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楚庄王的如意算盘 (鲁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 春秋第一百二十九年)

A+A-

    鲁宣公十三年,冬天,晋国为了惩罚卫国不遵守“清丘之盟”,不配合宋国征伐陈国的军事行动。就派人前往卫国问罪,让卫国找出罪魁祸首,否则晋国将正式的出兵征伐卫国。

    卫国一看真害怕了,他一个的卫国,怎么能够打过晋国大哥,于是就马上承认错误,要求谅解,但是晋国使者就是不答应,还赖着不走,一定要有个结果不行。

    卫国一看真没有办法了,总要对晋国有个交代,于是,之前不主张出兵伐陈,并且主动带兵救陈的大臣孔达:

    “如果能够对国家有利,请各位同事们拿我来作为祸首,以作为给晋国的解释吧!罪过都是我造成的啊!我是执政大臣,就要面对大国的责备,难道还能吧这个罪过转嫁给别人吗!我很愿意为此而死!”

    完,回家整理了后事后,在鲁宣公十四年刚开春,孔达就上吊自杀了,真是可惜,他本是无罪的人,但是为了祖国,竟然自愿牺牲了生命。

    卫国人等的就是这一天,焦躁的心情,终于因为孔达的上吊而舒缓了,于是,卫国赶快向晋国解释,这次卫国救陈都是孔达自己的擅自行动,不是国君的意图,这个借口就是借着孔达的人头买一个平安并避免遭到晋国的征伐。

    不仅如此,卫国为了加强戏剧效果,还主动向其他的诸侯各国通告:

    “很不幸,我们国君有不贤良的大臣孔达,在我们国家和大国晋国之间制造仇怨,他已经服罪自杀了,现在,谨此向各位通告。”

    实话,如果卫国仅是为了避免晋国的征伐,而让孔达自杀了,也算是让他为国尽忠了,谁知道,卫国还以罪犯的身份在诸侯们通告,就有些不地道了,实在是对不起孔达的死。

    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卫国的老百姓很生气这个事情,认为这件事情上,孔达还是有功劳的,所以就帮助他的儿子娶了老婆,算是对孔达家族后嗣延续的一种认可,然后又让他承袭了父亲孔达的职位,算是对他父亲功劳的认可。只有卫国的国君,厚着脸皮装糊涂。

    还是回到正题上。

    前面了,此时楚国要想最终的和晋国决战争霸,必须取得当前尚在局外的两个重要国家的认可,那就是:齐国和鲁国。

    其中,鲁国和楚国一直保持着正常的外交关系,但是齐国却和楚国关系并不密切。

    去年,在鲁宣公十三年的春天,齐国征伐了莒国,就是因为莒国依仗着与晋国的同盟关系,而不尊敬齐国,受到了齐国的征伐,齐国和晋国总是不阴不阳,若即若离的关系。现在晋国实力大损的情况下,这就是个会,楚国如果能够在遥远的北方,在晋国的侧后方,打下一个联盟的楔子,简直是太舒服了,这就是楚庄王的政治构想,因此,在这个混乱的国际局势下——

    楚庄王这个睿智的政治家,赶快的派出使者,分别前往晋国和齐国,进行联络沟通。

    对于前往晋国的使者,其实就是一种“示好”的表态,告诉两国不要再打仗了,要和平共处,当然也算是派出了所谓的“军事观察联络员”的意思吧。这个任务给了公子冯,楚国前往晋国是要经过郑国的。因此,楚庄王让公子冯不要向郑国“借道”,直接穿越郑国前往晋国。

    派往齐国的使者,可是担负着建立楚国和齐国友好关系的重担。

    这个重担就派给了大臣申舟。

    从楚国前往齐国,必须要经过宋国的境地,但是楚庄王却吩咐申舟路过宋国时,也不要向宋国正式发送“借道”的公文,径直穿过前往齐国即可。

    这可是个“一石二鸟”的计划啊!

    什么是“借道”?

    按照当时“春秋时期”的周礼的礼制规定,诸侯国之间如果存在着:相互借用经过对方的国境领土前往第三方时,都要正式的向经过的诸侯国,发出正式的通知,这就是“借道”的意思。

    比如:前面讲到的“假途灭虢”的成语,就是晋国事先贿赂了虞国,征得虞国的同意后,晋军才“借道”穿过虞国,去征伐虢国,只不过回来的时候,晋国翻脸了灭了虞国,因此“借道”,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常态性国际事务工作。这就好像是现在的飞,要经过别国的领空航行,要事先打个报告的意思一样,否则,真给你揍下来,你也没有办法。

    但是,如果不正式的“借道”而穿越人家的国境。

    “军队经过”不借道,就是入侵;“使者经过”不借道,就是明把被经过诸侯国的土地,已经视为是自己管辖的土地了,这是严重的外交事件。

    这回明白了“借道”的意思了吧。

    再看看楚庄王的布局:

    第一,同样都是:不提出“借道”的策略,但是公子冯经过的是郑国,是楚国绝对的弟国家,借不借道,只不过就是一种形式而已,况且楚国已经把郑国当成是自己的所管辖的属国了,肯定非常的安全;而宋国,可是楚国的敌对国家,两国正在互掐过程中,申舟不提出借道,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第二,同样都是使者,楚国派出经过宋国的大臣申舟,可是当年宋国投降楚国时,逼迫宋昭公在“孟诸”陪着楚君打猎的那个楚国的监督大夫,当时因为宋昭公早上迟到了后,申舟亲自依军法,狠狠的鞭打了宋昭公的司,因此,是得罪了宋国的人啊(见鲁文公十年记载)。

    楚庄王,不让前往齐国的使者申舟向宋国借道,这就是存在很大的危险。

    正常情况来,基本上就是扣留经过的使者,双方进行外交互换,如果这样,楚国就可以同样都是“借道”,人家郑国就很礼貌,而宋国就很恶劣,而且完全可以制造宋国擅自扣留“楚国和平使者”,以及“破坏和阻止楚国与齐国建立有好外交关系”的罪名,让齐国对宋国产生不满,从而将齐国拖到自己的阵营中,这是一石二鸟的“妙棋”。

    楚庄王可谓聪明的很。

    但是,往往下棋的时候,并非是自己和自己下,而是和别人下,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情,就难以控制了。

    申舟,是直接要参与这个事件的当事人,当然考虑问题的角度,不会像楚庄王那样的乐观,申舟首先考虑的就是自己的人身安全,而并非是单纯的“扣留”那么简单,于是就对楚庄王:

    “大王,郑国是明白人,所以前往晋国出使的人,不会有什么伤害,但是宋国很凶恶,我这次前往恐怕必然会死亡的。”

    楚庄王一听,哈哈大笑,看着申舟:

    “大夫,别担心,一切都在我的掌控中,宋国不会害你的,只不过扣押你几天而已,你放心,如果宋国真的敢杀你,我一定就征伐宋国。”

    申舟一听心里暗想:拉到吧——

    不过,既然大王这样了,自己不妨给孩子留条出路,以防万一,于是就在出发前,将自己的儿子申犀引荐给楚庄王,楚庄王自然明白申舟的意思,走下台阶,拍着申犀的肩膀,看着申舟:“申大夫,尽管放心,这个孩子我给你照顾好。”

    鲁宣公十四年,申舟准备好行李就就出发了。

    果然,不出所料,申舟在宋国真被“扣留”了。

    宋国的上卿华元对宋君:

    “楚国的使者,经过我们的国土,而不来向我们递交正式的外交“借道”换文,这就是把我们宋国,已经当成楚国的边邑城市了,这就是瞧不起我们,国家之间,瞧不起我们,就是要亡国的。

    杀了楚国的使者,楚国必然也会征伐我国,也是亡国,早晚都是亡国,不如杀了使者。”

    申舟还想争辩什么,但是被刀斧推出,咔嚓,死了。

    消息传到了楚国,楚庄王当场就惊呆了。

    在都城郊外度假的楚庄王,愤怒的甩开衣袖,来不及穿鞋就光着脚往堂外走,侍从人员拿着鞋子,跟在后面一直追到路寝寝宫外的庭院,才服侍楚庄王穿上鞋;楚庄王继续往外走,走到了门外,侍从才给楚庄王挂上腰间的剑;楚庄王继续往大街上走,等车驾赶到了大街上的集市才赶上楚王,然后匆匆的返回了楚王宫。

    九月份,楚国发兵征伐宋国,并包围的宋国的首都。

    这场包围战,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春天,夏五月,长达八个月的围困,堪称现代的“列宁格勒围困战”。

    宋国也是急眼了,没办法,生死存亡之战,硬顶吧,于是在对抗楚国的同时,派出了大臣乐婴齐到晋国找大哥求救。

    楚国和宋国的开战,预示着新一轮的中原争霸又开始了,楚庄王并没有留给晋国太多的喘息时间。

    宋国和晋国必须应战。

    先看看宋国的艰苦卓绝的反包围斗争中“鞭长莫及,高下在心”吧。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