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鲁定公继位 (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春秋第二百一十四年)
春秋历史已经快要进入尾声了,一代代的风华绝月,一场场的勾心斗角,高潮迭起,发人深思。
鲁定公元年,公元前509年,当春秋历史进入二百一十四年的时候,酷热的夏天,让已经死在国外的鲁昭公得尸首,变成了一个棘的问题,尸体总不能老是放在外面,无论这个鲁昭公是多么的荒唐,死后回归祖宗的墓园,才是重中之重,也是新上任君王首先要办的大事。
否则,一个没有父亲祭奠的上位仪式,也是无法渡过的一届缺憾。于是鲁国的“三桓”之一,叔孙氏的叔孙成子决定亲自从晋国的“乾侯”,迎接鲁昭公的尸体回来了。
临行前,和鲁昭公斗到现在的季平子,对叔孙成子:
“跟随鲁昭公流亡的忠臣子家懿伯屡次的与我交谈,没有不到我的志向和心里面的,我准备与他一起执掌鲁国的政权,你一定要留住他,多听听他的意见。”
叔孙成子到了“乾侯”以后,想找子家懿伯谈谈,但是跟着鲁君一直流亡的子家羁(懿伯),却避而不见叔孙成子。
为了能够避开与叔孙成子的见面,子家懿伯改变了自己到鲁昭公灵前哭丧的时间,就等于错开了与叔孙成子见面的会,叔孙成子多次求见子家懿伯,都被拒绝了,子家懿伯传话:
“我当年跟着鲁昭公流亡的时候,还是你爸爸叔孙昭子在政的时候,并没有见到过你,就跟着国君流亡了,后来虽然你爸爸为了国君绝食而死,但是你还没有得到国君的任命,你身份如何,无法确定,所以我不敢见你。”
叔孙成子就派人对子家羁(懿伯):
“这次鲁君流亡的事件,实在是因为鲁君的儿子公衍和公为的错误,是他们没有让鲁国的群臣,来侍奉我们的国君。
如果是公子宋主持国家的话,局面就会好多了,这就是现在鲁国群臣的意见,现在凡是跟随国君出走的人员,都可以回国,其实后续如何,这就是等你一句话来决定啊。
你们子家宗族,现在还没有拥立继承人,季孙氏很愿意和你一起执掌鲁国的政务,这都是季平子的愿望,所以让我来告诉你。”
叔孙成子提到的公子宋是谁?这个公子宋为何会横插一杠子呢?
公子宋,是刚死去的鲁昭公弟弟,也是跟着鲁昭公流亡在外的人。
前面,叔孙成子的话的整个意思就是,目前:
公衍、公为、公子宋都是可以被拥立为国君的人,至于以后让谁当鲁国的国君,还是要看看子家羁的意见,也就是你一句话来决定的,因为季平子准备和他一起合作执政。
但是,之后,叔孙成子又委婉的提出了国内群臣的意见,以及季孙氏的意向,是准备选择拥立公子宋,让子家羁考虑一下。只要能搞明白了这个话的意思后,我们也就能够听明白了后面子家羁答复的意思了。
子家羁一听叔孙成子的法,就完全明白了,于是回复:
“要是拥立国君——”
注意昂,子家羁的“要是拥立国君”,而不是“继承君位”,这两个的意思,有很大的区别。
子家羁:
“要是拥立国君,按照正常的程序,应该有卿士、大夫和守龟在那里履行自己的职责,我是不敢过问的。”
这是什么意思?
即按照过去“春秋时期”的规矩,如果不是国君的儿子正常继承君位,需要重新拥立新的国君,就需要由满朝的卿士和大夫们一起商量,然后进行占卜,并由专门守龟的人,认真的看守占卜的乌龟壳,观察纹路发展的变化,最后来确定结果。
所以,子家子的意思是:你们要废除正常继承规矩,是要进行必要程序的,不是你们立谁?就立谁。
子家懿伯接着:
“凡是跟着国君流亡的人员,如果是表面上跟着出走的,则可以返回鲁国,官复原职。如果是因为和季孙氏战斗而出走的,就让他们自己,各自找各自的去处吧。这也是为了避免他们回国后让季孙氏复仇杀害他们。
至于我自己,是国君同意我跟着流亡的,但是国君从来没有过让我回去,这就是:只有上文,没有下文。所以,我就属于那种继续流亡的序列中的人。”
其实,这就是子家羁还是不愿意回去,不愿意参与新国君拥立的事情,他是不满意拥立公子宋的,话不能明,只能这样给自己一个台阶下了。
大家都是政治场上的冲浪儿,还不用的很明白,意思清楚就可以了,听了子家的这番话语,叔孙成子没有办法,叔孙成子只好自己迎接鲁君的灵柩回国了。
鲁昭公这个流浪的国王,生前没有回国,死后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回国了,很是有些滑稽和无奈。
当鲁昭公的灵柩走到了鲁国的曲阜境内的时候,跟随一起回国的鲁昭公的弟弟公子宋,自然是提前进入了鲁国首都曲阜城,现在需要他去接受新的政权,其他的跟着鲁昭公流亡的人员,一看公子宋都走了,这就是站队的开始,公子宋必定会和季平子站到一起,什么一起同甘共苦的岁月,在利益面前,甚至连个“屁”都不是,还是保命要紧。
于是,大家也顾不得什么君君臣臣的繁琐礼节了,都从这里放下灵柩后,一股脑的往回走了,再也不回鲁国首都了,从此他们成了自由的人,避开了鲁国朝廷上的腥风血雨日子。
只剩下鲁昭公的灵柩孤零零的扔在那里。
鲁定公元年,六月,二十一日,鲁昭公的灵柩,终于进入了曲阜国都。鲁国上下一片哀悼之声。
停灵五天后,六月,二十六日,根据当时的“天子七日,诸侯五日”而殡的规矩,公子宋正式登基成为新的鲁君,历史上称为鲁定公,也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纪年的国君年号来源。
所以,原本希望复燃的原鲁昭公的新太子公衍,可能就是命运不好,再一次的落空了登基的希望。
不过,鲁昭公的弟弟鲁定公继位,总是让鲁王公室和季孙氏的矛盾缓和了很多。鲁定公在位的期间,也是孔子参与政坛的期间,后来的电影孔子,也是描写这一段的历史故事。
季平子非常愤恨那个已经死了的鲁昭公。
要不是三桓的坚固联盟,当时自己就是死无丧身之地的下场了,这个鲁昭公还是当年自己亲自拥立的国君,竟然这样的恨自己,简直是太忘而负义了。
不行,这口恶气一定要出。
于是,季平子派人到了管理鲁国的公墓阚公氏那里,打算让阚公氏带着自己下,在准备安葬鲁昭公的墓地周边,挖一条深沟,这是什么意思?
过去,诸侯国的公室公墓都是埋在一起的,无非根据死亡的先后,安排的位置不同而已,亦或者根据地位的高低,有些建筑的规格不同罢了。但无论怎样,大家都死后住在一起,都是一个家族的成员。如果,季平子想在鲁昭公的墓地周围挖沟,就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憎恨他,把他的墓地和其他公室人员分隔开;另一层的意思就是:想挖断鲁昭公的子嗣后代的风水,这个更狠。
但是,鲁国大夫荣驾鹅听后,马上找到了季平子:
“千万别这样做,国君在世的时候,你不能侍奉他,现在国君死了,又挖沟将他隔离起来,你这不是在宣扬自己的罪恶吗,你是不是傻啊。”
季平子恍然大悟,赶快让下准备挖沟的民工回来。
但是季平子就是不解气,想想自己被鲁昭公攻伐,差点丢失性命就生气,既然不能挖断他的风水,于是,季平子又向荣驾鹅询问:
“我准备为国君制定一个恶的谥号,让我们的子孙后代都知道这件事情,你看怎么样?”
荣驾鹅摇摇头:
“做人要大度,还是那个道理,你在他活着的时候,不能侍奉他,现在他死了,给他一个恶谥号,这不就是自我表白对国君的厌恶吗,为什么要这样做,人已经死了,别瞎折腾了。”
季孙氏想想也有道理。
自己也是暗暗的叹了口气,谁叫自己是个政治家来,政治家就要隐藏自己的好恶,揣着明白装糊涂,所以也就停止的借着鲁昭公丧事,想出口气的想法。
必经,季平子也不是一般的老百姓,政治家一定要有度量和气量,只玩生前,不究死后,生的伟大,死也光荣。
秋天,七月,二十二日,鲁昭公安葬在鲁国公墓路道的南边,北边才是鲁国君臣安葬的区域,这样隔着一条路安葬,也是为了让鲁昭公远离鲁国的死去的群臣,季平子还是不能释怀啊。
这样的布局一直到了孔子,也即是大约在鲁定公十几年左右当了司寇的时候,才安排人在鲁昭公的墓外挖沟整修布局,扩大墓地范围,终于使鲁昭公的墓和其他的鲁国君臣的墓地连接了起来。
孔子让鲁昭公死亡的灵魂又和大家在一起了。
鲁昭公死了,鲁定公继位了。
五年后,在鲁定公五年,六月,和鲁昭公争斗的季平子季孙意如,在巡视东野回都城的途中死了。
季平子死了,总算是将季平子与鲁昭公之间的纠纷划上了一个句号。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