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杀国君祭旗,宋襄立威 (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1年,春秋第八十二年)

A+A-

    宋襄公完全学会了齐桓公的法。

    要想获得霸主的地位,必须要获得诸侯国的支持;要获得诸侯国的支持,必须要统一思想;要统一思想,必须要经常召开国际会盟的大会。

    这个路子,原本一点也没有错误,人家齐桓公玩的顺风顺水,一派风生水起的样子,但是让宋襄公一组织,竟然完全变了味道。

    大国会盟,不怒自威。

    立威,是要靠实力和道德来树立,你看齐桓公召开会盟,对前来的国家礼貌相待,对没有来的国家,要么进行声讨,要么进行象征性质的征伐,点到而已,并不是靠杀戮。

    宋襄公就不同了。

    第一个不同是,根据宋襄公的计划,若想成为盟主,必须要得到诸侯国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大诸侯国的支持,但是齐桓公刚死,国际局势正在发生缓慢的微妙变化,那些诸侯大国还在观察过程中,宋襄公并没有声望或势力召集动大国,就应该慢慢的来,或者相互友好访问,或者与周王室建立良好关系,或者相互联络理想和文化,或者集合讨伐违反道德的敌人等等,慢慢的树立威信,总会有所收获的。

    但是宋襄公很着急,等不得了,因此就决定先从周围的国开始下,这就是基础不行了。

    第二个不同,就是宋襄公为了显示自己的军事实力,让周围的诸侯国害怕自己,竟然连续对意见不同的诸侯国进行征伐和杀戮的行动,企图显示自己宋国的强大,让国听命于自己,这就更是错误了。

    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年,春天三月,宋襄公抓走了滕国的国君,滕宣公:婴齐。

    宋襄公似乎想用实际行动告诉周边的国,不听话,就是这个下场,我抓谁,就抓谁,这一下子让周边的诸侯国都震惊了。

    当年的夏天六月,宋襄公召集曹国、邾国、鄫国,在曹国的“曹南”地区召开第一次,以宋国为首的“区域性国际和平会盟”会议。

    曹国很是反感,本来曹国和宋国关系就不太好,没想到老盟主刚死,宋襄公就急不可待的组织大家成立新的组织,上次跟着宋国前往齐国拥立太子,也完全是出于为老盟主办事而已,并非就明自己真心投靠了宋国,因此非常的不主动。宋襄公知道曹国的态度,但是为了能够顺利召开大会,还是强忍着怒火,以会议为重了。

    谁想到,会议召开的时候,只有宋国、邾国主动参加了,因为在曹国举行会议,曹国只能被动参加了,原本一个超型的国际会议,宋国都组织不起来,宋襄公大怒,认为自己的威风还是没有树立起来,继续杀吧!

    会议潦草的结束了,其实鄫国并非没有来,而是会议召开安排的时间太急,没有赶上正规的日程,迟到了。

    等鄫国国君鄫子,于六月二十一日赶到邾国的时候,会议已经结束了。于是,鄫子只能向邾国国君解释迟到的原因,既然已经来了,没赶上与宋国的会盟,就顺便与邾国国君在邾国结盟了。消息传到宋襄公那里,宋襄公大怒,这个鄫子,什么迟到,我看就是故意晚来破坏会议,现在又和邾国单独的结盟,想干什么,是不是邾国也想发展自己的实力,这样肯定不行。

    宋襄公马上强行命令邾国将鄫国国君鄫子扣留,并让邾国国君邾文公杀死鄫子,用来祭祀次雎地区(现在的山东临沂地区)的土地神,杀一个国的国君立威,用来震慑东边这些国们,谁不听话,就拿谁的国君祭祀上天使用。

    邾国也不敢不听,否则有灭国的危险,所以,鄫子就这样的光荣牺牲了,死在了祭台上。

    怎么,人家鄫子也是个国君,就是用正常的人祭祀,在当时也开始不提倡了,更何况是国君啊。

    宋襄公很狠,狠辣。

    司马子鱼非常不满意,劝阻宋襄公:

    “自古以来,六种牲畜都不能用来相互的祭祀,也就是,六畜的牛、马、羊、猪、犬、鸡这些牲畜,在祭祀他们的祖先的时候,即牛的祖先,或者马的祖先,或者羊的祖先等等,都不能用相同的牲畜进行祭祀,比如:祭祀马的祖先,不能用马,祭祀牛的祖先,不能用牛等以此类推,而且祭祀不能用大牲畜,更可况是用人呢?简直太荒唐了。

    这次祭祀本来就是为人的,祭祀土地神,河神等,都是以百姓为祭主的,你现在用人来祭祀,谁还敢享用?

    齐桓公当年保存了三个已经灭亡的国家,鲁国有庆父之难,二君被弑,国绝无嗣,齐桓存之;狄人攻邢,桓公筑城封之;狄人灭卫,桓公以楚丘存之。

    天下的诸侯都称赞他的仁义,所以都纷纷的归附。齐桓公就是这样做,还有很多人齐桓公的德薄。

    现在,宋国为了一次的盟会,就伤害了两个国家的国君,抓了一个,杀了一个。

    而且还杀人祭祀鬼神,这样想称霸诸侯不是很困难吗,能够善始善终就很不错了”。

    宋襄公连连摇头给大哥:

    “你还是太迂腐太善良了,对待这些不听话的国,就要用雷霆段,你等着瞧,我还要征伐曹国,我看出来了,他根本就不服我们宋国。”

    子鱼摇着头劝阻:

    “当年周文王听崇国国内道德混乱,于是就带兵征伐他,但是打了三十天崇国军队都不投降,就主动的退兵了,然后再继续努力的修行自己的德行,明教化,准备好了后,再次去征伐崇国,还是那个阵地,还是那帮人,这次崇国就投降了,为什么?

    我给你念一首诗经里面的话,出自诗经大雅思齐篇中:

    思齐大任,文王之母,思媚周姜,京室之妇。

    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惠于宗公,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这段诗经中的:“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就是讲了:君王能够示范于他的嫡妻,至于他的兄弟也是一样,以此来治理天下。所以现在来看,你的德行恐怕还有很大的欠缺,攻打别的国家,怎么能够达到你的目的呢?

    你现在不是要攻打曹国,而是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德行,有哪里做的不好,为何人家曹国不服你呢?想好了,没有欠缺,你在动兵吧!”

    你,这个子鱼的德行是不是很高,估计和管仲各有所长,但是人家管仲的话,齐桓公都很认真的听取并执行,可是子鱼的话,宋襄公根本不听,还埋怨哥哥啰哩啰嗦的瞎叨叨。

    宋襄公固执己见。

    鲁僖公十九年,公元前64年的秋天,宋襄公在抓了一个国君,杀了一个国君的前提下,又出兵征伐了曹国。这就等于是把自己宋国,放到沸水锅中煮的状态了。

    宋襄公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

    于是,那些其他的诸侯国开始防备宋国的野心,在陈国国君陈穆公的号召下,打出了“不忘当年齐桓公丰功伟绩,推行和平诸侯的精神,坚决继续贯彻诸侯以齐国为中心的会盟方针”的口号,召开自齐桓公逝世后的第一次“纪念性质”的会盟大会。

    以对抗宋国开始显现的野心。

    陈国的这个号召,立刻得到了中原诸侯国的响应,甚至于在郑国的引荐下,楚国也主动参加了这次的纪念会盟大会。自此,楚国终于在齐桓公死亡后,第一次参加了中原诸侯召开的国际会议,这个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

    鲁僖公十九年的冬天,在齐国的会议场所内:鲁国、陈国、蔡国、楚国、郑国及齐国首脑及政要参加会议,并正式的结盟,重新修订了和诸侯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跳跃。

    宋国,当然没有参加,被排斥在会盟外。

    但是,看看这次会议的参会国的级别,和宋国召开的半拉子的会盟,简直就不是一个重量级别的会议,宋襄公彻彻底底的走了一步臭棋。

    这让宋襄公很生气。

    宋襄公走了这样的一步臭棋,更可悲的是,宋襄公为了对抗这次会盟,竟然又连续的走出了第二步的臭棋。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