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春秋首霸之死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春秋第八十年)
齐国出大事了!
齐桓公死了。
齐国乱了,这个第一任的中原霸主国家,乱了。
自从鲁僖公八年(前652年)的“洮之盟”和鲁僖公九年(前65年)的“葵丘受胙之盟会”后,齐桓公带领的齐国,已经登上的霸主的最高峰地位。
当时的周天子周襄王,是齐桓公扶持上位的,因此齐国得到了周王室对其盟主地位的认可,这就是正统,也是齐国最鼎盛的时刻。
如果你总是自己是霸主,只是周围的弟的们的认可,并没有得到周天子的确认,总是缺一道必备的合法续,一旦有了这个合法续,无论是从实力上,还是从周天子的认可上,都是一个双重的确认,这才是正经八百了霸主国家,“齐国和晋国”就是这样的双重霸主国家,所以他们是春秋五霸,后世才最没有争议。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65年,晋国的晋献公死亡,晋国大乱,从而发生了前面一连串的历史好戏,直到重耳的流亡,一幕幕故事,惊心动魄,齐桓公号召诸侯之国征伐晋国,为的就是平定晋乱,在征伐的路上,齐桓公得知晋国的公子夷吾继位(晋惠公)后,半途而返,晋国和齐国才避免了第一次的碰撞好戏。
鲁僖公十一年,公元前649年,周王室公子王子带,召集狄人进攻周襄王的周王室,齐桓公派管仲前往周王室帮助平定狄人的叛乱,管仲受到周襄王的礼遇。叛乱的王子带,为了保命,逃亡到了齐国居住下来,齐桓公又派了大臣仲孙湫到周襄王那里,替王子带求情,但是没有得到周王的同意。
鲁僖公十五年,公元前645年,戎狄继续作乱,进攻周王室国都,齐桓公下令征调诸侯的军队,开始在周王室的国都周围驻防戌边,这是很大的举动,周王室已经自己保护不了自己了,齐国霸主地位愈加巩固,但是——
这一年,齐国的管仲死了,这是齐国很大的损失。
齐桓公孤独的坚持到了鲁僖公十七年,冬,十二月八日,齐桓公白死。
看看齐国的这些功绩,看看齐桓公这些伟业,按道理来,齐桓公应该很辉煌的离开人世。但是,事与愿违,齐桓公白死的很惨,一点也没有霸主的样子,甚至是孤独的饿死在自己的寝宫,这太出乎人的意料之外了,为什么会这样儿?
事情还得从齐桓公的生活起——
()五子争位
齐桓公是霸主,但是霸主归霸主,他私生活很混乱。
用现代的话,就是“好色”。
齐桓公有三个正夫人:王姬(娶于鲁庄公十一年,早死)、徐赢、蔡姬(因荡舟吓齐侯被送回蔡国后改嫁)三人。
除此之外,齐桓公十分好色,还纳了很多的老婆,就是后来的妃子,有记载的六人,并且分别为齐桓公生了六个孩子:
卫姬(姐姐)生了儿子——无诡,字武孟;
郑姬,生了儿子——昭,齐孝公;
葛赢,生了儿子——潘,齐昭公;
密姬,生了儿子——商人,齐懿公;
卫姬(妹妹)生了儿子——元,即最后继位的齐惠公;
宋华子,生儿子——公子雍。
以上就是齐桓公有记载的六个儿子,其实齐桓公有儿子十几个,但是为什么历史只是记载了这六个?为什么是“五子争位”呢?
因为,当年在管仲还没死的时候,齐桓公曾经遇到一个世外高人,这个高人给齐桓公出了一个谜题:一难、二难、三难。
这让齐桓公百思不得其解,想破了脑袋也搞不明白,非要问问谜底,但是人家出题的是世外高人,什么也没有,就拿着拂尘飘然而去了。
齐桓公真的没办法了,好奇心被吊了起来,就跑到了正在年老养病的管仲家,对管仲:
“仲父,有个世外高人给我出了谜语,我猜不出来,你是目前我们齐国最聪明的大脑子,请你给破解一下吧!”
管仲听了以后,就沉思了一会儿,恍然大悟,微笑的对齐桓公:“我猜出来了。”
齐桓公睁大着眼睛看着管仲。
管仲:“大王近优而远士,一难也;去其国而数之海,二难也;君老而晚置太子,三难也。”
这是什么意思,按照管仲的法就是:一难,是指君主亲近优人而疏远文士;二难,是指君主离开了国都而屡次去海边游玩;三难,是指君主年迈而迟立太子。
这三件都是国家大事,那一件办得不好,都会造成国家的灾难,管仲十分善于利用局面来表达自己的建议,其实谁知道那个高人的谜语,到底是不是这个意思,但是经过管仲一解释,就变成很深奥的玄妙之了,齐桓公无论如何也要恍然大悟,连声:
“好,俺明白了”就赶快回去办,马上“不择日而庙礼太子”也。就是:不择定吉日就在宗庙里举行设立太子的仪式。
设立谁为太子?
就是郑姬生的儿子:公子昭,后来的齐孝公;
不仅如此,并且齐桓公根据当前的国际局面,齐桓公和管仲将太子托付给宋国的宋襄公照顾,让他支持和帮助新立的太子,为什么要托付给宋国?因为我们看看当时中原诸侯的局面就知道了,当时中原诸侯的大国无非就是:齐、鲁、宋、卫、郑等诸侯国。
鲁国,是齐桓公帮助树立的鲁僖公,目前叔孙氏掌权,主幼臣强,且鲁难刚平,实力尚待恢复,难以托付大事;
卫国,被玩仙鹤的卫懿公丢失了国家,要不是齐国帮助,早就灭国了,目前在新的地方苟延残喘,努力生存;
郑国,实力已经沦为二流,况且处在齐国和楚国争霸拉锯战地区,就像是夹在风箱里面的老鼠,两头受气,自顾不暇,所以鲁国、卫国、郑国都不是值得托付的国家。
处在边疆的晋国,此时尚未深入的参与中原事务,楚国是敌对的南方野人,秦国更是边缘国家,因此只有宋国可以托付。
宋国,在齐桓公称霸时期,宋襄公和大哥子鱼相互谦让,彼此都诚心的想让对方当国君,这是多么大的胸怀和道德的水平,已经在诸侯国赢得了一片喝彩之声。在宋襄公上台后,积极任用哥哥子鱼,两人相互帮助,相互扶持,已经让宋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腾飞景色,这样的人不托付,还能找谁?
所以,齐桓公和管仲将新立的太子,托付给了名满江湖的宋国宋襄公,这是当时最正确的选择,目的也是为太子树立一个强大的外援,让那些有想法的兄弟们老实一些。
历史只记载着六个公子,就是因为他们参与“五子争位”的政治活动,所以就留下了名字。
那六个公子,为何是“五子争位”呢?
因为,六个儿子中,一个被立为了太子,剩下的就是五个人了,但是这五个人并不甘心,分别背后都有妈妈的支持,那时候就是拼妈的时刻,而不是拼爹的时候,所以就是“五子争位”,五子争的是太子的将要继承的王位,就是“五子争位”。
(2)管仲论相
上面了,齐桓公晚年立太子的的来源,暂时的解决了第三难。
第二难也好,本身齐桓公已经年龄大了,已经不能出远门了,所以旅游的爱好也可以控制一下。
第一难“近优人而疏远文士”怎么办?
因为,齐桓公身边有四个十分喜欢,一时一刻也离不开的男宠。
千万别想歪了,这里所的男宠,可不是你“思想开车”理解的那样,而这里的男宠,就不一样了,他们都是有特殊技能的身边近臣,用现代的话就是“高级贴身秘书和服务员”。
第一个是:亲自为齐桓公执掌御厨的特等高级厨师:雍巫。雍,就是代表负责国君烹饪之事的人。巫,是此人的名字,他还有字,出来你可能就听过了,叫做“易牙”。此人炒菜烹饪的技术非常高,正宗的鲁菜大师,齐桓公就爱吃他炒的菜、做的饭。
第二个是:齐王宫内的大太监:寺人貂(竖刁)。
寺人,就是负责宫内生活起居的人,但当时并没有必须净身自宫的要求,因此那时候的寺人,并非就是后来的公公,据净身入宫侍从汉朝开始流行的。竖,应该是姓。貂,是名字,同音字,或为“刁”或者“刀”(史记记载为刀)。竖貂、竖刀、竖刁等等,都是指一个人,估计就是因为当时的书写习惯,是用刀子雕刻,而不是用毛笔写,不太好区分撇捺而导致的吧。
第三个是:公子开方。他是卫国人,文笔很好,人又潇洒,是在齐桓公身边常年服侍的高级秘书,刷笔杆子的。
第四个是:亲桓公身边的贴身保健医生,并且带有算卦技能的堂巫。齐桓公有个头痛脑热的,或者是需要“龙马精力”的时候,都是这个堂巫给负责下药和测算。
管仲病了,而且病的很厉害,估计是有些回光返照了。
齐桓公十分担忧的探望管仲,犹豫了很长的时间,终于还是忍不住的问起了后事:
“仲父啊,你是我的导师和指路的明灯,我是离不开你的,但是俗话:人有旦夕祸福,生命总是会终止的,你看看,仲父以后,谁来担任辅佐和帮助我的相?”
管仲轻微的叹了一口气:“知臣莫如君,大王应该知道自己身边谁最能胜任,何必问我。”
齐桓公又问道:“易牙这个人怎样?”
管仲坚决的:“杀子以侍君,非人情也,不可。”
管仲了什么意思?这里有个残忍的故事,这个易牙是齐桓公身边的高级厨师,经常询问齐桓公需要吃什么菜肴,还有什么没吃过的,他给亲自烹调,齐桓公非常喜欢易牙的艺,山珍海味无所不能,看着易牙认真的样子,拿着笔记本等候着指示样子,于是就开玩笑的:“我什么都吃过了,就是蒸婴儿肉没有吃过,哈哈。”
齐桓公过就忘了,和身边人开句玩笑吗,也无伤大雅,但是易牙却非常认真的记录了下来,正好易牙的老婆这两天为易牙生了第一个儿子,嗷嗷待哺,十分的可爱,易牙回家后,一狠心,就抱着自己的儿子回了厨房,然后洗吧洗吧,处理处理,竟然给蒸了,端给了齐桓公,齐桓公当时就愣住了,没想到自己的一句玩笑话,竟然真的让易牙把自己的儿子给杀了,但是事情已经这样了,齐桓公到底吃没吃,不知道,但是事情却传开了,有的人赞叹,有的人咒骂。
管仲的易牙“杀子以侍君”,就是这个事情,每个人痛爱自己的亲生骨肉,本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了奉承君王,此人竟然违背人之常情的伦理,可见此人是心狠辣,为了自己的目的,不惜一切段,连自己的孩子都不爱护,怎么能够谈得上爱护君王。所以,这样的人是不可以相国的。
齐桓公也觉得易牙有些问题,便改口:
“仲父,易牙不行,你看看竖刁怎样?”
我们千万不要拿着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古代人的思维,当时的相国,并非就是像现在理解的宰相那样的权利大,只不过是君王身边辅佐的官员,就是最亲近的老师一样,可不是掌管百官的宰相。所以,老师的身份不一定是显赫的,只要是有真才实学,君王都可以聘为相国。要不,为什么齐桓公向管仲提出身边的这些:官职,社会地位低的人选来。如果是宰相的话,他们根本就没有被提出的资格,那是要靠资历,官职,出身,势力等要求的。
再有一个就是,当时的寺人。肩负管理君王的内宫事务,并没有后来要求必须净身的规定,寺人也是一个官职,而且寺人及以后的太监的地位,也不是现在理解的那样的底下,只有搞明白这些历史的原因,才能理解,为什么齐桓公能够向管仲提出这些杂七杂八的低微人员的提名。
所以,齐桓公问完了易牙,易大厨后,就又问寺人竖刁,能不能相国了。
管仲皱了一下眉头,:
“自宫以事君,非人情,难亲”。
这是什么意思?不是寺人不用自宫吗?
当年,寺人竖刁在管理齐桓公内宫的时候,就发现齐桓公这个人十分好色,好色的人就有个毛病,什么毛病?
好色的人,对于看中的女人十分独专,看不得别人有一点的接触,用现代的话,就是极度的嫉妒。所以,我们身边如果有好色的人,你一定要记住,千万别和他身边的宠爱开玩笑,搞不好,会翻脸的。
当年,齐桓公因为蔡姬年龄,爱开玩笑,在一次划船的时候未听齐桓公的劝阻,摇晃船,被遣送会蔡国反思,没想到蔡国一生气,将这个蔡姬转嫁给了别人。为此,齐桓公竟然带着齐国的军队征伐了蔡国,当时管仲还奉劝过齐桓公,不要为了一个女人而发动战争,只是批评或声讨,或者经济制裁一下就可以了,但是齐桓公表面上强调,是面子和威严的问题,其实还是心里舍不得这个美人,嫉妒作怪。
寺人貂当然非常清楚齐桓公这个毛病了,但是自己有时负责王室后宫服务工作的,免不了要和齐桓公周围的这些佳丽们接触,万一哪天,有个流言蜚语,自己不但会失去齐桓公的宠信,而且很有可能连命都丢了。
竖刁思来想去,辗转反侧,晚上做了一个梦,在盛开的葵花中,自己变成了女人,醒来,终于一咬牙,拿着剪刀给绞掉了,练成了葵花宝典入门功,这样一来,谁也不能诬陷自己了,也就避免了齐桓公的妒忌之心了。
总比丢掉了命,要强很多。
这就是竖刁“自宫以事君”,也许后来受到竖刁的这个行动的感化,才逐渐兴起了太监的这个行当,到了后来,太监就是被阉割后,伺候王室的人的代称了。春秋时期的太监,可是正常男人和伙昂。
所以管仲:“世间哪有人不爱惜自己的身体的,连自己身体都不爱护的人,以后怎么会爱护别人,爱护大王,这样的人很难亲近,不要用此人。”
齐桓公连连点头,又提出了一个人:
“仲父,你看看开方如何?”
管仲叹了一口气:“背亲以侍君,非人情,难近。”
公子开方是卫国人,因为卫国的衰败,到了齐国服侍齐桓公,当了齐桓公的高级秘书,一干就是十五年,可谓是时间很久了,但是公子开方却从来没有请假回卫国去探望自己的亲属,当时的卫国和齐国并不算太远,十五年期间,怎么也能抽出点时间,回家探探亲,但是他却没有。
所以管仲的意思是:不要刻意的强调他工作多么忙,探亲需要的时间多么久,其实这都是为了掩盖此人严重目无尊长先辈的借口,在他活着的时候,不孝敬自己的老人和家长,他死的时候也会遭到这样的报应,不得善终的。
这样的人,超出了人之常情,也是不能亲近的。
齐桓公也认为管仲的对,本来还想在提提堂巫这个人选,一看管仲连着被否定了三个提名人选,而且的都有道理,于是便将询问堂巫的意见,生生的吞了下去,没有再什么,告辞回家了。
(3)活活被饿死的齐桓公
管仲于鲁僖公十五年死后,齐桓公十分的悲伤,想起了仲父的临终赠言,就在管仲下葬的墓前下决心,一定要按照管仲的意见办理,做一个好的君王,继续发挥齐国的霸主地位。
随后,便将这四位近臣全部罢免的官职,并驱逐出了自己的身边,真的开始做起了“远人,近君子”的好国王了。
可是——
时间没过半个月,齐桓公就受不了了。
为什么?
我们听听齐桓公的自己的感慨吧!齐桓公感叹的:
“没想到啊,赶跑了堂巫医生,我这两天浑身都不舒服,陈年老病都发了出来,龙马也都萎缩了。
赶跑了易牙,我现在是食不甘味,味同嚼蜡,整天窝窝头拌咸菜,你这样的生活,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吗!
还有,那个竖刁离开了,王宫内的秩序都乱套了,该发袜子的时候,发套,该发内衣的时候,却发皮鞋,都乱了。
公子开方啊,我的高级秘书长啊,你走了,现在都是我自己写文件,整理讲演稿,批示奏章,这不是要累死我老头子吗!
管仲这个老东西,当时给我讲的都是做圣人的道理,现在我明白了,我不是圣人,是一个孤独的普通老头,再,就是圣人,恐怕也达不到这个自律的标准吧!
赶快,下文书,让着四个人回来,继续任职,服侍本王”。
几天后,这四个人都回到了齐桓公的身边继续任职了。坏习惯一旦养成,很难改变,和自己的本性弱点作斗争,确实是十分艰苦的事情。
四个人回来了,果然就开始出事了。
尤其是易牙和竖刁。
一看齐桓公老了,而且还想把他们驱逐,要不是齐桓公的意志薄弱,扛不住艰苦奋斗的精神,他们恐怕就没有翻身的日子了,看来,还是要找一个靠山,立一个新的国王,才能继续的得宠。
易牙,不但烧的一好菜,而且伙子长的也很漂亮,通过竖刁的引荐,自然的就有了接触王宫后妃的方便条件了,一来二去,就受到了长卫姬(姐姐)的宠信,有了这个靠山,就等于有了革命的目标了,长卫姬的儿子是武孟,也是庶出儿子里面的老大,自然有和被立为太子的老二竞争了。
于是,长卫姬、易牙、竖刁勾结在一起,趁着一次齐桓公高兴,易牙拼了老命精心烹制了一桌子的精美食物,让竖刁安排进献给齐桓公,齐桓公年纪大了,就愿意听好话,吃点好东西,所以就很高兴,在酒桌上一激动,架不住长卫姬的润磨硬泡,就随口答应了立武孟为太子的话。
这可不是个事,这样的话随便,是要流血的,在哪个朝代都是这样。
齐桓公老糊涂了,竟然忘了当年雄主的那种缜密的思维,稀里糊涂的随口乱话,也就等于自己变相的杀死了自己的孩子,所以,人老了,该退休,就要退休。
齐桓公的这个举动,等于是告诉其他的孩子,只要你们现在孝顺,都有可能得到太子的位置。就像是现在的很多老人一样,到了年老了,就认为只要是谁在这个时候照顾自己好,就把遗产给谁的道理一样,完全了忘记了,整个家族走到现在,每一个成员所付出的艰辛。导致死后,自己的孩子们反目成仇,这样的事,层出不穷。
因此,有了这个先例,其他的孩子们也都开始争相向齐桓公献爱心,都提出要求当太子。
你,原本齐桓公已经立了太子,现在这样搞,这不是闹着玩吗,这个苦果,还是要由齐桓公自己吞下。
什么苦果?
五个孩子,加上太子,六个人,都回到了同一起跑线上了,于是都在扶持自己的党羽,积极的对齐桓公奉献孝顺的行动,你也前往王宫,我也前往王宫。你今天给爸爸送个水果,非要让爸爸亲自守着你吃几口,表示爱你;我明天给爸爸送两瓶啤酒,非要爸爸当面喝一杯,算是接受自己的敬献。一来二去,直到把齐桓公给造出病来了,于是,大家更积极了,甚至要把铺盖搬到王宫内陪着爸爸治病,这样一来,你盯着我,我盯着你,谁也不能行动,反而把齐桓公给架空了。
易牙和竖刁有工作上的先天优势,于是打着让齐桓公安心休息的口号,直接将齐桓公居住的宫门给封闭起来,谁也不让进了,并且为了避免公子们安插的宫女,出现性骚扰国王的情况,全部驱逐出养病的寝宫,让齐桓公享受最宁静的休养。
公子们一听,也好,这样谁的眼线都不能进入,我们要监视住王宫的动静。要进,就大家一起进,要不进,就都在外面守着。
这个局面挺好,但是,别将全部的宫女都赶跑,总要留一两个,给喂喂水,吃吃药,洗洗脸,擦擦澡吧!没有,一个也没留,就剩下一个生病的孤老头子,自己躺在齐国最美丽的高级红木大床上,盖着齐国最漂亮的金丝绸缎团龙被,住着最富丽堂皇的单人病房里,干熬!
每天,派一个宫女进去看看齐桓公病“养”的怎样了,好没好。
齐桓公挺着苍白的头,睁着昏花的眼睛,看到进来的宫女颤巍巍的问道:
“我渴了,也得不到水喝,饿了,也得不到饭吃,这是为什么?”
宫女看着可伶的国王,眼含着泪水,无奈的摇摇头,轻声的:“大王,你就好好养病吧,看你的抵抗力了,牛奶没有,面包也没有,现在易牙、堂巫、竖刁、公子开方已经分了齐国,包围了王宫,有十天都水泄不通了,现在只有他们的“爱心”在敬献大王了。”
齐桓公长叹一声:
“圣人的话真是对啊,现在死人是无知的,如果死人有知的话,我还有什么面目去地下与管仲见面啊!悔不听仲父的话啊!苍天啊!我堂堂的一代霸主,竟然会落得个饿死的下场,真是他妈的太无厘头了。”
宫女无奈的悄悄离开,出来时只好,大王很好,继续在努力的“养病”中。
鲁僖公十七年,公元前643年,冬,十月初七,齐桓公薨。
伟大齐桓公,春秋五霸的首位霸主,公子白,在饥寒交迫中,哀怨的灵魂,离开了伟大的齐国。
易牙和竖刁最先得到消息,马上利用自己的下内宠,杀死了那些不听话的内臣们,占领了王宫,并拥立了公子无诡为齐国的国君,消息从宫中穿出来后,太子一看大势已去,连忙逃奔到了宋国,去找当年爸爸和管仲托付的宋襄公了。
当年的十二月初八,无诡上位后,正式发布了齐桓公升天的讣告。但是谁也没有到王宫里为齐桓公收尸。
十二月十四日,在齐桓公死亡后六十七天后,直到尸臭熏天,蛆虫都爬出了齐桓公的寝宫门口的情况下,才将齐桓公正式的装入了棺椁里面。
齐国乱了。
齐国将要沿着与郑国衰落一样的痕迹,慢慢的开始陨落。
齐国将要被下一个霸主所替代,那就是晋国,但是在这个交替的短暂历史空档期间,还有一个努力的国家,在国君的领导下,企图代替齐国,成为新的中原诸侯霸主,但是并没有成功,具体的原因为何,让我们在看看这个努力的称霸国家和他的君王——宋国,宋襄公的故事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