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 后方剿匪:晋师灭赤狄 (鲁宣公十五年,前594年,春秋第一百二十九年)
楚国围攻宋国,晋国未派出援兵,只是派出了解杨忽悠宋国拼死守城。
真的就是因为:鞭长莫及,远水救不了近火吗?
其实,这只是晋国的客观理由,即便是在“邲之战”中,晋国军力受到了一定的损失,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晋国军队仍保留了两军的战力未受损失,要是拼命,还是有老底的。
所以,这次无法救宋真正的还是因为:此时晋国后方发生动乱了,自己在一场大战失败的状态下,继续忙于前线的对抗战争,会导致国家根本的动乱,有时这种动乱是致命性的,晋国此时根本分不出精力来顾忌到宋国。
俗话:越是忙,越是乱,越是口渴,越是吃咸。
好事,可能不会一起来,但是坏事,往往就一起来,这就是俗话的“福无双至,祸不单行”的道理。晋国就是这样,此时已经是实在腾不出来管管宋国的事情了。
在楚国围困宋国的那一刻。
晋国,此时被逼着着打了两仗,一个是和赤狄潞氏,一个是和老冤家秦国。好在,都取得了胜利,因此,晋国这个大哥现在的处境确实很尴尬。
先赤狄这一路。
我们已经知道了,在“春秋时期”的各个诸侯国,甚至于包括周王室的王庭,都深受着尚未归化的戎狄和蛮夷的骚扰,最突出的就是在齐国、晋国、秦国、卫国、王室、楚国等等诸侯的周围,尚存在着很大空间的地域,过去的国家政权,都是集中在城邑的主体之中,远没有像现在这样的基层政权形式的方式。所以中原地区很多空白的区域,基本上都是各种戎狄族群的存在,一些的就依附在国家的权利之下生存,大一些的就不那样的安顿了,他们名义上没有诸侯的身份,但是实力上并不比诸侯弱,这就是困扰着当时各国的戎狄之乱,这种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诸侯的围剿,才慢慢的得以平定,导致中原地区的戎狄力量逐渐的消亡。
但回顾历史,在戎狄最强盛的时期,戎狄曾经灭掉了卫国,导致卫国的迁移。而在陕西关内以及西北地域,戎狄力量就更加强大,比如:西周王朝的东迁,就是犬戎的杰作。
秦国之所以在春秋的前半时期默默无闻,主要就是在和身边的戎狄在做斗争。而处在北方的晋国周围,戎狄的势力一直很大,甚至于晋国和戎狄之间,都保持着相互通婚,相互融合的状态,晋文公的母亲就是狄人,所以晋国和戎狄的关系,其实就是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
当晋国强盛的时候,戎狄势力被狠狠的压制。
而当晋国衰弱的时候,戎狄就开始蠢蠢欲动,屡屡的犯边,其实这就是“农耕和畜牧生产方式”的斗争。
晋国“邲之战”之后,军事实力受到影响,政治影响理,势力开始退缩。
此时,晋国身边的一些戎狄部落就开始行动起来,变得不那样的安分了,这是各个诸侯国之间急需解决的痛。现在的楚国,解决的很好,在其发展和蛰伏时期,已经逐渐将身边的蛮夷进行的征伐和归并,才最后出现了现在后方稳定的局面。北上图霸,才有了一定的稳固基础。
消灭或者平定身边的异族,这都是那个时候每个诸侯的必须完成的作业,只不过是早晚而已。
鲁宣公十五年,也就是楚国围宋的那一年,晋国身边的赤狄潞氏部落出问题了。当年,为了能够安定这些戎狄,晋国早就与他们存在着通婚的状况,这种状态就是汉朝所谓的“和亲”方略,企图避免战争的方式,通过和亲来安定双方的关系,但是“和亲”并非都是一剂良药。
这个晋国身边的赤狄潞氏之族的族长潞子(戎狄没有爵位,不能称为君),就是娶的晋国现在的国君晋景公的姐姐为妻子。
根据明弘治八年长子县志、明代潞州志曰:
“通志略载,在夏为防风氏,在商为汪芒氏,皆为长狄之国也。赤狄潞氏,出于防风氏。”现考证,系今山西潞安府潞城县县东北,四十里有故潞城、汉县葢治此。
春秋宣十五年:晋师灭赤狄潞氏。以潞子婴皃归。前志曰。潞县、故潞子国也。按潞国以水得名。
酆舒,当时是赤狄潞氏的执政官,应该是长狄人的族长,而长狄曾从属于赤狄,因此他作为赤狄潞子国的国相,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不知道什么原因,这个酆舒当政时,竟然杀了潞子的妻子,也就是现在晋景公的姐姐,而且还弄瞎了潞子的一直眼睛,这可不是事,明摆着要篡权。
姐姐受了欺负,晋景公就准备要征伐酆舒。
晋国的大夫们都:
“不能征伐他。因为酆舒有三方面的俊秀突出才能,很厉害,不如等待酆舒的后人执政后再征伐他,忍耐一下吧。”
但是大臣伯宗不愿意听了,他很爱好向大王提出自己的意见,前面“鞭长莫及”的成语,就是他的,伯宗的先辈原本不是晋国人,其祖父公子遨,宋襄公(兹甫)之弟,遨公受宋襄公之命,出使晋国完成任务后留晋为官,生子改姓伯,所以,他们以后就以“伯”为姓氏了,这个伯宗:
“大王,别听他人的瞎叨叨,我们一定要征伐他。
赤狄潞氏有五种罪过,即便是酆舒的才能再多,能补救罪过吗?”
晋景公其实很想为姐姐报仇,但是大臣一忽悠,也不好什么,非常需要一个象伯宗这样的人,给一个出兵的理由,因此,晋景公非常惊奇的看着伯宗问:
“你酆舒有五种罪过,来听听?”
伯宗唾沫星子开始飞溅了:
“不祭祀祖先,是一罪。好喝酒,是二罪。摒弃贤臣仲章而夺取黎国的土地,是三罪。虐杀了景公的姐姐伯姬,是四罪。伤害了国君的眼睛,是五罪。”
晋景公一听,连好喝酒就算上罪过了,心里简直乐开了花,就让他接着。
伯宗继续:
“酆舒依恃着他的才能,而不树立美德,这就更增加了他的罪过。如果酆舒的后人或者将能够敬奉德行和正义,反而是加固赤狄的命运,我们怎么能够等着,难道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还继续等待吗?
现在不去讨伐有罪的人,什么'将等待以后',以后人家的继承者万一如果有理,我们耐不住等待,而去讨伐人家,不是也不可以吗?
酆舒依恃才能和人多,是灭亡之道。商纣就是依恃才能和人多,所以灭亡了。天违反时间顺序就成为灾害,地上的事物违反常性就成为妖怪,人民违反道德就会动乱。
人间动乱就会产生妖怪和灾害。所以文字中,把“正”字翻过来看就是“乏”字(这里指的是古字篆体)。这些都在赤狄那里出现了。”
晋景公哈哈大笑,听从了他的意见,想趁着这次的会,一劳永逸的解决身边的这些不安定的附庸因素,也好腾出来与楚国争霸,伯宗的法,给了晋景公充分的理由。
六月十八日,晋国的中军元帅荀林父带领晋军在曲梁打败了赤狄,六月二十六日攻占赤狄的首都,消灭了潞国。
那个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酆舒,逃奔到卫国。
你想想,卫国是晋国的弟诸侯国家,上次因为抗拒宋国征伐陈国,卫国怕得罪晋国这个大哥,在晋国的恐吓下,连卫国的宰相孔达都在上一年被逼的上吊了(鲁宣公十四年),这个酆舒还敢往卫国跑,应该想法设法的往郑国跑,或者往楚国跑,你看,方向不明确,最后导致卫国又把他送给晋国,晋国把他杀了。
不能光埋着头跑路,也要看看方向啊!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