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带着怨气的结盟 (鲁宣公十七年 公元前592年,春秋第一百三十一年)
郤克连夜赶路返回了晋国,面见了晋景公,当面了事情的经过,请求晋国出兵攻打齐国,晋景公心里也哈哈大笑,暗暗的骂齐顷公这个坏东西,俗话:守着矮人,不锉,人,不短,打人,不打脸,你看把郤克给气得。
于是,晋景公安慰郤克,耐心地疏导他的怨气,讲道理,摆事实,目的意思就是:不要让郤克的个人恩怨,而破坏国家之间的联盟大事。郤克也知道晋君的有道理,不好再坚持了,不能让个人的私事影响国家的大事。
于是,就要求晋景公允许自己带着自己宗族的人员,去征伐齐国,撇开个人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此时郤克被愤怒冲昏了头脑,郤克本身就是晋国大臣,又负有出使齐国的使命,个人和国家能够分开吗?
晋景公一看郤克真是给气糊涂了,解释也不听,只好也不允许郤克带家族兵丁伐齐的要求。
郤克只能按捺下自己的怒火。
此时,晋国的范武子士会年纪很大了,正准备退休,知道了这个事情后,就对自己的儿子士燮(e):
“燮啊,我听一个人的喜怒哀乐按照礼法执行的很少,不符合的确是很多。
诗经雅巧言中:君子如怒,乱庶遄沮。君子如祉,乱庶遄已。意思就是:君子闻谗如怒责,祸乱速止不严重;君子如能任贤明,祸乱难成早已终。
因此,君子的喜怒,应该是阻止祸乱的。不能阻止,必定会增加祸乱的。
郤克是不是想用自己的力量,在齐国来制止住这个祸乱吧,不然的话,恐怕他是要增加祸乱的。
我已经老了,要退休了,不如让郤克接任以满足郤克的愿望吧,祸乱也许就会免除,孩子,你一定要本着恭敬的态度从事工作。”
士会向晋景公告老还乡,并提议让郤克接任。
晋景公正觉着对不起为了国家事情而受了委屈的郤克,正好就顺水推舟的答应了。
郤献子郤克,开始执掌晋国的政权,齐国更是危险了。
鲁宣公十七年,六月十五日,在晋国的“断道”之地,召开了晋国、鲁国、卫国、曹国、邾国的结盟会议,各国的国君都亲自参加,但是你们注意到没有,齐国没有参加,为什么?就是因为这几个国家,都因为齐国的国君,没有亲自来参加盟会为理由,而拒绝了齐国派来的使者,从而拒绝与齐国的结盟。
那为什么齐国国君没来,而是派了使者参加?
原因还是郤克上次受辱,离开齐国后,回国求兵伐齐而导致的。
自从齐君得知郤克自己离开了齐国,带着满腔的怒火返回了晋国,就知道自己闯下了祸,因此就很痛快的答应了,齐国也参与晋国发动举行这次“断道”之地的会盟,但是齐顷公藏了个心眼,心想,自己确实已经得罪并羞辱了郤克,得罪了晋国,如果这次自己亲自前往晋国参加盟会,还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情况,万一晋国也投桃报李,捉弄一下自己,岂不是自己也要受辱,干脆,我就不去了,直接派四个大臣前往晋国,代表齐国结盟就行了。
齐国派了高固(高宣子)、晏弱(晏桓子)、蔡朝、南郭偃四个人前往晋国参加会盟。
四人走到卫国的敛盂时,河南濮阳县东南的地方,就得知了郤克回国,是准备要晋君出兵征伐齐国,报羞辱之仇。因此,最聪明的高固对自己的下人:
“据我分析,就目前这个情况,我们的国君如果不前往会盟的话,肯定会将我们这些使臣给拘捕的,所以我们跑吧。”
于是,天不亮,高固就带着自己的人跑回了齐国。
天大亮后,另外三人一看高固找不到了,一打听,才知道他半夜人就走了,才知道高固跑回去了,三人开始犹豫,国君派了四个人前来会盟,途中跑回去一个,我们怎么办?其中晏桓子:
“如果我们不继续前往会盟,就会断绝了齐国和诸位诸侯的友好关系,宁可冒着死亡的危险也要前往。”
于是,三人继续赶到了晋国的断道之地。
但是,晋国、鲁国和卫国正怀着仇恨,就异口同声拒绝了齐国派来的使者,好了都是国君前来会盟,你们齐国派了大臣来,这不是明摆着瞧不起我们吗。
因为,这三个国家的执政大臣,也正是被齐国所侮辱的三个大臣,即便是齐君来了,他们找毛病还唯恐找不到,现在齐国派了一些大臣前来,借口就有了,这样肯定是不行,是不重视我们。所以就一起拒绝齐国的参与盟会。
其实,从事情上来,这几个大臣确实是出了口恶气,但是他们忘了,因为拒绝齐国的参加,就可能破坏了诸侯之间联盟抗击楚国集团的大事,可谓是因失大。
但是,这些大臣可能只是看到了参与国的数量,而忽略了质量,因此变本加厉的进一步采取了行动:
晋国军队在野王(先河南省泌阳县)将晏桓子扣留;
在原地,扣留了蔡朝;
在温地扣留了南郭偃。
三个齐国的大臣被分别扣在三个地方,只有高固跑回了齐国。
此时,楚国的大臣苗贲皇,他原来是楚国令尹斗椒的儿子,因为楚国消灭若敖氏时,他就跑到了晋国避难并当了官员,改姓了苗,现在正好接受晋国的命令,也到别的诸侯国出差,在返回晋国的时候,路过野王之地,就碰见了被扣在此时的晏桓子。
两人相见,并交流了晏桓子被扣的事情经过,苗贲皇返回了晋国,马上就向晋景公汇报:
“现在被扣在野王之地的齐国的晏桓子有什么过错?我知道,以前我们的诸侯们侍奉我们的先君,都努力向善唯恐做的不好,诸侯们都,如果晋国的臣子们做的不好,就会让诸侯们有贰心。
这次,因为郤克受辱发怒的事情,齐侯是担心参加盟会不能得到良好的礼遇,所以才不亲自出来,而是派了四个大臣参加,他们接受君命冒死参加,我们应该好好的款待他们,但是现在却扣留他们,这样岂不是证明了,齐侯所担心的事情是真实的了吗?
这样,我们不就做错了吗?
错了又不改正,还扣着人家不放,让他们总是感到派人来参加会盟事情而后悔,这对于我们又有什么好处?这样一来,那个事先跑回去的高固,不就更是有理由了,而忠诚前来会盟的大臣,却受到了伤害,这样怎么给诸侯们做榜样,会让诸侯感到害怕的,大王,你好好想想吧!”
晋景公不是傻瓜,知道扣留三个大臣,都是郤克自己的决定,还是因为那口恶气的原因,但是,总不好不给郤克这个面子,于是就偷偷的让人,故意的放松对晏桓子的看守,晏桓子在一个风黑月夜时,只身一人逃回了齐国。
既然,齐国没有参加晋国领导的“断道会盟”,就是需要被征服的对象。
鲁宣公十八年,春天,晋国带领着卫国一起征伐齐国。
鲁国因为鲁宣公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于去年的冬天去世,忙于办理丧事,没能参加这次征伐。
晋景公和卫国的太子臧一起攻打齐国,联军开到了阳谷地区,齐顷公亲自出面和晋景公在“缯地”会面,双方解释了上次关于会盟的一些误会,为了表示齐国的真诚,齐侯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强到晋国做人质,晋国军队撤兵,双方并没有真刀真枪的干上一仗。
所以,这次的晋国伐齐,也就是等于带着部队来理的过程,不过这样就有了强迫的意思。
事后,齐顷公也感到很屈辱了,毕竟晋国的军队开进了齐国,所谓的盟约,无非也就是为了避免流血的“城下之盟”罢了,政治家有时就要有所牺牲,做做表面的样子。
但是仇恨是存下来了。
同时,我们也看到,当国君的儿子,不单纯的都是歌舞楼台,美酒佳酿,还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做人质,秦始皇的爸爸就是秦国当年留在赵国的人质。
齐国和晋国这个窝心的结盟,受益最大的还是一直被扣留的蔡朝和南郭偃。
签订条约后,二人才“逃”回了齐国,当然这个逃,自然是和晏桓子的方式一样了。
齐、晋表面和好,却让鲁国吃醋了。
转了半天弯子,晋国还是和齐国结盟了,原本是晋、鲁、卫三家一起与齐国共同结盟,现在却变成了晋国和卫国单独的和齐国结盟了,把鲁国给闪在了外面。
于是,鲁国准备重新邀请楚国一起征伐齐国,算是挽回这个不利的局面,但是谁想到楚庄王这时死亡了,楚国不能出兵助鲁,没办法,鲁国还的回头找晋国帮忙,这才发生了后续的“蜀之役”,不过我们要先结束这个时代再。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