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姪子笑帷,齐晋反目 (鲁宣公十七年 公元前592年,春秋第一百三十一年)
晋国自从“邲之战”之后,晋国对外的国际局面,面临着极度的萎缩和困难。
以前,都属于晋国势力范围内的郑国、宋国、陈国等一般大大诸侯国们,现在都已经变成了楚国的附庸诸侯国,晋国企图重新整合中原的秩序,并且图谋中原霸主的第一步,就是找朋友,找盟友,现在谁是最适合做晋国朋友的国家?
晋国放眼望去,身后的秦国肯定不是,“秦晋之好”已经成为悠久的历史传,两国有一个不可调和的矛盾,这就是秦国东进与晋国挡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所以秦国不可能成为晋国的盟国,只要秦国少闹腾几下,已经是烧高香的事情了。
在看看中原地区,任何一个企图与晋国交好的国家,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其他敌对的诸侯们,一旦发生征伐,就是要面对面的与楚国对抗,一个国家打四、五个国家,没有晋国的参与,这肯定不行,谁也不敢冒这个风险。
东方,只有遥远的东方,才是晋国目前发展盟邦的方向。
东方两个大国,鲁国和齐国,他们一直在晋国和楚国的争霸中,若即若离,游离于他们争霸战斗之外。现在要想把那些还没有被楚国征服的诸侯国继续稳固下来,就必须要紧密的联合这两个国家。
但是这里面有一个问题,齐国和鲁国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的微妙,齐国总是要压着鲁国几分,齐国强于鲁国。在鲁宣公时期,鲁国表现出了对齐国极大的尊敬和顺从,两国之间还算是平稳。但是如果两国是新的继承人上位,这种关系还能够延续多久,就不好了,齐国和鲁国这一对儿恩怨兄弟,谁也不愿意让对方比自己更为强大。衰弱的时候,他们相互依存;复兴的时候,他们又相互的争斗。
此时,周王室也不太平。
鲁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周王室的王孙苏和大臣召氏和毛氏争夺朝政的控制权,就骗了王子捷杀了召戴公和毛伯卫,最终拥立了召戴公的儿子召襄,代理他父亲的职位。
鲁宣公十六年,公元前593年,周王室再次因为去年的召、毛之乱,发生了动乱,王孙苏害怕被杀,逃亡到了晋国。
冬天的时候,晋国晋景公就派了士会,前往周王室调解周王室的纠纷,周定王非常高兴的招待了士会,让大臣原襄公一起陪同招待宴会,设置了一个“肴烝宴”,上了一些切开的排骨,骨头连着肉。
士会不明白为什么,就询问原襄公,这个事让周定王知道了,于是将士会叫到跟前:
“士会你不知道吗?天子设置的享宴,分为两种,一种是“体荐”,另一种是“折俎”。招待诸侯用享,招待卿士用宴。这就是周王室的礼节啊!”
士会感动的眼泪哗哗的流,认为自的文化太低了,还要好好的学习,回去后就认真的研究和学习了周礼,并且以此来修明晋国的法度。
到底什么是“肴烝宴”?
用最简单的意思来表达就是:过去重大的宴会,把杀了的牲畜,放在蒸煮的容器内,进行一定形式的蒸煮,叫做“烝”。
在享宴中上这样的大菜,总共分三个档次:,整个的牲畜放进容器蒸煮,不用蒸熟,半熟即可,这是不能吃的看菜,主要就是敬献给上天的,这叫做:全烝。2,用一半的牲畜进行蒸煮,叫做:房烝,也可以称作是“体荐”,这一般是天子和诸侯国王吃的等级;3,用连着肉的排骨,进行蒸煮食用,这就是“折俎”,也叫作:肴烝。
肴烝的“肴”字,就是指:除了谷物之外的其他可以食用的东西,骨肉相连的排骨也叫作“肴”,所以这就是肴烝。
俗话:酒肴,其实就是除开粮食之外的其他用来下酒的东西,这回你知道了吧,下次你喝酒的时候,一定要给你的酒友讲讲,这显得多有学问啊。
晋国,由于最近为周王室办了这件辅佐周天子的光荣的事迹,于是,自然就和鲁国的关系就顺理成章的靠近了许多。鲁国是维护周王室利益的坚定支持者,也是周王室直系亲戚。
趁热打铁。
晋国,开始积极与鲁国、卫国、曹国、邾国进行联系,并准备拉上齐国,一起建立一个新的同盟组织,以对抗现在楚国的同盟。实话,如果这个同盟中,没有齐国参与,似乎也太寒酸了一些。
因此,齐国就成了晋国和楚国共同拉拢的对象。
鲁宣公十七年的春天,晋景公派郤克代表晋国,前往齐国去洽谈关于建立同盟的事宜。
鲁国、卫国同时也派出了重要的大臣季孙行父、孙良夫一起陪同前往,阐明自己国家的态度和意见,也算是表达对齐国参加这个盟会组织的希望吧。
晋、鲁、卫一起给齐国笑脸和面子。
这本是一件诸侯之间再正常不过的外交业务了,根据分析,齐国自然不会拒绝这几个国家的要求。于是,就会建立起共同的联盟组织,一起完成对抗楚国的计划,看来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但是,谁想到却出现了意外了,因为齐国的一次玩笑,竟然导致了意外,最终造成的齐国倒向了楚国的集团。
这真是令人大跌眼镜。
什么意外?
我们来慢慢的。
这次出使齐国的晋国的大臣郤克,腿不太好,有些瘸,不知道是出生的时候有问题,还是从调皮摔坏了腿,反正,他走路,身体左右摇动,有些滑稽;
恰巧,这陪同的鲁国季孙行父是个秃头,可能是操劳过度了,血气不旺,脑力劳动者,所以中年的时候,就秃了顶,在当年那个蓄发的年代里面,“秃顶”确实有点大煞风景,这也没办法。
更为碰巧的是,另一个陪同出使的卫国孙良夫,能文能武,骁勇善战,当年在战场上征战的时候,被敌人的弓箭射瞎了一只眼,所以就是一只眼好,一只眼眇。战伤,总是一件值得荣耀的痕迹,所以孙良夫也从来不掩饰自己的残疾。
这三个出使齐国的大臣,一个瘸腿,一个秃顶,一个独眼。
这其实都是一些事情,和谈判本身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联,但是麻烦的就是,齐国的齐顷公这个人也孝顺,也很愿意搞点恶作剧,这就出事了。
齐顷公的母亲萧同姪子(也叫:萧同叔子),听前来的这三个国家使者的情况后,就非常的好奇,在和齐顷公闲聊天的时候,就好奇的问起了他们的情况,齐顷公一听母亲很关心这个事情,就:
“这样吧,明天他们到朝堂正式见面洽谈公事,你在朝堂的侧面的屏风后面,自己观察就可以了,不过一定的要严肃昂,明天可是在正规的朝堂上。”
萧同姪子就答应了,自己的好奇心可以满足了。
第二天,萧同姪子早早的来到了朝堂上,躲在侧面的屏风的后面,等着看这三个国家的大臣的样子,当大门打开的时候,齐顷公上朝,两班的文武大臣也齐聚大堂上。此时,侍卫在齐君的示意下,向外面高喊:
请晋、鲁、卫三国使者上朝见君。
不一会儿,就看见这三个大臣,前后被三个齐国安排的内宫的寺人,带领着走上了朝堂大厅。一进门,大臣们就被眼前的景象所惊讶了,场面非常滑稽。但是,这是在朝堂上,即便是心里感到可笑,或者忍俊不住,谁也不敢发出一点声音,倒是,大堂侧面的屏风后面,穿出来了萧同姪子忍不住的哈哈大笑声——
怎么回事儿?
因为,这三个使者,虽然各自有各自的缺陷,即便是聚集在一起,若有了心理准备,大致也引不起别人的注意,关键是齐顷公安排的负责引领三个人的内宫寺人,太有意思了,也是一个腿瘸的,负责引领腿瘸的晋国的郤克;一个秃头的,负责引领鲁国秃顶的季孙行父;还有一个瞎了一只眼的,负责引领卫国的孙良夫。
这个场面,简直太搞笑了,三个使臣和三个引领的寺人,纷纷配成对儿,瘸的瘸,秃的秃,瞎的瞎,顿时成了鲜明的对比,缺陷一下子成为了大众之下的焦点,大臣们都忍住不敢笑,但是听到了屏风后面传来笑声后,有的大臣实在是忍不住了,也很着哄堂大笑起来了。
三个人顿时脸彤红。
他们潦草的递交了国书后,三个人走了出来,刚一出门,郤克就发誓:
此仇不报,我就再也不过黄河以东了——
季孙归父和孙良夫也恨的咬着牙,与郤克击掌盟誓,必报此仇。
郤克让跟随自己一起来的副使者栾京庐在齐国等着,继续办理后续的公事收尾工作,郤克对他:
“我先回去报告大王,你在这里代替我完成使命,如果不能完成让齐顷公亲自参加盟会的使命,就不要回晋国复命。”
完,季孙归父和孙良夫看着郤克的背影,渐渐的在风尘中模糊下来了。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