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鞭长莫及 高下在心(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春秋第一百二十九年)
成语“鞭长莫及”的原意是: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典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宋人使乐婴齐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曰:“不可。古人有言曰:‘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
这一段,就是讲宋国这次被楚国包围后,派人前往晋国求救的故事。
接到宋国求救信号后,最开始的时候,晋国国君晋景公准备要派兵救宋,但是高级辩论家大夫伯宗了:
“大王,我们不能出兵,古人有话:‘鞭子虽然长,不能打到马肚于上。’现在楚国强盛,正受到上天保佑,我们不能和楚相争。
晋国虽然很强大,可是能违反天意吗?
俗话:‘高高低低,都在心里’,江河湖泊中,容纳有污泥浊水,山林草丛中,暗藏有毒虫猛兽,洁白的美玉中,隐藏有斑痕,晋国忍受一点耻辱,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您还是忍一忍吧。”
这段话里面除了“鞭长莫及”的成语之外,还有一个“高下在心”的成语,就是出自“高高低低,都在心里”的这句话上,其实也就是“心中有数”的意思。
晋景公一听伯宗的很有道理,这真是远水解不了近渴,但虽然,晋国的兵是不能派了,但是毕竟宋国是自己的盟国,按照盟约,也应该进行救助,晋国总是要做出一番意思表示的,否则就太不够意思了。
晋景公思来想去,就采取了“饮鸩止渴”的一种方法,坚决不能让宋国丧失战斗的决心,一定抵抗下去,或许能有转,因此,晋国就派大夫解杨到宋国去,叫宋国不要投降,忽悠宋国:
“晋国的精锐部队已经在援助的路上了,很快就要到达了,坚持到底,就是胜利,革命就会成功。”
其实,那里有什么增援部队,晋国这纯粹是精神疗法。
这也明晋国此时的实力确实大不如前了,在这样的紧要关头,竟然采用这种“不得已、而为之”的下策,也很是悲哀和无奈,昔日晋文公那种雄霸江湖的威风,一去不复返了。
晋国的解杨,匆匆的赶路,风餐露宿,一路奔波,但是在路过郑国的时候,被郑国俘虏了。
郑国和楚国此时是铁哥们,不用,解杨马上被押送给的楚国的楚军大本营,楚庄王马上连夜审讯,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就又耍起了聪明。
这个楚庄王也真是有意思,第一次刷聪明了,他把自己大臣申舟的性命给玩死了,这次又是灵光一现,马上就给解杨很多的财物,让他到宋国的都城城下去告诉宋国:
不要让宋国抵抗了,晋国没有援军来支援。
解杨当然不答应了,但是楚王再三的要求,解杨心里一想,也行,要不自己无论如何是到不了宋国都城了,便答应了楚国的要求。
楚军带着解杨,开着攻城使用的楼车,来到了宋国的都城地下,然后高喊,让宋国军事长官出来讲话。然后,解杨就登上的楼车,面对着宋国的城墙上的宋军士兵,准备喊话,因为那时候没有高音喇叭,只能靠嗓子喊。看到了宋军人聚集了很多以后,解杨就扯开大嗓子喊:
“各位宋军将士们,我是晋国派来的大夫解杨,受晋君的命令前来给你们传达信息,但是路过郑国的时候,被郑军和楚军抓住了。
因此,楚国让我来给你们喊话,所以我才能站在这里,请你们告诉宋国的国君,晋国的精锐部队已经开拔了,正在前往这里的路上,很快就要到达了,请你们一定要坚持守城,等待援军的到来,——”
此时,在解杨身边的楚军士兵一看不好,马上捂住解杨的嘴,拖拖拉拉的把他拉下了楼车,捆绑起来,送回了楚军大营。
宋军开始有些半信半疑,看到如此的场景,才知道解杨的是真话,本来以为是楚国的一场忽悠,反而在楚军的逼真的配合下,竟然变成了宋军的“强心剂”,守城的信心顿时高涨起来,城上一片欢呼的声音。
现场的那些捆绑解杨的楚军也不想想,他们的动作,不正好为解杨明了身份和事实吗,不如让解杨放开嗓子,然后再很礼貌的请他下去,这样或许给宋军带来疑惑。
楚庄王勃然大怒。
派人对解杨:“你既然已经答应了我,现场却又反悔了,这是为什么?并非我们楚国没有信誉,而是你不讲信誉,马上让他接受违反誓言的惩罚,杀头。”
解杨对使者:
“你们大王也不想想,作为国君能够制定正确的命令,就是义;臣子能够承担接受并完成君王的命令,就是信;如果以臣子的信来完成君王的义,就是利;
根据臣子的计谋而最终不失去“利”,才能保卫自己的社稷,这都是叫下臣们老百姓们遵守的道理。君王的命令,不能存在两种的信义,守信用的臣子,也不能遵守相互矛盾的命令,现在楚王用贿赂来迷惑臣下,让我去做不守信的事情,这本身就是楚王的糊涂。
臣下之所以答应了楚王,目的就是为了完成晋君的命令,即便是现在死了,但是我的使命完成了,这也是臣下的幸福,死了,也是楚王在成全下臣的名声,我们的国君有我这样守信的臣子,楚王又让我获得善终的名声,我还追求什么,快,快,快,砍头——。”
楚庄王听到了解杨的这一番辩解后,沉思了一会儿,叹了一口气:“放了解杨吧。”
于是,解杨顺利的完成了任务,回国了。
其实,我们的很多春秋大义,就是讲的这些道理,以前的人生产力低下,从原始的生产劳作方式中,缺少很多规范化的制度和规矩,一个个的王朝,设立了不同的制度,也就是在设置一些人们生活、生产、做人、交往等等的制度,不断的完善和程序化,里面的精髓和精神,就是孔夫子一再强调的的“仁”。
宋国在晋国的精神麻痹下,继续坚持战斗。
五个月期间,宋都已经弹尽粮绝的,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状,宋国这样下去肯定不行,
鲁国作为地区性质的重要大国之一,不能坐视不管,鲁国目前和楚国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又是宋国的紧邻,这两个国家的任何变化,都会给鲁国带来振动,鲁国此时的潜在敌人并不是他们,而是北方的齐国。
鲁国的孟献子对鲁宣公:
“我们要和大国们搞好关系,不要等着大国们来责罚了,再去进贡一些物品,那样就太被动了,现在楚国正在围攻宋国,我们鲁国应该派人去和一下,一则帮助宋国,也算是帮助我们邻居,二则,若是宋国被灭,也可以借此交好楚国,一举两得,与我们都没有害处。”
于是,鲁国派出了公孙归父,于鲁宣公十五年的春天,到楚军的大营中会见楚庄王,为楚国和宋国合。
这个公孙归父,就是当前拥立鲁宣公的襄仲的儿子,很是骄傲的一个人物,他在之前到齐国访问的时候,见到了晏桓子(晏婴的父亲),当晏桓子询问道鲁国的事情时候,公孙归父就很骄傲,神情很是得意,为什么?因为现在鲁国国君都是他爸爸拥立的,所以最为官二代,当然是很牛气了。
因此,晏桓子告诉齐国的大臣高宣子:
“子家(公孙归父)恐怕要逃离鲁国了,他太留恋现在鲁君对他的宠信了,有了宠信必然贪婪,贪婪必定算计,算计别人,就是算计自己,一国之人就都在算计他,他能不逃亡吗!”
其实,晏桓子讲了做人的基本道理,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和同事,都要以诚相待,谦虚谨慎,不要算计别人,更不要在没有任何利益的情况下,算计别人,到最后,都是算计自己,我们身边总是有这样的人存在。
这次,公孙归父奉命出使楚国。
楚庄王需要这样一个台阶,战斗拖的时间太长了,这样下去,楚国总是在战争状态,而晋国却在恢复休整之中,因此需要改变策略。于是楚庄王准备接受鲁国的调解,与宋国讲和撤兵。但是申舟的儿子申犀非常不高兴了。
因为,楚国征伐宋国,就是因为宋国擅自残杀自己的父亲,而自己的父亲,又正是接受了楚王的不借路的命令,而死亡的。因此,楚国征伐宋国,既是大国之间的争锋,也是为自己的父亲复仇,现在倒好,没有结果,就要撤兵,怎么办。
于是,申犀就在楚庄王的面前磕头哭着:
“我的爸爸申舟,明明知道要死,但是都不违背自己的使命和废弃君王的命令,这就是大王提倡的信义,可是我听楚王准备撤兵,这就是君王抛弃了自己的:
只要是宋国敢杀申舟,楚国就征伐宋国的诺言,请大王给我指点一下,我思想很迷茫,很混乱。”
楚庄王无法回答申犀的问话,沉默了。
楚庄王身边的大臣申叔时,正好要为楚王驾车,于是就对楚王:
“大王,你看这样好不好,我们撤回一部分兵,留少部分士卒继续包围宋都,让他们盖好一些包围宋都的民房,然后回国招取大量的耕田的农民过来,围着宋都开垦种田,边种田,边包围,搞军垦,彻底围困死宋都。
宋国估计看了必然会投降的。”
这一招,太损了,这是古代长久围困的计策。
楚庄王一听很高兴,这样既能解脱了常年征战的兵役之苦,也能继续围困宋国,承诺给申犀的诺言,简直是一举两得,于是便开始按照执行。
宋国一看,坏了,楚国的这个架势是要围困死我们,按照解样的法,晋国的救兵已经在路上了,现在计算一下,晋国的救兵已经走了三、四个月了,就是爬,也应该爬过来了,看来是晋国忽悠我们,这次鲁国来为我们调解真是个好会,不能错过了,所以绝不能让楚国实现建房方针,以继续围城的计划。
于是,宋国的华元,发挥自己的特长,趁夜潜入楚军子反(楚庄王的弟弟)军营,竟然进入子反的卧室,站在他的床上,用刀子架在子反的脖子上,威胁子反:
“我们已经易子而食,析骸而炊。
但即使这样,因兵临城下而被逼签订的盟约,就算让国家灭亡,也不能答应。你们如果撤退三十里,宋国就一切听命。”
子反也不知道华元是怎么潜入到自己的军营和卧室里的,这个也没有资料进行介绍,估计华元会化妆的技术吧,反正是进来了,看着架在脖子上的刀子,子反害怕了,俗话:光棍不吃眼前亏,就答应了华元的要求。
但是撤兵,可不是自己一个人就了算的,等华元一走,子反赶快穿上衣服跑到哥哥的大帐中,将刚才发生的事情,以及被迫与华元互盟的事情,告诉了楚庄王。
楚庄王答应了,第二天,命令的大军后撤三十里。
于是,宋国华元出城代表宋国,在鲁国的见证下,和楚庄王达成了讲和约定并正式结盟,并约定,华元到楚国做人质,两国还在结盟条约的首页上,就写着双方的盟誓:
“我不骗你,你不欺我”。哈哈,很有意思,有些男女违爱情发誓的意思昂。
楚国终于获得了宋国的盟约,虽然仗打的有些别扭。
此时,楚国、郑国、陈国、宋国已经结盟,中原完全控制在楚国的中,这是楚庄王最辉煌的时刻,也是楚国成为“春秋时期”第三位霸主的标志。
楚庄王,完成了自己前人所努力的,梦寐以求的目标,谁还敢楚人没文化!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