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吴 楚二交锋(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春秋第一百六十三年)

A+A-

    二次围绕郑国所发生的中原大战,让楚国苦于奔波,第一次劳师远征,十分的辛苦,无功而返。第二次甚至连出兵的增援的能力都受到了限制,这让楚国很苦恼。

    郑国的再次阵营转变,给楚国与中原诸侯的交锋中,带来了诸多的不利局面,这终其原因还是自身实力的不足,需要增强自己的实力成了当务之急。

    楚国很想趁着南北争霸战争的间隙,修整自己部队,恢复一下楚国受伤的元气,意图再次的兴兵,这就需要一个大前提,楚国必须是处在一个稳定和平的环境中,尤其是身边更不能有不安定的因素出现。但是,现在这种的需求,对于楚国来已经变成了一种奢侈的愿望,因为楚国身边摊上的新冤家吴国,而且现在他又开始捣乱了,这对于楚国来真是:雪上加霜,苦不堪言。

    鲁襄公十二年,秋天,吴国的国君寿梦去世了。

    寿梦有四个儿子:长子即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眛(夷末、夷昧),四子季札。其中,季札最贤德,而寿梦想要立他继位,可是季礼是老四,他前面又三个哥哥,也都是很有才能的公子,爸爸的愿望,对于季札来未必就是意见好事,好在能被爸爸看好的季札肯定有自己的过人之处,所以,季札始终是谦让不应承,这就流传下来了一段季札让位的美好传,如果你处在那个环境中,作为老四的弟弟,是接受爸爸的要求继位好呢,还是主动让贤不继位好呢,这很是个高深的问题。

    于是,老吴王寿梦的愿望就没有实现,还是立长子诸樊,代理吴国的行政掌权,当了代理的君王。

    时隔一年。

    ()庸浦之战

    鲁襄公十三年,公元前560年,秋天,楚国的楚共王也去世了,其子楚康王继位。

    此时,吴国的代理国君诸樊正在服丧执政期间,按照老吴王寿梦的意思,这个吴王的位置是要传给四弟季礼的,正是因为季礼谦让,才暂时的让大哥诸樊代位执政,因此大哥很想立下功劳,让吴国的人也看看自己的能力。

    会正愁找不到,却正好就送来了。

    楚国国君的死亡,就给诸樊提供了这样一个天大的展示会,此时吴国不用任何理由和动员方式,能够立功,就是吴国最急切的愿望,于是吴国乘进犯楚国东部边境。

    楚国国丧期间,楚国的公子们谁都不愿意这个时候离开京都,这可是个要命的时候,谁知道老天爷会不会出现什么会,如果此时你在外面征战,肯定什么会也不会有的。

    但是,吴军来了,也要抵抗。

    于是,楚国便派了楚王右广的大将养由基带兵出任先锋,对抗吴国。

    养由基是名将,神箭,接到命令后带领先锋部队迅速奔向吴军,楚国司马子庚率大队人马跟随。

    养由基:

    “吴国乘我国有丧事,认为我们不会出兵,必然轻视我们而不存戒备之心。您设置三处伏兵来等我,我去引诱他们。“子庚听从养由基的建议。

    于是,养由基带领着少部分的动部队,前往吴军阵营挑战交锋,吴军一看来了一个楚国大将,也不是什么有身份的显赫贵族,就知道楚国处于国丧期间,没有人愿意出战,因此就很瞧不起养由基。

    两军摆开阵势,养由基充分的发挥了自己神箭的优势,两军还没有接触,一上阵,铛——,铛——,铛——,几箭射下来,吴军顿时死伤了十几个,这让吴军大怒,看到养由基带的人马很少,就发动疯狂的冲锋,企图以人员的优势冲垮楚军,养由基“扛不住”了,带着下的战车掉头就跑,吴军一看,楚军败退了,但是那个射箭的将军却没有抓到,而且还殿后不停的射击,又让吴军死伤几个人,于是吴军恼羞成怒,奋力追击,非要抓住养由基不可。

    就这样,两军打打逃逃,一直走到了庸浦,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无为县境地。

    眼看着养由基带领的楚军已经跑不动了,就要落入吴军的魔爪。

    此时,就听到一阵的军鼓声响,顿时庸浦四周,杀出来三只楚军伏兵,喊杀着冲向了吴军,顿时吴军知道中了埋伏,开始逃跑,养由基回过身来,也跟着冲锋,一箭射死了前面战车的马匹,冲上去俘虏了吴军的战将公子党。

    这场战斗虽然规模不是很大,但是人们都纷纷的谴责吴国。

    为什么?因为吴国是趁着楚国的国丧出兵,这太不懂礼制了,太不讲道理了。

    诗经,雅节南山中有这样的一句:不吊昊天,乱靡有定。意思就是:上天觉着你都做错了事情,动乱就不会很快的平定。

    (2)向地之盟

    吴国输了和楚国的战争,很没有面子。

    尤其是,刚担任了执政的诸樊更是一鼻子灰,没办法,只好找江湖大哥解决吧。

    鲁襄公十四年春天,在吴国的主动要求下,鲁、晋、齐、宋、卫、郑、曹、莒、邾、滕、薛、杞、邾这一大家子的诸侯,在晋国的招呼下,在郑国的向地(河南鄢陵)再次召开国际会议。

    会议上,全体的诸侯听取了吴国做的军事报告。

    但是,会上的诸侯们听完后,都不表示意见,因为大家都觉着这次纠纷主要是吴国导致的,吴国没有听从大哥晋国的安排,统一行动,共同兴兵,前后照应,而是吴国单纯的军事行动,是想捞好处的意思。关键是,楚国在国丧期间征伐人家,这太难以出口了。

    想当年,楚国征伐陈国的时候,也正好赶上陈国国君死亡,就马上退兵了,这是基本的礼节,现在出了个更没有文化的吴国,竟然不讲道义,是不是不好话了。

    晋国的士匄也是这个意思。

    士匄在会上很是委婉的批评了吴国的这个行为,也顺便告诉了诸侯之间的征战礼节,道义有道,即便是死敌,也不能坏了规矩。

    所以诸侯们拒绝了吴国要求出兵征伐楚国的意见。

    吴国代理执政的诸樊的服丧其已经满了,目前还有吴王继位的事情要办,因此也没有精力在此纠缠,只好先回国处理继承的事情。

    公元前560年(吴王诸樊元年),诸樊服丧期满,诸樊回来后就自我做了检讨,提出自己的能力不行,打了败仗,让诸侯也不高兴,因此想执行爸爸的遗嘱让位给季札。

    季札很贤良,也很聪明,就推辞:

    “曹宣公死后,诸侯与曹国人认为新曹君不义,将要拥立子臧为曹君,子臧离开曹国,以成全新曹君。

    君子子臧是'能坚守节义'。

    大哥您才是合法的继承人,谁敢干预您呢?享有国家并非我的节义。我季札虽然无才,但也希望能效仿子臧的节义。“

    其实季礼越是这样,越是让人感觉到他很贤良,大哥越是很难做。吴国人便纷纷坚持拥立季札,季札便抛弃家室跑去种地,此事只得作罢,于是诸樊继承王位。

    大哥诸樊继承的王位,楚国很是生气。

    我们国丧期间,你来无故兴兵,一定要报仇。

    (3)皋舟之战

    鲁襄公十三年,秋天。

    楚国的新楚王楚康王继位了,丧失也处理完了,楚国深恶吴国联晋,又欲雪吴军侵扰庸浦之恨,正好赶上了晋国及诸侯忙于伐秦之,腾不出兵力来,就派遣令尹子囊率军攻吴。

    这次,楚国是复仇之战,士气高昂,在子囊的带领下楚军进至棠(今江苏六合西北),但是吴国诸樊学聪明了,也知道上次伐楚有些不对,加上自己已经确立的王位,需要整顿调整国内的政局事宜,就采取了暂时回避的方针,就暗暗的派遣了一只伏兵观察楚军的动向,不让吴军主动接战,以随而动。

    子囊见吴军不出应战,搞了半天找不着敌人的主力交锋,也不能长期的在外,就决定回师,为了安全起见,子囊且亲自殿后压阵,返回楚国。

    吴军实则示弱骄敌,并料知楚军回归必经皋舟隘道,那支偷偷迂回的部队,快速的穿插,先期于此设伏以待。

    子囊以为吴国自知势孤,且军队丧失作战能力,遂轻敌麻痹,毫无戒备。

    楚军行至皋舟隘道,吴军突然发起攻击,将楚军拦腰截为两段,使其前后不能相救,大败楚军,俘楚公子宜榖。

    子囊率残部逃回国都。

    这太窝囊了,原本是声讨敌人的出征,一下子演变成了被敌人打击的局面,即丢了脸面,又损失的部队,关键是在新的楚王刚登基的时候,就打了一个败仗,太他妈的无厘头了,所以回来后,子囊连生气,带窝囊,生了大病,在这一年的冬天,子囊竟然去世了。

    临死前,子囊留给自己的儿子的遗言中:

    “以后我们楚国必须要修筑郢都的城防,增强军事戒备,防止吴国的进攻,他们太凶悍了,打仗不按照规矩来,切记,切记。”

    人们都感叹的:

    “子囊是个忠臣啊,临死都不忘记国家大事,我们前一个国君楚共王去世的时候,强烈要求给自己一个不好的谥号,但是子囊还是改变了他的要求,给他一个“共”字的谥号,现在自己将死了,还不忘保卫国家,这难道不是我们所的“忠”吗?这是楚国人民所永远不能忘怀了,子囊同志千古,永垂不朽!”

    诗经,雅都人士中:

    行归于周,万民所望。

    意思就是:回到西周旧都城,引得万民仰首望。就是这个道理啊。

    从此,楚国真正的和吴国成为了一对儿冤家。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