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止戈为武”的楚庄王 (鲁宣公十二年,前597年,春秋第一百二十六年)
这次的“邲之战”,是楚国进军中原以来的空前大胜仗。
楚庄王完成了楚武王、楚文王、楚成王、楚穆王前辈们,所没有完成的,以及期待已久的一次巨大的胜利;
当然,这也就是楚庄王称霸的巅峰之作。
此时,楚庄王真可谓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最贴切的印证,楚国上下,意气风发,尤其是那个意外引发这场战斗决战的楚军大将潘党,更是神气活现,他真的没有想到,自己的惊慌失措,竟然引发了一场胜利的大决战,幸亏楚国胜了,如果楚国败了,估计自己的这条命也就算是交代了,生死荣辱一瞬间。
幸福来得太突然,也太刺激了,潘党,激动的都哭了。
于是,他再次的向楚庄王建议:
“大王陛下,你这次领导我们取得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胜利,为何不修建一座彰显大王武功的纪念碑,收集晋军的尸体建造一座京观,我听只要是战胜了敌人后,一定要修这样的纪念碑来警示和昭告后代子孙,也让后代不忘我们大王的的功劳。”
什么是“京观”?
其实就是古代为炫耀武功,聚集敌尸,封土而成的高冢。
到了后来,更多是将敌人的头颅聚集到一起,修筑成各种形状的墓冢,以示彰显武功的意思。听起来很残酷,其实这也是处理敌军尸体,打扫战场的一种方式,在当年那种巨大数量的死亡状态下,如果不是暴尸荒野的话,就必须集体埋葬,胜利者不会为每一个敌人挖坑筑坟的,这种集体的埋葬后,再加上胜利者的标志,就是京观了。
楚庄王非常谦虚的:
“潘党你的这些东西,都不是你这个水平应该知道的东西,光知道耀武扬威,这是不行的,今天我就给你上上课,也让你知道什么是文化?”
先从文字上来,“武”字,就是“止”字和“戈”字合起来称为“武”,停止使用武器,以德服人,才是最高尚的武,而不是动用武器,进行杀戮。
当年周武王灭掉商朝时,在诗经周颂,时迈中:
载戢干戈,载櫜弓矢。
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
意思就是:把干戈来收藏,把弓箭装在囊。谋求治国的美德,施美德于天下四方,周王就能永远保有这天下。
诗经,周颂,武中:
於皇武王!无竞维烈。
允文文王,克开厥后。
嗣武受之,胜殷遏刘,耆定尔功。
最后一句:耆定尔功。就是:在周武王为周代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最高的功勋情况下,奠定了您不朽的伟绩丰功!
诗经,周颂赉中还:
文王既勤止,我应受之。
敷时绎思,我徂维求定。
时周之命,於绎思。
意思就是指:文王创业多勤劳,我当继承治国道。扩展基业永不停,矢志不移谋安定。周邦承受上天命,继承伟业永不停!
诗经,周颂桓
绥万邦,(安抚天下诸侯国)
屡丰年。(连年丰收好景象)
天命匪解,(上天不懈怀周邦)
桓桓武王。(威武神勇是武王)
保有厥士,(保有原来的国土)
于以四方,(拥有天下遍四方)
克定厥家。(真正奠定周家邦)
於昭于天,(功德辉煌耀上天)
皇以间之。(取代腐朽的殷商)
中的“绥万邦,屡丰年。”就是安定万邦诸侯,才能连连获得丰收年景的意思。
怎么样,潘党,你听明白没有?
上面了这么一大通的道理,就是告诉你,所谓的“武”,应该是禁止暴力,消弭兵争,保持强大,巩固基业,安定民心,和睦国家,财物丰沛,目的就是让后代子孙不要忘了诗经告诉我们的道理。
今天,我已经让二个国家的将士,暴露在疆土的征战中(围郑、攻晋),这就是暴虐啊!使用兵力来威慑和镇压诸侯,战争就永远无法消除,象我这样即强暴,又没有消除战争,怎能永久的保持强大。
要知道,晋国只是战败了,还是存在的,我们怎么能够楚国的基业已经牢固了,整个的过程中,违背人民愿望和希望的事情还有很多啊!革命路上不能停歇啊!人民怎样安定?
我如果没有德行而强行的与诸侯争高低的话,怎么才能使人民得到和睦?用别人的危难,来作为安顿我们自己的好处,用打败了晋国,来作为自己的荣誉,这样不可能得到丰厚的财物啊!
潘党啊,这就是所谓的“武”字,有七种品德,需要我们遵守,但是,我一样也不占,还能用什么来昭示子孙后代。
潘党听的满头大汗,也是一头雾水,心里佩服大王的文化水平真高。
楚庄王接着:
“不过,你的建议也有些道理,京观就不建设了,但是我们可以给我们的先王建造一座神庙,把这些事情告诉先王,也算是一种告慰吧。”
于是,楚军在黄河边就建造了神庙,告诉了这次战争成功的事情,后返回了楚国。
邲之战,是晋国的荀林父和楚国的楚庄王之间,进行的一起决战。
从地位上来,是臣子和君王的决战,楚君晋臣。
从当时的国际政治局势上来,则是老霸主和新霸主之间的决斗。晋国能人太多,结果指挥不统一,晋国的实力应该是略强于楚国,但是却失败了,损失惨重姑且不,这次的战局结果和以前的“城濮之战”有很大的类似之处。
城濮之战,晋国战胜了楚军,时晋国的国君晋文公和楚国令尹子玉之间的战斗,也是臣子和君王的决战,只不过是颠倒了过来,晋君楚臣。
所以,城濮之战让原来楚国已经开创了中原的大好局面,一下子就丧失了,中原那些原本已经倒向楚国的诸侯们,再次的围绕在了晋国晋文公的身边,直到晋文公死后的第三代国君,楚国才在楚庄王的努力下,打胜了这一战。
这样一来。
郑国、陈国自然就又成为了楚国的附庸国,让楚国在进军中原的途中,很坚实的打下了两只楔子。
这个布局的损失,对于晋国来简直是太大了,这就需要后续的晋国付出很多努力,才能扭转的局面。因此,作为晋军的主帅荀林父非常明白这个道理。
自古以来,败军之帅,就要有所惩罚,尤其是在那个非常直接的年代里面。
晋国和楚国,同样有着严厉的军法制度。
这年的秋天,晋军的残兵败将,退回到了晋国之后,荀林父就要求晋国的国君晋景公,以“败军之帅”的理由处死自己,其实,这也是个并非不合情理的要求,于是晋景公就准备答应荀林父的要求。
这件事情最终被晋国的士会制止了,士会当然知道荀林父的作用,也知道这次战争之所以失败的来龙去脉,有很大的原因并不在荀林父的身上,因此就对晋景公:
“大王啊,不能处死荀林父。
当年,我们‘城濮之战’的胜利时,晋军在楚军大营中,连续吃了三天的楚军逃跑时遗留的军粮,我们的国君晋文公仍然面有忧色,不太高兴,为什么?
左右的大臣都在猜疑,大王有了这样的胜利和喜事,还在忧虑着什么?
晋文公:‘楚国的令尹子玉仍然活着,只要是他活着,我们晋国就不能消除忧虑,虽然这一仗我们胜利了,但是后面还不知道会怎样呢。被困扰的野兽都还困兽犹斗,更何况一个大国的宰相呢?’
后来,等到楚国因为战败而杀了令尹子玉后,晋文公才高兴的喜形于色,而且高兴的:
“楚国没有人再能害我们晋国了。
这就是我们晋国为什么之后,再次的战胜楚国,而楚国一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楚国整整两代人,都不能振兴和我们竞争,就是因为人材难得啊!
这次我们晋国的失败,可能是老天爷在警告我们太骄傲了,如果大王再杀了主帅荀林父,这既是变相的增加楚国的胜利,这样一来,恐怕晋国和当年的楚国一样,也会落入了长期不能振兴的局面了,因为我们错杀了人材。
荀林父侍奉国君非常的勤勉,前进的时候,总是考虑怎样的给国家尽自己的忠诚之心;在撤退的时候,有总是在思考自己的过错,这才是社稷和国家的忠诚卫士,大王怎么能够杀掉他呢?
再俗话:胜败乃兵家常事也!
这次的失败,对于我们来,就好像是经常发生的日食和月食,又怎么能够损害到日月的光明。
慎思啊——,大王——。”
晋景公让荀林父重新官复原职了。
这次晋国“邲之战”的失败到底出在谁身上?谁才是应该承担责任的人?
当然是先穀了。
其实,先穀也知道自己惹了大祸。
于是,在晋军兵败后,他并没有直接败退回到晋国,就是受到处分,而是跑到了卫国的“清丘”,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省濮阳县东南七十里的位置,想办一点事情,立一点功劳,然后再返回晋国,这样也可以折抵自己的罪过。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