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 元咺告状(上)(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春秋第九十一年)

A+A-

    卫国,就好像是搅屎的棍子。自己是实力低下不,且非常爱惹事,搅合的诸侯之间的争斗。春秋初期“隐公时代”,卫国积极搀和郑国和宋国的事情,终于让两个国家成为了死敌,十几年期间打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宋国率先衰落了。

    到了这个时期,卫国又开始搀和鲁国和齐国的关系,挑拨地区性的拉帮结派,终于让鲁国和齐国产生纠纷,导致了鲁国引进楚国攻击宋、齐,使楚国重新进入中原争霸序列。

    这就是卫国再次发挥“搅屎棍子”的威力表现。

    幸好此时的晋文公登基,晋国出兵救宋抗楚,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新的诸侯争霸的场面。

    这这场乱局中,晋国开始运用的是“借道卫国,攻击曹国”的策略,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是楚国的盟国,而且都与晋国有仇。

    可是在晋国借道卫国去征伐曹国时,没有得到卫国的允许,晋国趁攻打了卫国,占领了五鹿。卫国的国君卫成公,又死气白咧的要和晋国合,当然不会得到已经取得胜利的晋文公同意,卫成公就离开了卫国首都,跑到了卫国的“襄牛”城邑,静观局面的变化。

    卫成公在卫国面临危局的时候,没有坚决的驻守在首都,抵抗外来的侵略和压迫,却悄悄的逃离了首都,这本身就是一种软弱的表现。此时离开了卫国的首都的卫成公,同时安排卫国的大臣元咺(n)辅佐自己的弟弟“武”,也就是卫叔武,暂时的代理卫成公,驻守在卫国首都代理执政。

    为了表示自己的忠诚,和国君对自己的信任。

    卫大臣元咺,就让自己的儿子元角,跟着卫成公一起出外避难,他在首都扶持卫叔武,儿子也算是送给国君的一个人质吧。元咺可谓是真心实意的辅佐卫国的忠臣。

    原本对卫国威胁最大的晋国,突然转向,并没有象预料的那样攻击卫国,而是和楚国的令尹子玉发生了碰撞。

    局势变化了,卫国转危为安。

    不久,晋国与楚国发生了“城濮之战”,楚国大败,暂时退出了中原地区的争霸行列。

    中原地区稳定下来了,在“襄牛”避难的卫成公,害怕继续被新大哥晋国追究责任,就跑到了楚国。而晋国的军队当时就在卫国周围与楚军刚打完“城濮之战”,得知这个消息后,晋军的位置太方便了,顺便就再次征伐卫国。

    上次,晋国征伐卫国是因为“不借道”,这是不提供方便,也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矛盾。这次,却不一样了,卫国国君潜逃到的楚国,是叛徒,是地区性质的政治事件,政治高度拔上来了。

    所以口号一定要变,晋文公的秘书班子,一夜就研究出方案了:很简单,宋国和卫国都是一脉传承的殷商后人,是传统的友好国家,这次楚国包围宋国,卫国竟然不出兵帮助,再次违背了“老殷商人”的救助义务和道义,而且还主动的逃跑到了楚国,投靠敌营,一个字:打!

    楚国已经战败了,没有力量再去帮助卫成公了,也不敢收留他了,卫成公转了一圈,知道自己判断失误,也只能再次的跑到了陈国,等候局面的变化。

    “践土之盟”正式召开了,中原的各路诸侯纷纷应约参加,卫国自然不能落下。此时,在卫国首都暂时代国君执政的卫叔武,也接到了开会的通知。于是,卫叔武代表卫国参加了晋国召开的“践土之盟”,这就是为什么在“践土之盟”中,其他国家都是国君参加,而卫国是“摄政卫叔武”参加。

    这个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非常正常的政治活动,但是对于流亡在外的卫成公来,却多了几分的猜忌。搞政治,就是这样,一旦有了猜忌,就会有进谗言的人。

    “屎盆子”就扣在了元咺头上。

    因此,有人诬陷元咺想要扶立成公的弟弟卫叔武为君,当国君的就怕这个,尤其是在外面流亡的国君,更是神经过敏。卫成公马上就信以为真,一生气,便杀了跟随他逃亡的元咺之子元角。

    元咺太冤枉了,儿子就这样不明不白的死了。

    但是,元咺以坚强的政治觉悟,并没有因为儿子被卫成公杀掉而怨恨国君。也没有去分辨和理,或者干脆“撂挑子”不干了。元咺继续忠实的履行着当年卫成公出逃时对自己的安排,继续辅佐着卫叔武,顺利的开完“践土大会”,回到卫国后继续辅佐摄政治理国家。

    鲁僖公二十八年,六月,晋文公终于在元咺和卫叔武的努力工作下,同意摈弃前嫌,恢复卫成公的君位,让卫成公回国,继续担任自己的卫国国君。

    这是个好事,也让流亡在外的卫成公长出一口气。

    卫成公此时也感到自己的行为确实太轻率了,首先,不能在国家面临危难的时候,甩下乱摊子和老百姓,出去避难;其次,不应该在楚国被击败后,再逃亡楚国,让自己成了“卖国贼”的嘴脸;第三,知道卫叔武积极的参加中原诸侯会盟活动后,听信谗言,杀死元咺的儿子元角,成了稀里糊涂的昏君。

    卫成公并不知道,此时的卫国人民是否还拥戴自己,这可是回国重新执政的前提,否则,就是回去找死。

    于是,卫成公就先派了宁武子,先期回国和老百姓们在卫国的宛濮地区签署了盟约,发誓:

    “上天降祸给卫国,导致君臣不和,所以才有了这样的局面和忧虑,现在上天保佑我们了,晋侯让我们放弃成见,相互信任,国君已经知道了,如果没有留守的人,没有跟随者国君流亡人,谁来保护卫国的社稷,谁来保护国君的安全?因此,今天我们要再次发下誓言:

    从今以后,跟随者国君在外面流亡的大臣,不能因为自己保护了国君,就依仗自己的功劳,那些留守在国都的大臣们,也不必害怕别人谗言而引来罪过。我们是坚强团结的一家人,一个血脉,一个国家,和平万岁!”

    所以,卫国人都很激动,眼泪哗哗的流,再不去三心二意了,发誓同意国君回来,谁要是不守盟约,谁就是狗。

    古时候的人盟誓,是非常重视的,一旦发誓,一般都会遵守,这就是古朴民风流传下来的精华,似乎这种盟誓,在孩中还能流行,但是在现代的政治家中,基本上就是一文不值了。所以,千万不要以现在的观点,去看古代人的行为。

    这件事情原本是一件大好事,但是事情随着发展,开始慢慢的变味,发酵,接连出现了几个情况:

    第一个,突然袭击,先期入城——

    卫成公并没有按照事先的约定时间,按部就班的回卫国的都城,来接受卫国都城人民已经准备好的各种招待仪式。而是派宁武子在约定好的归国期限之前,突然先走,然后卫成公再跟着出发,突然袭击。

    宁武子突然到了卫国的都城城门,驻守城门的守卫司令员长牂(zng),以为宁武子是卫成公事先派来的先期使者,提前来准备首长进入国都后的具体工作,便带着宁武子,和他一起乘着马车进入城内,前往宫殿接头。

    这是正常的工作程序,可是里面有个致命的问题。

    长牂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他是把守城门的司令员,没想到他刚和宁武子离开之后,紧接着,卫成公在城外得知这个情况后,知道了他们已经离开了城门,就马上来到的城门,一下子就接收了卫国都城的城门,突然袭击成功。

    这个动作,估计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了吧。

    第二个,暗杀摄政,全面接权——

    卫成公占领城门后,接着派出了两个先锋突击队:公子歂(n)犬和华仲,两人带队先行,自己后续跟后,前往卫国的王宫。此时,前面到了的宁武子和长牂,已经将消息传递进了卫国王宫,此时卫叔武正在洗头,听自己的哥哥要回来了,心中十分的高兴,来不及整理头发,就用握着未干的长发跑出王宫,准备来迎接自己哥哥卫成公。

    没想到,万万没想到。

    此时,卫成公的先锋歂犬,也赶到了王宫外面,见到捧着湿漉漉头发的卫叔武,什么话也没,张弓搭箭“嗖——”的一箭,直接将卫叔武给射死了,然后扔下弓箭就跑了。

    后面跟来的文成公看到这个情况后,连忙跑上台阶,抱起弟弟卫叔武的头,枕在自己的大腿上,嚎啕大哭起来了。因为,他看着卫叔武连头发都来不及擦干,就快乐的跑出来迎接哥哥回来的卫叔武,确实是没有祸心,应该是无辜的,是被冤枉的。

    歂犬,被卫成公马上派人追杀了。

    到底是因为卫成公后悔了,还是为了给弟弟报仇,还是灭口,你自己想想吧,政治就是这样的残酷,没有人性。

    大臣元咺一看不好,儿子已经死了,卫叔武也死了,自己的下场怎样,还不好,快跑吧,就逃出了卫国。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