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鲁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 春秋第一百一十七年)

A+A-

    继续回到楚庄王登基的第二年:

    鲁文公十六年公元前6年春秋第一百一十二年

    楚庄王继位不到七、八个月的时候,鲁文公十六年,六月,初八,晋国征服了楚国在中原的弟蔡国,接着就是晋国搞的“新城之盟”,再次夺去了楚国对中原诸侯的统领地位。

    这整个过程的运作者是晋国的名相:赵盾。

    楚庄王,刚刚继位,就连续遇到了国内和国外的两种压力,面对自己还是一个青年的楚庄王,如何区分楚国国内目前政坛上的情况,需要政治智慧,尤其是在敌我不明,亲疏不分的情况下;如何巩固自己的地位?如何处理以后楚国的发展方向?可谓是局势不明。

    于是,这个楚庄王,完全变成了另外一副样子,成为了傻子。

    根据史记记载,楚庄王登基后三年,不做出一个号令,整日田猎饮酒,不理政务,朝中之事交由成嘉、斗般、斗椒等若敖氏一族代理,还在宫门口挂起块大牌,上边写着:

    “进谏者,杀毋赦”。

    很多楚国的臣子,看到目前的国家状况都很心焦,前后有数百人进谏,但被诛杀了,也有近百人。

    有个楚庄王自己提升上来的贤臣伍举(伍子胥的爷爷),实在是忍不住了,就来到王宫,此时楚庄王正哼哼着淫荡的曲,左抱着莲花(郑姬),右拥着牡丹(越女),坐在钟鼓之间,一幅流氓的样子,斜着眼看着进来的伍举。

    伍举很聪明,懂得迂回战术,直接进谏肯定是不行,于是就诚恳的对楚庄王:

    “大王,臣下愚钝,有个人给臣下射了一个谜语,我想了很久都没猜出来,所以前来请大王帮助给猜谜?”

    年轻的楚庄王一听来了情绪,就问伍举什么谜面。

    伍举:“有个大鸟在高岗,三年不飞也不鸣,请问,这到底是个什么鸟?”

    楚庄王,直愣愣的看着伍举,心里翻江倒海,但是又不能太过于激动,这毕竟是自己提拔的人,前一阵子那些借着“杀进谏”的借口所杀的,都是需要政治洗牌被清除的人,这个伍举,可是自己的亲信,当然不能杀了。

    楚庄王平静的:

    “你这个谜语,只有上句,没有下句,当然不好猜,我再送给你下句:此鸟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你这是什么鸟?”

    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成语出处。

    伍举一听,非常振奋,知道楚庄王的难处,在用隐语和自己交流,于是就跟着:

    “若此鸟不飞不鸣,恐被拿着弓箭的猎人所图谋,弓弦一响,弓箭突然射出,若此鸟被突然袭击,怎么能冲天而惊人啊!”

    楚庄王看着伍举:“你选退下,我知道了。”

    所以,后来的许多人将这个历史发展的过程给忽略了,单纯拿出楚庄王傻乎乎的吃喝玩乐了三年,然后就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了,这似乎很唐突,好像是这个楚庄王本来是个傻子,似乎突然被什么感动了,或者是打雷电击了,才发生了这样大的转变,这是没有仔细研究当时楚庄王所处的险恶环境的械观点。

    所以,伍举明白了楚庄王的意思,悄悄的退下,如果环境不险恶,作为国君的楚庄王和大臣伍举,何必采取这样的交流方式,因此,伍举从此再也不去进谏楚庄王了,他已经得到了答案,现在我们也许能够得到答案了。

    不错,之后楚庄王在大臣苏从的再次进谏下,开始出山,一鸣惊人。我估计,现在人们似乎为了体现楚庄王的伟大,很少去分析当时楚庄王为何“三年不鸣”的原因,尽是推脱到好色淫荡的本性上,这样就能衬托出之后,楚庄王“一鸣惊人”的惊人之处了,这也算是文学家的一种比喻吧。

    其实,楚庄王当时不是三年不鸣,而是三年不能鸣,无法鸣,或者没有势力鸣,因此在蛰伏着罢了,等到三年后,楚庄王渐渐的能够控制了政坛局势后,才开始一飞冲天。

    其实,楚庄王再给伍举猜谜的时候,楚庄王已经准备要一飞冲天了,伍举当然知道了。

    伍举之所以用这样的方式来提醒楚王,当然也是忌惮朝廷中耳目众多的原因,有粗心人,就有细心人,这个细心人就是大臣苏从。

    苏从听了伍举猜谜的笑话后,心中也在暗暗的猜测,知道这个楚庄王不是个池中之物,所以才这样的答复了伍举,恐怕是近期要动作了,于是也在等待着楚庄王“一飞冲天”的时候,

    过了几个月,楚庄王依然故我,既不“鸣“,也不“飞“,照旧钟情声色犬马。

    为什么,楚庄王此时也在等待,等待着想苏从这样的大臣的表态。

    大夫苏从终于忍受不住了,便来见庄王。

    他才进宫门,便大哭起来。

    楚庄王:“先生,为什么事这么伤心啊?“

    苏从回答道:“我为自己就要死了伤心,还为楚国即将灭亡伤心。“

    楚庄王装作十分吃惊的样子,便问:“你活得好好的,怎么能死呢?楚国这样的兴旺,又怎么能灭亡呢?“

    苏从:“您整天观赏歌舞,游玩打猎,不管朝政,楚国的灭亡不是在眼前了吗?我这次来劝告您,您肯定要杀死我,这就是我将要死了。“

    楚庄王听完大怒,斥责苏从:

    “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

    苏从十分痛切地:

    “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

    楚庄王看着苏从,沉默了很长的时间,全面的再次分析了苏从此话的真假,打定主意后,忽然站起来,动情地:

    “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的办,我等的就是你的态度,现在好了。“

    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楚庄王开启霸业自此始。

    因此,如果光看后面的故事的结尾,就会感到这个楚庄王哥,似乎的神灵附体,本来就是流氓,突然被伍举和苏从的一番教育,马上伟大的灵魂附体,转眼间就变成了好人,这可能吗?如果可能,那孔夫子很定不是最伟大的教育家,要让位给伍举和苏从二位了,历史很多资料是隐藏起来的,要用科学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才能搞明白事情的真伪。

    这就是楚庄王很有名的: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或者:一飞冲天,的成语的来源之处。

    既然,楚庄王要开始惊人了,就顺便简单的,楚庄王做了这个决定后的第一个动作吧。

    也算是第一飞吧:

    楚庄王三年(鲁文公十六年,前6年)。

    楚国发生大饥荒,这是对于楚庄王开始起飞的第一次重要的考验。

    祸不单行,每逢灾荒,总是连着战祸,这是历史经验。

    楚国的弟巴国东部的山戎族,也是遭遇灾祸,他们生产力更是底下,也没有其他的救援帮助的活动,为了生存,山戎族只能采取抢劫的方式,于是就趁袭扰楚国西南边境,一直打到阜山(今湖北房县一带)。

    楚国组织防御,派部队在大林一带布防。

    没想到,山戎族的叛乱就像是星星之火,带动了东方的夷、越之族也趁作乱,终于叛乱开始燎原了,他们派兵入侵楚国的东南边境,攻占了阳丘,直接威胁訾枝(今湖北钟祥一带),形成了燎原蔓延之势。

    不但如此,原先一直臣服于楚国的庸国,也发动各蛮族部落造反,而前不久才被楚国征服的麇国人和百濮人,也带领各夷族部落在选地集结,准备进攻郢都。

    一团乱局,这真是火烧眉毛了。

    楚庄王此时难以应付这个局面,就想把楚国的首都,迁到阪高去,避开动乱的中心。

    大臣蒍贾(后来孙叔敖的父亲,也是当年鲁僖公二十六期间劝阻子玉不要打城濮之战的那个人,当年他很),就给楚庄王分析了当时局势,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蒍贾:

    “不能迁都,这可是大事,因为我们可以迁都,敌人也可以跟过去,这只是权宜之计,重要的是如何打击敌人,我认为,所有的叛乱者都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庸国这一股反叛力量,只要是集中兵力,打击这一股,胜利了,其他的都是癣疥之患罢了。

    尤其是跟着庸国的那个麇国人和百濮人,以为我们出国遭到了饥荒不能出兵,所以也跟着打起哄,只要是我们出兵,他们肯定因为害怕而撤兵。”

    这个分析很透彻,让楚庄王坚定了信心,果然,当楚国出兵的消息传开后,百濮撤兵回家了,这不是跟着瞎起哄吗。

    现在,战争目标明确了,楚庄王亲政的当务之急,就是首先攻伐反叛的庸国。

    楚庄王三年(前6年),楚庄王撇开令尹斗般,亲自乘坐战车到抗击庸国的前线,与前方部队会师,亲自指挥,亲自部署,楚王督战。其实,这场战斗的开局并非顺利,楚庄王就接受了师叔的建议,采用了先王蚡冒的骄敌之策,连续交战七次,连续七次假装战败,导致没有文化的庸国人,完全被胜利冲昏了头脑,开始放松起来了。此时楚庄王召集将士们突然猛攻庸国,并将楚军分为两队:子越从石溪出兵,子贝从仞地出兵,并联络秦国、巴国及蛮族部落合攻敌人。

    不久,庸国不支,宣告灭亡,楚庄王取得了亲政以来的第一场胜仗。

    终于实现了“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诺言。

    楚庄王平乱、灭庸后,楚国的统治趋于稳定,然后就产生北上图霸之志。开始了在这个时代的伟大征程。

    以上都是发生在鲁文公末期的故事,进入到鲁宣公的时代,故事就更精彩了。

    我们也终于回到了这是时代。请看下回“问鼎中原”。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