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私信

A+A-

    莫愁湖上。

    画舫御舟慢慢飘荡,亭台之中,向正鹏向奕宁公主汇报发生的事情。

    奕宁公主连连点头:“他果然大不一般,我越来越放心了,全按他的做。”

    “黄道周那老家伙呢?就这么饶了他?”向正鹏不甘心,往深了,姓黄的犯的是谋逆大罪。

    “罢了,他也是为了我大明正统。”奕宁公主道:“既然他已经作了决定,还是不要违逆的好,不然,他犯起脾气来,撂摊子怎么办?”

    “撂摊子?还有不愿意当皇上的?”向正鹏万分不解。

    “别人可能没有,但他不一样。”奕宁公主不多解释,吩咐道:“你着人上安南的折子,看他有没有办法解决。”

    “安南?那股顺匪?”向正鹏愕然。

    奕宁冷然看了他一眼。

    向正鹏悚然而惊,忙低头恭身:“臣遵旨。”

    奕宁公主想了一会儿,道:“虽然计谋不错,但不可不防清军行险,令平天军移防池州府,随时增援新军。”

    平天军是清剿顺天义军的那支军队,主要的作用是安抚地方,顺天义军招安后,一直滞留在抚州府一带整训,这支军队战力不强,但要看和谁比,比不上新军和招安的顺天军,总比那些杂军强得多,至少令行禁止能做得到,不会一触即溃,换上枪炮之后,只要使用得当,也是一支不可多得的力量,当然,使用的装备只有少量的新式燧发枪,大多是被新军淘汰下来的鸟筒和老式的炮,基本都是倭国造的,就算是这些鸟筒和老式炮,杂军也得不到,杂军大多用的还是近身的刀枪。

    “是!”向正鹏丝毫不敢犹豫。

    刚才公主已经对他的迟疑表示不满,他不能接着错下去,当忠狗的不能有自己的思想,执行就是了。

    “我的陵墓选址了么?”

    “根据公主的要求,最佳地点是饶州一座接近废弃的铁矿山。”

    “饶州,淮王的地界?”

    “不错,那座铁矿在淮王的名下。”

    “就选那里吧,平天军移防北上的时候,留一部分士兵对矿山周围实行军管,尽快筹集物资和工匠,以最快的速度修好,最好在三年以内,最迟五年,必须完成。”

    向正鹏再次犹豫:“公主,恕微臣不敬,公主正值韶华,为何如此急切?大明还要多多仰仗公主,公主千万不要有非常想法。”

    他或真担心,大清纵兵江南之时,公主以死向大明祖宗谢罪。

    或者,大明复兴之时,公主再无余念,自饮一杯鸩酒。

    这都是有可能的。

    奕宁这次没有叱责,她望着远处岸边那排无叶寒柳,轻轻叹了口气,慢慢地道:“你多虑了,我不会自己寻死,如果有可能,我希望能一直活下去,活到老死的那一天,那陵墓虽然是给我准备的,但我另有大用,我这也是为了大明江山着想,我会给你一个详细的清单,建成之后,你着人送入陵墓。”

    朱天赐看着里的一份奏折,皱起眉头。

    这是一份经过内阁大学士票拟的折子,上面划了重点,也有审议结果。

    只是,这个折子的是安南那股顺天义军的事。

    折子,顺天义军虽然攻克了升龙,但因为当地族人仇外,顺天义军举步唯艰,很多士兵思返故土,有招安的可能。

    大学士票拟结果,建议下旨招安。

    朱天赐却再次闻到里面有着浓浓的奕宁公主味道。

    奏折是南宁知府上的,普通的折子,用不了加急,奏折通过驿站从广西到达南京,至少也要一个月的时间,这时间上有些蹊跷。

    就算是时间上恰巧,问题是奕宁的记忆里有这样类似的折子,特派向左使到淮安寻他,就是想让他帮着解决这个问题,劝顾全归降。

    那股顺天义军早已经在战斗中成长起来,安南与南洋也有贸易来往,可以买到大批的新式装备,战力上不亚于已经招安的顺天军,奕宁为了大明可是无所不用其极,处心积虑想把这个队伍据为已有。

    这个折子再次出现,明奕宁公主“贼”心不死。

    朱天赐很能理解顾全眼下的状况。

    顾全不可能接受招安,不管朝廷如何保证,只要回来,必死无疑,死了可能还要挫骨扬灰,最佳的方案,还是朱天赐早先提出的下南洋,做个富家翁,但顾全不可能带着部队去南洋,他走了,他那些兄弟怎么办?顾全从来不是个枭雄,不可能不顾念追随他的下弟兄。

    在顺天义军分裂的时候,那些顺天军成立初期的元老,在招安后大概率会遭到清洗,他们大部分应该都跟着顾全南下,这些都是顺天义军的骨干,都是养出血性的亡命徒,如果不考虑其他的因互素,让谢少安与顾全的军队硬拼,被招安的顺天军很可能真打不过顺天义军,对大明死忠的谢少安当时之所以选择了妥协,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顾全不肯撇下老兄弟,就不能下南洋,就只能勉强维系安南的局面。

    朱天赐沉思许久,想了各种各样的可能,最后还是决定解决这个问题。

    不是为了奕宁,只是为了顾全。

    顾全是他的旧识,曾经对他俯首帖耳,别人随便借他的名义打个招呼,就毫不犹豫地把黑风寨的人马拉出来投入他的麾下,响应他的号召走上造反的绝路。

    朱天赐甚至相信,顾全一直等着他去接顺天义军的大权,只要他出现,就会立即让出掌军大权。

    他不能舍其而不顾。

    他执笔写了一封密信:

    “三哥,可经滇入蜀避仇恨值,纳献驱顺,得李定国可北望平三桂。”

    落款:“公子秀才总管”。

    顾全收到这封信就知道是谁写的,应该会按他的指点北上西进从云南去攻占四川,云南空虚易下,进川的道路也好走,张献忠部在四川不受待见,只是占了几个城市,并没有完全控制四川,封不住从南入川的路,张献忠部兵力不强,以顺天义军的军事装备,将其打败不难,而顺天义军仍然打着大顺的名义,接收其残部也容易,四川一向是个大粮仓,又易守难攻,作为根据地是最好不过的了。

    至于李自成的部队,还是各自为政的好,否则领导权是个大问题,何况大明恨大顺入骨,撇清了将来也好与大明相处。

    对于明末清初的历史,朱天赐了解的不多,却看记住了一个大将的名字,李定国,是张献忠的养子,后来降明,在对清军的大战中,少有地赢了几场,有很强的军事才能,而且跟谁忠于谁,这个品质非常难得,朱天赐希望顾全能将李定国收到麾下,填补顺天义军缺少领军大将的缺陷。

    如果顺天义军能打败吴三桂,大清基本上就不太可能得天下了,那时,顺天义军就有足够的筹码与大明谈判,至少在四川的势力无可撼动,保他们这一辈不受清洗。

    命运前途还需要他们自己去争取。

    朱天赐把奏折扔到一边,留中不发。

    现在还不是招安的时候,否则顺天义军就不好再接收张献忠的势力,至少顺天义军还打着大顺的旗号,而张献忠也是农民起义军,是臣服于大顺的。

    “孙大伴。”朱天赐唤道。

    守在书房门口的太监孙安快步跑地来到书桌前。

    “皇上圣安。”

    朱天赐把密信折起,递过去:“你速去把此信送给公主,让她安排可靠之人送到安南顾全里。”

    孙安略微犹豫,双接过来:“是,皇上。”

    公主是谁,双方心知肚明。

    信,奕宁公主肯定会看,但无妨,这种安排对大明有益无害,奕宁公主巴不得呢。

    等孙安走后,朱天赐继续躺在太师椅上,修炼。

    了结了一桩心事,他自觉很舒畅。

    莫愁画舫。

    奕宁公主接过向左使递来的书信,容颜大悦,道:“你派得力之人八百里加急,把此信送到安南升龙府,亲交给顾全,中间任何人不得私拆,我写一道旨意,让各地配合。”

    “遵旨。”

    “他倒是闻弦知雅意。”奕宁公主声嘀咕。

    这件事上,她非常非常满意,比能直接招安顺天义军还满意。

    不只清虏,顺匪献匪也是大患,而奕宁公主最恨的,却是吴三桂这个汉奸,吴三桂如果忠心,她的父皇又怎么会被顺军逼死,清军也不可能轻易入关,马踏中原,都是这个极度自私自立的奸贼,大明用无数钱财养成的白眼狼。

    顺天义军如果能灭了吴三桂,界时,提出的任何条件,她都会尽量应承。

    解决了顺天义军,那么,接下来,就是左良玉了。

    左良玉明面上还听大明的号令,所以不能用强,两败俱伤是最脑残的选择,但也因此,左良玉敢于拥兵自重。

    不能用兵,那只能在其内部下了。

    奕宁公主悄悄地把目光盯在了宁南侯身上。

    打仗她不行,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她在行,在后宫学了这么多年,她深谙人心。

    日子悄悄地过去。

    实行奖金制后,各地对南京朝廷的拥护大涨,与之同时实施的考核制度也使各地政务通畅,效率明显提高。

    之后,朝廷逐渐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工商的政策。

    放开海禁,增加通商口岸,设置通商司,完善通商管理,统一贸易税。

    放开经营,除了在职政府官员,任何人都可以经商开厂,简化各种续,设置专管部门处理纠纷。

    取消茶引制,放开茶商。

    将商税统一为二十税一,取消通过税,一张税单全国通行。

    废除路条制,在当地县府级开具户籍证明即可通行天下。

    一条条政令经过内阁拟定,红批后司礼监盖章,成为圣旨发了出去。

    整个江南很快热闹起来。请牢记:,免费最快更新无防盗无防盗