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徐州保卫战(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73年,春秋第一百四十九年)

A+A-

    这个名字听起来,颇有我国在抗日战争时代的味道。

    其实徐州地区,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在抗日战争中,还是春秋战争中,都发生过激烈的交战行动,只不过那时的徐州名字叫做“彭城”,属于宋国的地区。

    “鄢陵之战”后的国际形势是,胜利的晋国集团围着郑国猛揍,楚国救郑,疲于奔命,为了摆脱被动挨打的局面,楚国必须要有所主动的行动。

    中原两个轮番被拉锯的国家,第一个是硬骨头郑国,另一个就是打不死的宋国,郑国和楚国腾出来,就要收拾宋国,这是已经形成固定模式的战争斗争路线图。

    宋国,现在是由“亲晋派”的政治势力在执政。

    鲁成公十五年,夏天六月,宋共公去世。

    秋天,宋国就发生了政治上的新一轮的洗牌,争来斗去,好不热闹,主要是分为两个派别:一个就是华元领导的“亲晋国派”,一个就是鱼石为首的“亲楚国派”,老国君采取相互制衡的段,穿插的进行的平衡的布局,那时的宋国还算是稳定,但是宋国的老国君牺牲了,两派就要重新洗牌。

    经过一番斗争,现在是“亲晋国派”的华元一帮的政治势力执政宋国,而另一帮势力的骨干人员,都集体跑到了楚国避难,班子很大,仅仅是中央构的大臣,就有:左师、二司寇、二宰等,五个重量级别的大臣。

    所以,当宋国一旦出现会的时候,郑国和楚国总是想改变宋国的政治势力倾向,为我所用。

    “鄢陵之战”后,晋国集团借着胜利的余威,铛——,铛——,铛——,就是三拳,打向了郑国,搞的郑、楚两国忙于奔命,没有功夫处理宋国的事情。

    鲁成公十七年底至十八年初,晋国国内出了大事,发生了严重的政治动乱,晋厉公被杀了,“三郤”被灭了,也是一场腥风血雨的政治大洗牌,这对于一直处于被攻伐下风的楚国和郑国,真是一个好会,趁着这晋国和宋国这两个中原联盟的核心国家内乱,发动一次军事行动,是再好不过的会了。

    于是,鲁成公十八年,公元前53年,夏天、六月。

    郑国和楚国一合计,就作出了征伐宋国的作战目标,准备消除郑国身边这个隐患,两国的计划是:

    分两路出击,第一路由郑成公和楚共王一起带兵在宋国国都集合,然后穿插到彭城;第二路,由郑国的皇辰和楚国的子辛一起带兵,通过城郜地区,最终也是穿插到彭城。然后两路军,汇合攻取彭城。

    战略目的是:,让宋国屈服;2,如不能屈服,就在彭城建立宋国的反对派政治势力,形成宋国的武装割据分裂状况,以瓦解宋国的实力。这简直和现在的国际形势太象了。

    楚国郑国这两步棋,确实很阴险,招招都是瞄着宋国的死穴,也是够阴险的。

    计划制定好后。

    郑国的郑成公带领着郑军开始行动,快速进军到了宋国的首都曹门外;楚共王带领的穿插部队也及时的在曹门汇合,宋国的首都地区,开始收索兵力,准备再次的展开残酷卓绝的“首都保卫战”。

    看到宋国的兵力集中到了宋国首都后,郑成公和楚共王花枪一变,带着部队转而离开宋国首都,动占领了郑国“朝郏”城邑。

    而另一路的郑、楚联军,按照计划攻占了“城郜”,然后占领了“幽丘”城邑,形成了对“彭城”的包围态势,两个大钳子的攻势,直接指向了郑国的重地彭城,两路部队汇合后,一举拿下了彭城。

    这就等于在宋国、鲁国、楚国三国交界的地方,被楚国砸进去一个大钉子,直接将宋国和鲁国分隔开了。

    此时,跟着征伐的原宋国的流亡五个大臣左师(鱼石)、二司寇(向为人、鳞朱)、二宰(向带、鱼府)也进入了彭城,并且马上建立的新的反对派的政治政权,企图在郑、楚的辅助下,形成对宋国政权武装割据的局面。

    楚国留下了三百辆战车的兵力,作为反对派武装的军事力量,以保护这个反对派组织。然后就回国了。

    我们是不是看到了,现在世界上政治格局中的影子,其实我们的老祖宗早已经开始玩了,让宋国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消耗晋国集团的精力,也消耗者宋国的实力,等着瓜熟蒂落的时候,宋国就是楚国和郑国中的菜了。

    宋国很快就反应过来了,但是木已成舟,总不能让一个武装割据势力在自己的国家里成熟起来,无论怎样,都要清除这个毒瘤。

    于是,宋国等不及晋国诸侯的援军来临,待楚国和郑国军队一撤退,宋国马上派大臣老佐和华喜带兵包围了彭城,企图消灭反对派的伪政府。但是,宋国没想到楚国竟然留下了精锐的兵力保护彭城,一不留神,老佐竟然在战斗中牺牲了。

    宋国政府和反对派政府,双方顿时形成了焦着的对持状态。

    此时,楚国根据“彭城人民的要求”,也立刻派出了所谓的维和部队,前往彭城进行救援,名义上是“军事警察和铲除邪恶”的名义,楚国子重带兵,于当年的十一月出兵攻打宋国。

    宋国马上派人到晋国求救。

    此时,晋国新的国君晋悼公刚登基,韩献子韩厥是执政大臣,建议晋悼公出兵援助宋国,这是晋悼公当大哥的第一次国际上的形象问题,晋悼公亲自带兵从台谷出发救援宋国,并且在“靡角之谷”地区与楚军相遇。

    这两个超级大国又相遇了。

    晋国和楚国,曾经历过三次的正面交锋,场场都是历史上的有名的战役,按照结局来看,晋国是三战二胜,占据优势,但是两国都知道最后的“鄢陵之战”,楚国败的很不心甘。关键是因为一开战,楚王就受了重伤,其实楚国的军事实力并没有多少的损伤,所以最后的这一次碰撞,按照实力来,其实就是平局。

    这样,我们就看出了实质的问题,晋国和楚国三战,一胜一负一平,这才是客观的真实反映。要不为什么在“鄢陵大战”后,晋国集团和楚国集团,还在不停的交和争斗,就是这个道理。

    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明白了为什么,这次双方都不愿意交战的心理状态了。

    于是,楚国撤兵了,晋国见好就收,也撤兵了,又是一次平。

    没想到,晋国和楚国的这个战争方式,竟然演变出后续的一个新的战争形态“疲劳车轮战”,估计后来主席的“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疲我打,敌驻我扰”十六字方针,也是脱胎于此吧。

    十二月份,诸侯们又汇聚到了宋国,准备研究如何救援宋国的事情。会议上,宋国人强调了目前在彭城出现反对派武装割据的严重形势,提出“救彭城,就是救宋国”的主张,得到了大家的一直认可。

    鲁国的国君鲁成公去世,鲁国没有参加这次行动,而且左传的纪年也延续到另一个时代,所以——

    第二年春天,也就是鲁襄公元年,春天,正月二十五日,诸侯们根据宋国的要求,一举包围了彭城。反政府武装彭城的兵力,如果抵抗一个宋国,还算是勉强应付,但是如果对抗诸侯们,那肯定是以卵击石,不出意料之外,彭城投降了。

    楚国处心积虑设计的宋国反对势力武装割据阴谋破产了。

    晋国将彭城的原宋国的五个大夫俘虏,并且全部带回了晋国的壶丘(榖丘)软禁起来了,从而消除了宋国的隐患。

    “彭城保卫战”结束了,古代本的“徐州会战”结束了,而且是在晋国的新国君晋悼公的带领下结束的。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