暂时安排在了“曹”地,现在的河南滑县白马故城地区(这也是卫国的边疆城邑),卫国遗民此时还剩下了男女总共七百三十人左右,再加上卫国“共城”和“媵城”的城市难民五千人,也不满六千,真惨啊,一个好端端的公爵诸侯国家,就这样被打得稀里哗啦,要是让当年的卫武公知道,非从坟墓里爬出来不可,当场踢上卫懿公几脚不可。

    这个惨状,让已经嫁到许国的宣姜的女儿许穆夫人,诗兴大发,做了一首感慨的诗歌。

    诗经,载驰

    载驰载驱,归唁卫侯。

    驱马悠悠,言至于漕。

    大夫跋涉,我心则忧。

    既不我嘉,不能旋反。

    视尔不臧,我思不远。

    既不我嘉,不能旋济。

    视尔不臧,我思不閟。

    陟彼阿丘,言采其蝱。

    女子善怀,亦各有行。

    许人尤之,众穉且狂。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

    控于大邦,谁因谁极?

    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驾起轻车快驰骋,回去吊唁悼卫侯。挥鞭赶马路遥远,到达漕邑时未久。许国大夫跋涉来,阻我行程令我愁。

    竟然不肯赞同我,哪能返身回许地。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怀宗国思难弃。竟然没有赞同我,无法渡河归故里。比起你们心不善,我恋宗国情不已。

    登高来到那山冈,采摘贝母治忧郁。女子心柔善怀恋,各有道理有头绪。许国众人责难我,实在狂妄又稚愚。

    我在田野缓缓行,垄上麦子密密遍。欲赴大国去陈诉,谁能依靠谁来援?许国大夫君子们,不要对我生尤怨。你们考虑上百次,不如我亲自跑一遍。

    一个女子如此情怀,可怜可叹。

    宋国拥立的卫国的公子戴公为国君。

    这个戴公,叫申,是个短命鬼,就是宣姜和昭伯生的老二,估计是卫国的逃亡,他连惊带怕,一路劳顿,身体孱弱,没有几天,就死了。

    卫国虽然没灭掉了,但是还有遗民,而且也是被翟狄所灭,不能让卫国没有承嗣,而且齐桓公的妹妹宣姜也不能没有国家,于是齐桓公就马上安排公子无诡,也就是宣姜生的大女儿与舅舅齐桓公生的儿子,无诡也可以叫宣姜为姥姥,也可以叫宣姜为姑姑,总是亲上加亲的亲人吧,带着这次卫国战败后连夜跑到齐国的公子毁,以及战车三百乘,甲士三千人,到了“曹”地保卫卫国的遗民们,并带来了大量的慰问品,包括驾车的马匹、祭祀用的礼服,牛羊猪鸡狗各三百头,甚至于还有做门用的木材,以及给宣姜的车子和布匹三十匹等等。

    诗经国风卫风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

    你将木瓜投赠我,我拿琼琚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桃投赠我,我拿琼瑶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你将木李投赠我,我拿琼玖作回报。

    不是为了答谢你,珍重情意永相好!

    现在这首诗经已经被定义为男女之间的爱情诗歌,但根据毛诗介绍,这就是关于卫国针对齐国帮助的友好回答,即便是友情之间,也可以报之以李,何必非要男女之间呢。

    可见卫国已经是山穷水尽了。

    到了鲁闵公二年,齐桓公将卫国这些流浪的人们,封到了“楚丘”,并于鲁僖公二年,建筑的楚丘城,让卫国安顿在这里,也就是现在河南滑县,这就是卫国第一次被灭后,在齐国的帮助下的第一次迁都。

    这个跟着齐国一起回来的公子毁,就是宣姜妈妈和昭伯生的第三个儿子,史称为卫文公。

    所以,宣姜很厉害,先后和公公及叔子结婚,并生下了三个国君,卫惠公、卫戴公、卫文公。其实,后来齐桓公死了后,宣姜女儿的儿子无诡,也当了几天的齐君,加上这个外孙或侄子,就是四个国君,一个英雄的母亲。

    卫文公很是简朴,不简朴也不行了,带领着子民们休养生息,努力生产,亲自耕地,重视教育,举贤为能,真是穷日子啊,原来的国君待遇,现在充其量也就是个大地主的条件,这个国君当的真是太难了。好在,卫文公很努力,当年的生产指标蹭蹭的上升,开始仅剩下战车三十乘了,到了当年的年底,已经生产了三百乘,可谓是生产总值番了一百倍,数字很辉煌,但是基数太了,卫国从此虽然还存在于历史长河中,但是已经沦落为随时被灭掉的微国家的境地了。

    为了歌颂卫文公的艰苦卓越的奋斗精神,人们用诗歌赞扬他

    国风鄘风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大白话的意思就是——

    一轮日月定方中,楚丘动土筑新宫。度量日影测方向,楚丘造房正开工。栽种榛树和栗树,还有梓漆与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临漕邑废墟上,把那楚丘来眺望。望了楚丘望堂邑,测量山陵与高冈,走下田地看农桑。求神占卜显吉兆,结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间下已停,吩咐驾车倌人。天睛早早把车赶,歇在桑田劝农耕。他是正直有为人,内心充实又深沉。良马三千多如云。

    卫国在慢慢的恢复生,但是希望卫国人不要忘记:

    卫国的这次大难,都是“淫乱”和“玩物丧志”带来恶果,后人当警示之。

    其实,当时在中原地区的赤狄是很厉害的,开始主要是齐国与他们的不停征战,在鲁桓公时代就有过郑国助齐攻狄的战事,之后齐国慢慢的壮大,狄人开始避开齐国开始向周围相对弱的国家开始进攻,比如上面的狄人灭卫,还有被灭掉的邢国。

    鲁庄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62年,春秋记载:狄伐邢。

    鲁闵公元年,公元前66年,齐国救助邢国,

    鲁僖公元年,公元前659年,邢国再次被狄人所侵略,邢国军队抵挡不住狄人的进攻,终于崩溃失国了,上演了和卫国一样的情况。齐国、宋国、曹国一起救助邢国,收拢了纷纷狼狈败逃的邢国部队,帮助邢国人收拾了全部的财产宝贝,三国的联军在齐国的带领下,并没有借此会抢夺邢国的财物,体现了中原诸侯对待戎狄同仇敌忾的精神,也反映了当时的齐桓公救助弱的霸主形象,收到了诸侯国们的一致好评。

    邢国被迁到了夷仪,诸侯们纷纷出资,帮助邢国修筑了新的城墙,这就是为邢国解除危难,凡是霸主,为弟们解救患难、分担灾祸、讨伐有罪,这都是符合礼法的。齐桓公就是严格的按照这些规程在执行,扶助邢国,帮助卫国。真是一个贴心的大哥形象。因此,齐桓公是当之无愧的春秋第一霸主。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